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21

[心情点滴] ​​醒醒吧!一个正常孩子, 不可能靠「意志力」戒掉手机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25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webp


在这场和手机争夺孩子的「战役」中,坚持一定是有意义的。暑假期间,「手机难题」又能拿出来多说五毛了。
作者:蝎子号。
........................................
上周末约了几个家庭聚会,一堆孩子聚在一起,让我发现了个扎心的现象:
几乎所有
孩子都在
埋首玩
手机。
他们在一起,但又不在一起」,准确描述了这代青少年的社交现状。其中最小的孩子只有三年级,已经很熟练地与网友连麦。
招呼孩子们玩桌游,能勉强凑过来——戴着耳机、挂着群聊,但好歹还算给面子。那些玩网游的,则像是被吸走了魂,对现实世界不闻不问,完全沉浸在游戏世界里。
前不久我看到篇文章,观点是:孩子沉迷游戏,是现实吸引力不够。大意就是苛责教育,苛责父母。只顾着成绩,忙着补课,疏忽孩子现实感的培养。
这个观点,有点道理,但没说到根子上。
凭我对这几个家庭的了解,这些父母陪着孩子从小泡各种乐园,安排聚会,假期不是在旅游,就是在营地。要论“现实吸引力”,这些孩子获得的现实感,已经远超过上一代人。
2.webp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实吸引力拉满的孩子,还是义无反顾地扑向了虚拟世界?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文章前,咱们做个小投票看看大家的观点
“现实吸引力不足”是个伪命题,

真正的问题是“虚拟拉力过强”

有个词很火,叫「童年富裕症」。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坎特和经济学家朱丽叶·肖尔,大概意思是指物质条件优渥的家庭,孩子的物质需要被充分满足,但因缺乏情感陪伴和价值观引导,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物质丰富包括但不限于:满屋玩具、环球旅行、高端兴趣班等。
「童年富裕症」在这代孩子身上非常普遍。
随便刷刷暑假期间的社交媒体,到处是父母的“吐槽”:斥巨资带娃旅游,孩子全程只关心两件事——“什么时候回酒店?”和“Wi-Fi密码是多少?”
什么东京巴黎,什么海岛雨林,都敌不过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如果酒店网络不好,那完蛋了,一张臭脸能够毁了整个假期。
去年暑假,网友偶遇在伦敦游学的中国孩子,清一色蹲在街边刷手机。明明眼前是世界一流学府,身边是真实的同龄人,但对他们来说「手机」才是最重要的伙伴。
3.webp


你说,这些孩子是现实吸引力不足吗?是父母陪伴不够吗?
所以,别再纠结现实世界的“吸引力”够不够了。你不得不承认,现实世界这点刺激,跟虚拟世界的“拉力”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这个拉力并非凭空产生,而是被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精确设计出来的。
斯坦福大学教授亚当·奥尔特(Adam Alter)在他的著作《欲罢不能》(Irresistible)中就揭示了,许多应用程序和游戏利用了“间歇性正向强化”原理。
简单来说,就是不规律的、随机性的奖励,这会持续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产生依赖,不断地想要更多,其成瘾机制与赌博类似。
4.webp


一个由成年人精英团队精心设计的、以成瘾为目的的程序,轻而易举地捕获孩子尚在发育的大脑。
这场争夺战,父母的胜算有多少?
关于游戏和短视频公司如何设计,来提高用户在线时长的研究,这里就不展开了,我们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大家可以去看。
父母的“他控”,

是孩子唯一的防火墙

回想我小时候,作为一代独生子女,暑假的日常就是被关在家里,父母根本没空陪伴,现实吸引力也不多。
然而,在刷了几十遍《还珠格格》后,感觉无比腻味的我,就会去图书馆看书。现在回想起来,幸亏那时没有智能手机,否则砖头一样厚的小说,即便再有吸引力,也不可能比小视频更吸引我。
“我小时候如何如何,你怎么不能这样?”很多父母会用自己的童年经验,指责现在的孩子沉迷手机,完全是因为“意志力薄弱”。
但这对于一个大脑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来说,无异于指责一个没长翅膀的人为什么不会飞。
5.webp


前额叶,还未发育完全,就早早被智能手机毁掉
前额叶皮层,这个负责理性、规划和冲动控制的大脑“总司令”,通常要到20多岁才能完全成熟。 指望一个三年级(8-9岁)的孩子用未成熟的“总司令”去对抗精密的多巴胺算法,这本身就不科学。
孩子自控力羽翼未丰之前,父母的“他控”,就是最重要的防火墙。
这道防火墙,我观察下来,在两种情况下最容易出现漏洞:
隔代教养的漏洞
我并非全盘否定隔代养育,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祖辈往往更容易将电子产品当作“电子保姆”。出于疼爱,或是为了省事,要让孩子安静乖巧,手机就是最便捷的工具。
而且参与养育的长辈越多,教育理念越不容易统一,防火墙的漏洞就越多。孩子太聪明了,他们为了玩到手机,很快就能学会“合纵连横”。
6.webp


心理代偿的漏洞
有些父母因为工作繁忙,心怀愧疚,便会在物质或自由度上对孩子进行补偿。他们会下意识地放宽对手机的管理,以此来弥补自己陪伴的缺失。这种“补偿”,恰恰是为成瘾打开了方便之门。
7.webp


我的孩子今年升五年级,在同龄人里算是个“异类”——他有丰富的户外活动,也乐衷于此。即便这样,他仍然会无数次问我:为什么别人都有手机,他却没有。
我的回答很直接:“因为你的大脑还没发育到能自我控制的阶段,我作为监护人,有责任保护你。”
在必须使用电子设备上网课一个阶段,我曾因疏忽忘开了青少年模式,出差回来后发现,他竟一口气刷了5个小时的短视频!
这个事实再次验证了我的观点:强大的虚拟拉力面前,再多的现实吸引力也可能不堪一击。
联想到我不久前还刷到的一个视频(对,我也经常一刷视频一小时,深刻感觉的到成人对短视频的也毫无抵抗能力,但我有起码的自控力),记者采访今年高考某省状元的父母。
学霸的父母说:自己从来不管孩子学习,只管他的手机。“再厉害的学霸也抵抗不了手机的诱惑。”
在这个时代,能够管住手机,父母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放弃幻想,

能力迁移才是破局之道

文章写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有些悲观。如果孩子已经手机不离手,是不是就没救了?
我的看法是,如果一个孩子进入到青春期,已经将“玩手机”视为自己理所应当的娱乐权利时,父母能做的确实很有限了。亡羊补牢,难度极大。
不要指望用“兴趣”战胜“成瘾”,因为这两者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
如果孩子接触手机时间不长,羽翼未丰,那么父母意识到手机管理的重要性,比任何补习班更重要,积极行动起来才不至于积重难返。
之前人民日报点赞了一名10后的小孩姐,她从自身角度出发,讲述妈妈如何帮助她“放下手机”,她的观点值得借鉴。
8.webp


首先,把握时机,杜绝无效管教
很多父母觉得我动不动就吼孩子「放下手机!」,但孩子完全不听,自己就束手无策。小孩姐说,这种无效管教多了,只能降低父母的威信。
真正有效的方式是当孩子查出视力下滑,惴惴不安时,妈妈顺势提出减少使用手机,先拿下第一城。
其次,态度坚决,姿态要低
小孩姐说,妈妈的态度并不强硬,反而是展示出自己的脆弱,表达出自己因为高度近视而担心会遗传给孩子,并且为此选择了视力2.0的伴侣,减少遗传的风险。
这让孩子感觉到妈妈的对视力的重视,从而理解妈妈,更有动力改变自己的行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配套行动
管控手机不能停留在语言上,更要行动起来。增加我们所谓的「现实感」,户外、运动、露营等等。另外,规则也非常忌讳朝令夕改,今天心情好给手机,明天看了篇文章又焦虑了不给手机。
总之,管教的目的是让孩子感觉:我是被看到的、被尊重的、被重视的,这才是帮助孩子放下手机的关键。
补充一个我的个人经验,我会把智能手机对发育中大脑的危害告诉孩子,试着让他去理解,为什么自己无法控制刷小视频?随机的奖励为什么会上瘾?
在和手机争夺孩子这场「战役」中,坚持一定是有意义的。
结语
与其等问题发生后头疼医头,不如从根源上改变思路。手机禁令不仅是手机的问题,更是培养孩子“能力迁移”的问题。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往往不是你在某个节点选择了什么,而是你在每个人生节点手里有多少“可选项”。
一个只会在虚拟世界里获得快感和成就感的孩子,他的“可选项”是极其单一的。当这条路被堵死或遇到挫折时,他会无所适从。
而父母的责任,就是在孩子童年时期,帮助他建立更多元的能力和正反馈来源。比如,让他从一项体育运动中获得掌控身体的快乐,从一项乐器中获得创造美的成就感,从阅读中获得思辨的乐趣。
这些能力是“可迁移”的,是能带得走的底层能力。它们会成为孩子未来面对压力和空虚时,除了求助虚拟世界之外的更健康、更强大的“可选项”。
这个时代,早就不是考验谁给孩子的“现实吸引力”更多,而是考验谁能为孩子守住底线,并帮他建立更多能灵活迁移的底层能力。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25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护下一代,民族有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0
发表于 2025-7-25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别把责任推给游戏,我宁愿娃玩游戏,也不愿意他们刷视频儿童阶段,家长合理管控才是最重要的,我家娃在优质完成作业,练琴洗澡等事宜后,睡前玩一局游戏,自觉做到游戏结束就归还pad关灯睡觉,但完全不允许单独刷视频,一发现立刻没收屏幕,第二天也不允许用,目前进行的还不错,也能做到说停就停屏幕真的是很难处理的东西,毕竟现代社会谁都脱离不了……真的难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25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和父母都需要成长,改变不了他人,只有改变自己影响他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25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瘾是关键,设计好的成瘾。 希望国家出面,好好管一管。 不然会毁掉很多人,包括孩子和成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25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智成熟的大人都成瘾于手机,机不离手❗何况孩童,只要您给了孩子手机,那么就相当于把福寿高塞进了他们嘴里,把近视颓废…也送给了它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25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如此,那么国家怎么不出手?游戏为何不禁?孩子对短视频兴趣很小,关键是游戏,害了一大群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25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作者你好像能戒掉手机似的,有必要么?手机是洪水猛兽精神鸦片呗,各种“猛兽啊,鸦片啊”已经祸害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别没完没了的制造焦虑了,戒掉,这可能么?这有必要么?尤其是有必要用这个词么?正确引导使用是关键,别动不动就用这么严重的词汇。手机现在已经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体外器官,不管你,你,你,还有你同不同意,但这已经是个事实了。戒掉一个器官,那怎么可能,但要善待一个器官,让这个器官正确发挥他的作用,是需要规矩和引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26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别说孩子,有多少成年人,每天都要刷手机10几个小时,这个智能手机,确实是快乐的源泉,没有毅力的人,根本刹不住,就和抽烟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26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刷屏世界 行为上瘾 怎么办 把握时机 杜绝无效管教 态度坚决 姿态要低 配套行动 能力迁移 谁能为孩子守住底线 谁能为孩子建立更多灵活多变底层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30 04:18 , Processed in 0.27392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