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这两年,大学生就业难已是共识,难到什么程度?
以前一个岗位2个人抢,现在是200个人抢,典型的“僧多粥少”,考研、考公,更是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全职女儿”成了一种新型职业。
不过,有意思的是,即使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求职越来越难,但大部分家长从未停止过“鸡娃”的脚步,甚至愈发激烈。
问题来了,当巨额教育投入换不来高额回报,执着于“鸡娃”还有用吗?
其实,我们现在所经历的“鸡娃大战”,日韩两国早已苦苦挣扎三十年,他们的血泪教训或许能给我们提个醒。
上世纪60-8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大学生都是各大企业争抢的对象,送房送车都是常态。比如东京大学的毕业生,不仅起薪是普通工人的3倍,还有社会地位、人脉资源,更是择偶首选。
而吃尽了战后经济红利的团块世代,凭借着高学历完成了阶层跨越,坚信“学历”就是最佳通行证,所以在补习上非常舍得下血本,大部分将家庭30%收入都用来补习,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家孩子落后。
有多夸张?巅峰时期日本的补习班比便利店都多,数量高达5万家,教培产业规模达1.2亿日元。
根据数据显示,日本家庭每个月50万日元补习支出,一个孩子上小学到大学毕业的教育总支出平均是1500万日元(76万元)。
如此沉重的教育负担足以掏空一个普通家庭,很多家长都是“负债”鸡娃,教育已然成了精密计算的投资,只为“赌”一个美好未来。
就算有人不想卷,也没用。
只因在日本社会认知里,孩子要不是被“正式雇佣”的,那就会被贴上“失败者”标签,所以有76%的日本母亲都是“被动鸡娃”,你鸡,他鸡,我也鸡,于是,一场“全民鸡娃”狂潮就此掀起。
日本作为“史上最激进的鸡娃天团”,补习班就是天命,有钱、没钱都得上,而中学生上补习班的比例甚至高达60%,过度鸡娃引发的教育虐待事件更是不在少数。
而在长期巨大的学业压力下,青少年心理问题愈发严重,40%的中学生有抑郁倾向,高达30万青少年“不登校”(拒绝上学)。
更离谱的是,长时间的教育虐待里,因为成绩不合格弑子的,受不了高压杀害父母的不在少数,“鸡娃”快把亲子关系给击垮了。
日本政府为了缓解内卷,当即出台政策给学生“减负”,如降低课业难度,取消排名,哪曾想却适得其反。
原因很简单,高考难度没变,学校教得简单了,学生为了考个好大学只能拼了命补习。一时间,私立名校和补习班赚得盆满钵满。
有钱家庭疯狂报补习班,普通家庭倾家荡产也跟不上,教育差距越拉越大。同时,富裕家庭凭借金钱、资源、人脉垄断了名校资源,“寒门逆袭”难上加难。
一边是家长掏空家底疯狂鸡娃,养肥了教培业;另一边是大学大肆扩张,学历逐渐开始贬值。
尤其是自1990年放宽私立大学设立门槛后,大学数量20年间(1980-2000)增加了240所,且70%都是文科专业,高学历越来越不值钱了。
前文说过“鸡娃”被视为一场长期投资,有赚就有赔。
自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后,金融崩溃了,中产崩溃了,就连曾经的“学历”神话也崩溃了。
日本经济崩盘后,最先受害的便是企业,大批量倒闭、裁员,甚至开始大量雇佣“派遣工”。
以前是抢着要大学生,现在是大学生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准确来说是大学生所学专业与企业需求不对等。
彼时的日本就业有多难?就业冰河期就业率仅55%,一大半大学生都没工作,只能送快递、或者去便利店做临时工。
80-90代作为被极度鸡娃摧残的群体,自幼被家长灌输“高学历=铁饭碗”,巨大的失衡让年轻人心态彻底崩了,他们不再相信“学历改变命运”,甚至40%的年轻人后悔曾受的精英教育。
家长更痛苦,举全家之力培养的精英,到头来连个工作都找不到,混得还没自己好。
眼看大学生越来越多,和企业需求不对等,日本政府又急了,开始涨学费,300%的涨幅让学历一度成了奢侈品,鸡娃投入与回报远不成正比,更换不来一份稳定的工作。
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于是年轻人一窝蜂涌向考研、考公大军,又开启了新一轮“内卷”。
当然,过度鸡娃的代价不止是学历泡沫,还有一代人的精神废墟,日本躺平族、啃老族、宅男宅女都是鸡娃的产物。
尤其是2000年后,经济一蹶不振的日本陷入“低欲望社会”,年轻人不消费、不结婚、不生娃,彻底沦为“失落一代”,和团块世代时期疯狂鸡娃形成强烈反差,想想都讽刺。
虽说随着少子化、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这两年日本大学生就业率稍有回暖,各大企业开始跪求大学生工作,但薪资还是原地踏步。
以东京大学的毕业生为例,平均起薪从1995年的28万日元降到了2020 年的26万日元,曾经的学历神话,彻底失效了。
比起日本,韩国鸡娃更极端,而且如今还在疯狂内卷。
先看看韩国补习情况:小学生补习比例86%;初中生补习比例75.4%;高中生补习比例66.4%。
首尔江南区大峙洞,一条街上就有几千家补习班,被称为“补习街”,后半夜仍是灯火通明。
为什么这么拼?答案很现实也很残酷:
在韩国,SKY名校(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毕业生进入三星、LG等财阀企业的起薪是普通大学生的两倍以上。
以三星为例,2023年员工人均年薪高达1.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5万元),如此大的差距,试问哪个家长敢不拼命?
说白了,只要好工作和好学历挂钩,竞争就不会停止,但大家忽略了一点:鸡娃提高的只有竞争门槛,却改变不了录取结局。
就像韩国教育专家所说:“当所有学生都补习时,补习就成了新的起跑线;而不补习的人则成为真正的落后者”。
近些年,韩国失业率急剧上升,远高于G7国家,但鸡娃战争却从未停止过。
原因很简单,韩国生育率本来就低,再加上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所以越是害怕失业,就越是要投资教育,以至于许多家庭把绝大部分收入都投入到补习班上。
和日本一样,韩国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促进教育公平,推行了“平准化教育”改革,但结果却是出奇的一致:意外助长课外补习热潮。
相较日本的减负政策,韩国搞了一刀切,于1980年实施了《教育正常化方案》,禁止一切课外补习行为,结果却也是出乎意料。
原来富人凭借着“别墅补习”垄断了名校资源,而普通家庭只能找大学生补习,教育不公再次加剧。
就这样极端鸡娃了20年,愣是把韩国青少年自杀率飙至全球第一。
即使2000年韩国彻底废除了校外补习禁令,但家长的鸡娃热情却是只增不减,补习产业再次膨胀。
日韩30年鸡娃的血泪教训证明,教育问题本质上是经济结构和社会分配决定的,光靠调整教育政策不仅起不了作用,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现如今的日韩皆陷入“高学历低就业”困境,高等教育的回报率越来越低,学历贬值愈发明显,“高学历穷人”比比皆是。
那鸡娃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极端鸡娃对整个社会的危害却是不可逆的,而最大的危害便是年轻人没有生娃意愿了,生育率直线下滑,尤其是生育率全球垫底的韩国都快“灭绝”了。
说到底,鸡娃的本质就是社会资源争夺的异化,当教育变为筛选工具,没有真正的赢家。
或许当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不再是阶层博弈的工具时,鸡娃战争才能真正结束。
这一次,你看透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