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大家好,我是Lucy,在伦敦大学学院UCL读书。前两天刚开学,返校的我就被大大震惊到了。地铁挤得像北京的早高峰,校园里几乎每个角落都挤满了学生,教学楼里更是人满为患,无从下脚。最夸张的是,学校的网络都给挤崩溃了,4G和5G无法正常使用,被很多中国留学生发到社交媒体上吐槽。
■有中国同学说,排队拿ID卡都要一小时(图源@小红书用户Yee起地球探险)
在这所QS排名第9的大学里,「人多」其实是每一年UCL新生的共同感受。一个最新的新闻就是,今年由于UCL录取了太多人,导致了CAS配额用尽,很多国际生无法得到学生签证,不能在秋季顺利入学,只能选择延期或2026年再来。
而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还有另一重感受就是「中国人太多了」。
作为英国G5大学之一的UCL,本来就是录取了大量国际学生的「大校」,而这两年人数暴涨的中国留学生,更是有一大部分被UCL收入囊中。上个年度,赴英留学的中国内地学生就高达约15万人,同比增长了5.5%,是英国最大的生源国。
在这15万人之中,本科留学生在3万出头,有一万多人进入了UCL入读,也让UCL成了接收最多本科留学生的大学。像我的高中深国交,每年将几百号人齐齐整整输送到英国,光是UCL就收了150多份录取信。这也不难理解,UCL为什么常年成为「反向留学」吐槽最猛的风暴中心。很多人问过我,中国学生越来越多,这样的留学还值得去吗?而在伦敦度过了有点难熬的第一年后,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多亏了中国学生多
说实话, 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留学生来说,第一年是难熬的。
而像我这样有些细腻敏感、爱胡思乱想,需要社交,第一次在异国他乡生活的菜鸟来说,被猛烈吐槽的「反向留学」,反倒为我织成了一张安全网 。
犹记得去年九月初,我即将踏上飞往伦敦的航班。
当看着同学们都领到了宿舍安排,我的却迟迟不到就很心慌。上网一查,原来是五月底填写宿舍申请时,我竟然粗心大意忘了点提交!
第一次出国本就焦虑,现在还要面临睡大街的风险,我真是急得坐立难安。 那几天, 离家远行的不舍、找房子的焦虑、异乡生活的恐惧,轮番折磨我。
■英国最知名的5所大学联盟G5,包括牛津、剑桥、伦敦政经、帝国理工和 UCL。
所幸,最后还是在小红书刷到有留学生在找舍友,才总算在落地前搞定住宿。而且 房子的性价比、位置都很不错,没有影响我留学的信心。
得益于中国留学生比较多,我顺利地和四个中国女生一起合租。 宿舍很多元,有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大家的专业有艺术、文科、理科。 大家背景互不相同,交流中能学到很多新的东西。置办家具和生活用品 时,也多亏了大家的帮忙,让焦头烂额的我不至于孤立无援。 最庆幸的是,生病的时候还有同学、舍友之间互相照顾,一起度过了难关。 每次想到这一点,我都觉得自己很幸运,以我这种比较细腻敏感、爱胡思乱想、比较健谈的性格,能在陌生的国度找到一个温馨的落脚点,实现了留学生活的「软着陆」。
微信群构建的安全网我就读的考古学与人类学是一个相对小众的专业,中国同学的比例大概在20%左右。
刚开学的那一个星期,对一切都很陌生。
但好在有中国同学。 那段时间自己一个人去逛超市,退后时不小心撞到了人,下意识说了句 「 对不起 」 ,结果听见一句字正腔圆的 「 没关系 」。
回头一看,巧了,对方也是中国留学生。
不得不说,这给了初次来到异国他乡的我很大的安全感。
学校还有很多深国交的校友。 大家 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互相帮助的氛围很浓厚。
我到伦敦的第一天,高中的学姐学长请我吃了一顿饭。那天晚上和他们在伦敦街头漫步,眼前的街景陌生而新奇,身边熟悉的朋友却让我感到温暖和心安。
■UCL 位置绝佳,位于伦敦市中心,其中一个校区在黄金位置。
教室里会有一群中国朋友坐在一个固定位置,大家坐到一块,要是课上有不会的问题,可以用中国话及时进行小组讨论。
另一个好处,就是有各种各样主题的微信群,比学校的邮件方便太多了。
刚开学那一阵子,各种围绕着UCL学生建立的微信群每天24小时滚动着,如交易二手生活用品、租房找舍友、寻找同专业同学等信息, 留学初期遇到的生活问题,基本上都能得到解答和帮助。
有时候,学校邮件太多看不过来,也不用担心,同系的中国同学会在群里互相传递,即使看漏了邮件也不会漏掉重要的信息 。
专业课上搞不懂的知识点,也可以在微信上行随时和中国同学一起探讨。
就这样,一张由中国学生建立的强大的生活网络, 成了我这样的菜鸟留学生很依赖的 「安 全网 」 。
「英文没什么进步」
另一面是,中国同学太多也会对留学生带来一些苦恼。
「 感觉是反向留学」 ,就读于UCL生物医学系的同学跟我说,系里大概有30%的中国人。
据他描述,除了建筑物和街景,上学体验和国内很像。
社交方面,只和中国人交流就足够满足社交需求,这种舒适圈内的社交和生活容易形成惰性,因此原本就从国际高中毕业的他感觉:
自己的英语在留学的一年中并没有多大进步。
出国留学不仅仅是学知识,同时还是出来开眼看世界的, 但如果不主动话,基本就还是在舒适圈打转。
这样的同学也不少,也 会加强一种中国学生比较内向的刻板印象。 只和中国人社交也会错失很多有趣的机遇,比如社团的活动,或者一些本地的工作机会。
而且,如果只关注中国人圈子里的消息,会感觉很卷,大家的竞争比较激烈。
「 留学有互相帮助的一面,也有竞争激烈的一面」 ,有同学告诉我。
■UCL官网设有中国学生专页,放眼望去亚洲面孔占多半。
我还有两个同学,平时常常和专业里的外国同学聊天。
我问他们 如何看待「中国学生爱抱团」这个观点 。
他们认为,中国学生的确喜欢和中国同学一起玩,但其实其他族裔的同学也喜欢相互抱团。
不同的是,印度裔朋友和黑人同学,虽然会各自抱团,但因为他们的母语是英语,使用的社交软件如Instagram、Twitter和WhatsApp等都和本地的习惯相近,其实并不影响他们融入本地人群。
而中国学生之间的抱团,是语言和文化隔阂所导致的结果。
对于中国学生,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使用的社交媒体、流行的文化都和英语国家不同,导致我们难以融入,继而更加抱团。
■UCL的一栋教学楼 不能那么苛责「抱团」
不过,我们都认为不应就此事对留学生太过苛责, 更不能认为留学生都很抗拒和外国同学社交。
一方面,国内外的区别并不只是换个城市生活这么容易,流行文化和生活习惯有巨大的差异。
和国人社交在文化和习惯上要更舒服,也更容易交到好朋友 。
留学生活不易,大家都在异国他乡努力照顾好自己,先理解才有下一步。
另一方面,正如一位同学所说,每个人社交习惯有很大的差别,开朗外向的学生不管到哪里都会和身边人社交,而有的同学就是比较难迈出第一步,需要时间。
但当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就发现: 交流就是消除偏见的过程。
比如F同学就分享说,来之前以为外国同学很爱party,没那么热衷于学习,但事实上大家对于学习还是非常在意的,系里大神、卷王也很多。
对于我自己来说,今年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没能多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交流。
我本身非常外向和健谈,因为刚来的时候花了好些功夫适应,加上各种各样的事情,导致心情不好而封闭了自己。
我下载了WhatsApp,但我平时根本不看,也没有下载Twitter、Facebook这些外国朋友常用的社交软件。
平时,虽然偶尔也有和外国的同学在课上交流,但是也没有很热情地回应她们的善意,导致失去了一些能和她们成为朋友的机会。
事实上,本地同学很多都非常热情,很愿意帮忙。
尤其是伦敦本地同学,很乐意帮你适应环境。 如果我能课后抛开害羞和同学多聊几句,交到几个新朋友,体验一些新事物,或许去年会开心很多。
■伦敦2022年的圣诞节。
留学第一年有点难熬我问了问身边的同学们后发现,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留学生来说,第一年出国留学的生活,都是难熬的。
伦敦的生活成本很高 ,令许多留学生感觉到经济上的压力。
伦敦的天气就如同传闻一般不好 ,尤其是秋冬季节,每天都是阴雨连绵,晴天是罕见的恩赐。冬天顶着刺骨的狂风步行上下学,每天回到家我都得好一会才能缓过劲。
另外, 伦敦的治安比起国内有点糟糕 ,经常有恶性事件发生,中国留学生还是骗子的重点下手对象。
还有 对未来的迷茫。 原本感觉自己和社会之间隔了很多层垫子,毕业、升学,随着我们跨过一个个节点,这些垫子一层一层被抽走了。
而当我们遇到突如其来的困难,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和一万公里以外的父母求助,而是和身边的同胞 抱团取暖,在互帮互助中 冲抵掉恐惧感、 无助 感。
留学除了学习,还有一大部分是学会独立、自理的生活。
中国人多, 意味着你身后有一个资源强大、同根同源的关系网,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遇到问题都能找到人帮忙。
所以,被猛烈吐槽的反向留学,纵然 有一些遗憾,也依然带给我很多温暖的安心时刻。
这让我能慢慢调整自己,一点点迈出第一步,从而有勇气去尝试,去交流,去理解,去探索,去享受,去打开心扉。
而这,也是不远万里来到异国他乡留学的意义所在。
就以我很喜欢的作家柏瑞尔在《夜航西飞》里的话来收个尾:
「 ……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更好,因为它们已经消亡。
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能被轻易跨越,而未来隐藏在迷雾中,看来叫人胆怯。
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 」
■伦敦初雪。我也相信,冬天总会过去,冰雪总会消融,这段留学经历终会成为人生的美好回忆
* 以上只是我自己和部分同学的观点, 不代表其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