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为商家提供 AI 经营团队,包括:AI 美工、AI 营销、AI 数据分析、AI 客服等,实现降本增效;
三是为消费者打造新的 AI 导购产品,包括:拍立搜、AI 帮我挑、AI 试穿、AI 清单等等;
天猫双十一发布会现场,凯夫分享 AI 电商的三个核心|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因此,阿里在推进电商与 AI 结合时,都围绕着这三大核心方向推进。这种改变传递到消费者和商家时,则意味着,接下来,流量分配规则和购物方式等,都要变了。
01
AI 在重写流量规则
如果说电商的底层逻辑是「流量如何分配」,那么 AI 的介入,正在改变这一核心机制。
凯夫在分享中提到,从 2025 年初开始,淘宝系统性地将大语言模型融入搜索、推荐、广告三大引擎中。这三大引擎是决定流量分配的关键。
以搜索为例,过去,淘宝的搜索算法偏重「关键词匹配」,用户在淘宝搜索时,需求表达分为两类:一类是简单关键词,如「连衣裙」「手机膜」「手机壳」「iPhone」;另一类是复杂语义表达,比如「寻找清理下水道小飞虫的产品」「给补课辛苦的高中生选礼物」。在大模型应用前,这类复杂需求难以被有效承接——商家不会在商品标题中直接标注「清理下水道小飞虫」,通常仅标注商品名与品牌名。 「搜索、推荐、广告」三大基建所发挥的作用|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而在加入AI后,它开始理解人类语言中的模糊与情绪——比如,用户可以不再输入「洗发水」,而是「我想找不容易塌的蓬松洗发水」。大模型能从语义中抽象出核心意图,并在商品库中找到最契合的那一类产品。经 A/B 测试,商品相关性提升了 20%。
在淘宝这种超大规模体系中,20% 不是小数,而是变革。 推荐系统的改变也同样明显。AI 的「理解力」让电商平台的推荐功能第一次跳出了「同质化推荐」的陷阱。
一个买了煤油炉的用户,可能不是在准备冬天,而是个「露营玩家」。AI 会基于语义推理,推荐露营装备、户外用品、甚至艺术装饰。这意味着推荐逻辑从「行为相似」转向「兴趣抽象」。试运行数据显示,推荐点击量提升了 10%。 广告环节同样被重写。商家的 ROI 提升 12%,这背后是 AI 帮他们精准投放、动态出价、优化预算。
而所有搜索、推荐、广告的技术升级,都建立在平台商品库的基础之上。
为了支撑上层的 AI 应用,阿里启动了「AI 商品库优化」项目。平台用生成式 AI 对商品库进行全面清理、信息补全与索引优化。AI 开始解读每款商品的功能、适用场景与核心特征,补全商品属性字段。 对品牌与商家而言,这意味着「商品信息丰富度」将直接影响曝光效果。过去,商品信息完备性对流量的影响有限,但在新算法体系下,大模型会持续分析商品详情页——商品信息越完备、使用场景描述越清晰,就越容易在用户精准需求搜索中被匹配。
整体来看,是以商品为基础、以「搜索、推荐、广告」为上层建筑,对平台进行 AI 化改造。
从这个意义上讲,阿里并不是在做一个「AI 电商 App」,而是在做一个「AI 理解力更强的电商系统」——让 AI 更加理解人,更加理解商品,进而实现两者的更高效配对。
02
AI 原生,不必是独立 App
无论是哪个行业,如今几乎都在追求「AI 原生」应用。而淘宝的策略是:要 AI 原生,但不必是独立 App。
阿里如今并未推出独立的 AI 原生电商应 App,而是将 AI 功能嵌入用户日常购物流程,在关键节点「润物细无声」地解决问题。
凯夫认为,用户无需刻意感知「淘宝 AI 产品」的存在,只需在需要时调用对应功能。
比如,今年淘宝已经陆续推出了几项在公测中的 AI 原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