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细嘴杓鹬(Numenius tenuirostris),这一曾经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非和西非的迁徙鸟类,已在全球范围内灭绝。
这一消息不仅标志着自然界又一种生物的永远消失,也再次为人类敲响了生态保护的警钟。
图片来源:《欧洲的鸟》(The Birds of Europe)
细嘴杓鹬,是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鹬亚目 Scolopaci鹬科 Scolopacidae杓鹬属 Numenius的一种水鸟,体型中等,体长36至41厘米,体重在255至360克之间,它们拥有细长而优雅下弯的喙,宛如一只精致的镊子,插入淤泥之中,灵巧地捕食着潜藏的无脊椎动物。
那双细长的腿,如同芭蕾舞者的足尖,轻盈地抬高身体,避免陷入污泥;而细长的颈部,则赋予了它们在水中灵活伸展、捕食小动物的非凡能力。
腿部和脚部覆盖的角质鳞片,不仅减少了水中的阻力,更保护了它们娇嫩的皮肤。
飞翔时,它们展开舒展的羽翼,如同天空中最优雅的舞者,令人心旷神怡。
图片来源:果壳自然
然而,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这位曾经的“舞者”,细嘴杓鹬(Numenius tenuirostris),已在全球范围内永远地消失。
这一消息,不仅标志着自然界又一种美丽生物的陨落,也再次为人类敲响了生态保护的警钟。
1
从翩翩起舞到无声消失:细嘴杓鹬的百年沉浮
细嘴杓鹬的故事,是一部从常见到绝迹的悲歌。
早在1817年,法国鸟类学家路易·皮埃尔·维埃约便为它定下了学名,那时,它们在地中海周边的沼泽湿地过冬,迁徙途中在东南欧的保加利亚沼泽、匈牙利湖泊和阿尔巴尼亚咸水潟湖停歇,是自然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随着细嘴杓鹬的越冬地和迁徙中途停歇地的湿地被大规模排水,改造为农田或用于城市发展,其栖息地不断丧失与退化,加上过度狩猎现象,细嘴杓鹬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
1909年,俄国鸟类学者瓦连京·乌沙科夫在西伯利亚鄂木斯克附近的塔拉小镇首次发现了细嘴杓鹬的巢穴,这一发现曾让世界为之振奋。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和哈萨克斯坦北部草原的大规模开垦,细嘴杓鹬的主要繁殖地逐渐消失。
图片来源:wikimedia
进入20世纪中叶,细嘴杓鹬的数量已经大幅减少,摩洛哥虽曾观测到超百只的大群,但到了80年代,观测记录已降至103笔,90年代更是仅余74笔。
1994年,摄影师安迪·巴特勒在摩洛哥海岸拍摄到了一段模糊的视频记录,这成为了人类对细嘴杓鹬最后的一段影像记忆。
次年,摩洛哥的梅尔贾泽尔加湿地出现了最后一次确切观测记录,此后,这种鸟类的身影便彻底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2
科技揭秘:同位素追踪细嘴杓鹬的迁徙密码
在细嘴杓鹬灭绝的悲歌中,科学家们并未放弃对它们的追寻。
他们利用了一种高科技手段——稳定同位素分析,试图揭开细嘴杓鹬迁徙路径的神秘面纱。
稳定同位素,是自然界中元素的不同形式,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
动物通过饮食摄入这些同位素,并在体内形成特定的同位素组成。
由于不同地区的同位素背景特征各异,动物组织中的同位素组成便成为了反映其栖息环境和迁徙活动的“指纹”。
科学家们从博物馆保存的细嘴杓鹬标本中提取了羽毛样品,通过分析羽毛中的氘值(一种氢的稳定同位素),成功绘制出了细嘴杓鹬的潜在繁殖地图。
这些研究指出,细嘴杓鹬的潜在繁殖区位于北纬48°与56°之间,主要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和相邻的俄罗斯南部。
同位素追踪揭示的细嘴杓鹬潜在繁殖地,生态区域从北到南依次为哈萨克森林-干草原(Kazakh forest steppe),哈萨克干草原(Kazakh steppe),哈萨克半荒漠(Kazakh semi-desert),阿尔泰干草原-半荒漠(Altai steppe and semi-desert),星号代表5-7月间的目击记录,白色十字代表同时期的标本记录,黑色点即瓦连京发现的繁殖地,引自Buchanan et al. 2018
这一发现,虽然来得有些晚,但为我们理解细嘴杓鹬的生态习性和灭绝原因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3
灭绝原因探析:多重因素交织的恶果
细嘴杓鹬的灭绝,是由人类活动主导的一场悲剧。栖息地丧失、狩猎压力以及其自身迁徙路线的脆弱性,共同编织了这张导致其走向灭绝的死亡之网,而自然环境的变化可能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过程。
栖息地丧失:随着农业用地的不断扩张,细嘴杓鹬的主要繁殖地逐渐消失。湿地被开垦为农田,使得它们失去了适宜的繁殖环境。同时,越冬地和停歇地的开发也进一步压缩了它们的生存空间。
狩猎压力:细嘴杓鹬在迁徙过程中常成为狩猎的目标。博物馆中的许多细嘴杓鹬标本都来源于狩猎市场,这反映了当时狩猎活动的普遍性。
狩猎不仅直接减少了细嘴杓鹬的数量,还干扰了它们的迁徙路径和繁殖行为。
图片来源:Natural History Iuseum
气候变化:虽然直接证据有限,但气候变化无疑对细嘴杓鹬的生存产生了影响。全球变暖导致的栖息地环境变化,可能进一步加剧了细嘴杓鹬的生存压力。
迁徙路线的脆弱性:细嘴杓鹬作为候鸟,其迁徙路线长且复杂,任何环节的破坏都可能导致整个迁徙过程的失败。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的同步丧失,使得细嘴杓鹬在迁徙过程中面临极大的挑战。
4
无法复制的“朱鹮奇迹”:候鸟保护的艰难与挑战
与细嘴杓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鹮的保护成功案例。朱鹮作为一种留鸟,并不会大规模迁徙,因此其生物学习性研究相对容易,保护措施能够迅速展开并取得成效。
图片来源:知乎
而细嘴杓鹬作为候鸟,其生活区域广泛且迁徙路线复杂,保护难度极大。跨国合作的重要性在此凸显无遗,但实际操作中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5
生态警钟:从细嘴杓鹬灭绝中汲取的教训
细嘴杓鹬的灭绝为人类敲响了生态保护的警钟。它提醒我们,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不能等到为时已晚才开始行动。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物种的生物学习性和生态需求,制定全面而有效的保护措施。跨国合作和全球治理也是保护候鸟等迁徙物种的关键。
此外,细嘴杓鹬的灭绝故事也警示我们关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威胁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只有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
现在认为杓鹬属(Numenius)共有9种:除细嘴杓鹬之外,极北杓鹬(N. borealis)也被认为已灭绝,余下的7种里面大杓鹬(N. madagascariensis)的受胁状况被评估为濒危(EN),太平洋杓鹬(N. tahitienesis)和白腰杓鹬(N. arquata)被评估为近危(NT),另外4种则被评估为低危(LC)。
及种群估值(2021年以前):
(IUCN等级:EN-濒危、VU-易危、NT-近危、LC-无危)
细嘴杓鹬的灭绝,是自然界的一大损失,也是人类生态保护工作的一个深刻教训。这位曾经的“巡回演出的舞者”虽然已永别天空,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警示却将永远镌刻在心。愿这一警醒能换来下一个物种的归途,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生命。
作者:肖云格
审核专家:李颖超 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科普与社会教育中心主任、高级实验师
本文在科普新媒体平台“蝌蚪五线谱”刊发,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