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5627
注册时间2008-4-26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听众
收听
性别保密
阅读权限75
|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文字版 -2023年,JWST在对一处深空区域拍摄时,无意间捕捉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天体:它有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环,中间还冒着明亮的光。从1.14的红移判断,该天体距离我们超过了100亿光年,两个环的直径大约为26000光年,所以初步怀疑这应该是两个正在碰撞的星系。如果把图像旋转一下会发现,这俩星系的样子看起来很像一个猫头鹰的头部——两个环的中心是它的眼睛,中间的亮光是它的喙。于是,人们称呼该天体为“猫头鹰星系(Cosmic Owl)”。
之后,通过JWST的多波段数据并结合射电图像分析后,天文学家确认了起初的猜测。但在随后的研究中,人们又发现了更奇怪的地方。没错,该天体最奇怪的还不是它的猫头鹰外形,而是隐藏在“猫头鹰嘴部”的一个东西。
【奇怪的猫头鹰星系】
当两个星系发生正面碰撞时,其中较小的那个星系可能会穿过对方,并使其形成一个环,就像扔入水中的石头溅起的涟漪一样,天文学家称这种星系为“环状星系(Ring Galaxy)”。比如之前曾介绍过的“霍格天体(Hoag's Object)”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要说形成这种环状结构并不容易,首先它需要两个星系完全正面相撞,这个概率就已经<1%了。同时,它们的速度要在每秒200~300 km之间,太快会直接击穿,太慢又会直接并合。
关键形成一个环还好说,两个环,而且还是一模一样,这条件就更苛刻了。这说明俩星系的个头差不多,质量相当,这概率又刨掉了9成。
光这些条件综合下来,概率就已经不到千分之一了。况且这种环形结构很难维持太长时间,通常只有一亿年左右,之后它便会弥散或者合并在一起。这个“猫头鹰星系”是我们发现的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满足以上所有条件的天体。外形的事已经很让人惊讶了,但是随着JWST数据地进一步公开,天文学家逐渐发现了该星系背后的更多秘密。
通过对星系光谱的分析,他们在两只“眼睛”(也就是两个星系的核心)都检测到了活跃的超大质量黑洞迹象。这意味着:这不只是两个普通星系的碰撞,还是两个活跃星系核(AGN)的较量。天文学家估计,这两个黑洞的质量分别为6700万倍和2600万倍太阳质量,两者相距大约3万光年。
其中西北方向的这个黑洞有一个双极射电喷流,该喷流一直延伸至中间的“喙”部区域,并在两个星系的碰撞位置引发了额外的激波。天文学家认为,此部位的气体浓度极高,很可能正在引发剧烈的恒星形成。
就在“猫头鹰星系”的研究逐步展开时(论文仅上传在arXiv),前不久(2025年7月),另一组研究团队率先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发表了文章。
不同于先前的研究团队,这篇文章的研究人员称呼该天体为“无限星系(∞ Galaxy)”,因为这两个圆圈看起来就像数学中代表无限的符号(∞)。
这次研究的重点正是“无限星系”的中间(也就是猫头鹰嘴的那个位置),他们发现那里存在一个极度明亮的X射线点源,强度直逼类星体!另外,这个点的射电信号也很强,位置也非常固定,不像那种随机误差或者背景干扰。此外,这里还存在着强烈的电离信号,而该信号通常只存在于黑洞周围。总之,一切证据似乎都指向了一个结果——这里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
【直接坍缩黑洞】
一个超过100万倍太阳质量的黑洞竟然游离于星系核之外?这太奇怪了!
研究人员首先想到的是,它可能是位于天空同一位置的第三个星系的中心黑洞,只是这个星系非常暗淡,没有被我们注意到。但是,满足这种条件的一般都是个头极小的矮星系,而矮星系通常不会存在如此巨大的黑洞。
不是矮星系,那它会不会来自这俩星系的其中一个呢?就是说,其中一个星系本来是个“双核心”(黑洞双星),然后由于碰撞过程,导致其中一个被甩了出来?
这个听起来挺合理,但是仔细考虑下,好像也不太可能。首先是速度对不上。如果它来自这两个星系核的其中一个,那么它被抛射的速度至少应该在每秒500 km,但当前数据显示它的相对速度仅有每秒100 km左右。或者说,以它目前所在的位置,它应该在碰撞发生前就已经被甩了出来。其次,如果它是被抛射出来的,那它周围应该存在抛射轨迹的星流或者气体尾迹。但观测结果显示,它周围的气体完全成对称分布,没有任何抛射迹象。
不在矮星系中,也不是被抛射出来的,那真相或许只有一个——它原本就在那里,它是在那里形成的!毕竟,刚才说了,星系碰撞以及喷流的原因使得那里确实存在很多气体,甚至也频繁有恒星形成。
然而按照传统观点,虽然黑洞是由恒星死亡后坍缩形成的,但这种方式形成的黑洞质量有限,一开始只有几倍、顶多几十倍太阳质量。要想变成上百万倍的超大质量黑洞,它需要长时间不间断地“进食”,或者长期持续性地吞并其他黑洞,而这通常需要若干亿年的时间。所以问题来了:这俩星系的碰撞大约发生在五千万年前(星系自身时间),根本就没给恒星级小黑洞足够的成长时间。
于是,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它可能是之前只存在于理论中、现实中从未见过的“直接坍缩黑洞(Direct Collapse Black Hole, DCBH)”。
理论认为,在极端环境下,如果一大团气体被迅速压缩,同时又来不及变成恒星,那么它可能会在引力作用下直接整团坍缩,一次性坍缩成一个超大黑洞。而“无限星系”很可能就提供了这样一种环境:两个星系猛烈相撞,中间区域气体密度暴增,再加上各种电离辐射和冲击波,最终使得该黑洞“从天而降”。
尽管研究团队没有明确地说这就是一个直接坍缩黑洞,但假如这个推测是正确的,那么它将是直接坍缩黑洞理论的首个观测证据,同时它或许也将解决那个困扰科学界已久的超大质量黑洞起源问题。
[1] Mingyu Li, Bjorn H. C. Emonts et al. The Cosmic Owl: Twin Active Collisional Ring Galaxies with Starburst Merging Front at z=1.14. arXiv preprint arXiv:2506.10058 (2025)
[2] Pieter van Dokkum, Gabriel Brammer et al. The ∞ Galaxy: A Candidate Direct-collapse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between Two Massive, Ringed Nuclei.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988(1). L6. (2025)
[3] Pieter van Dokkum, Gabriel Brammer et al. The Infinity Galaxy: a Candidate Direct-Collapse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Between Two Massive, Ringed Nuclei. arXiv preprint arXiv:2506.15618 (202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