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代量子力学在1920年代中期初具雏形时,这一新领域在德语中常被称“Knabenphysik”(男孩物理学),因为当时推动该学科发展的许多理论家都是年轻男性。于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2025年)出版的新书试图扭转这种长期主导历史研究的男性视角。这本书由科学史学者丹妮拉·蒙纳尔迪(Daniela Monaldi)与米歇尔·弗兰克(Michelle Frank)、物理学家出身的科普作家玛格丽特·范德海登(Margriet van der Heijden)以及物理学家帕特里克·沙博诺(Patrick Charbonneau)共同编辑,书名为《量子物理史中的女性:超越“男孩物理学”》,收录了16位在量子物理发展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却常被忽视的女性科学家的生平故事。
和许多那个时代的女性科学家一样,范莱文在历史记录中几乎没有留下痕迹。本章作者范德海登(Van der Heijden)与米里亚姆·布劳博尔(Miriam Blaauboer)从多个历史来源中拼凑出她的职业生涯梗概。她是师从亨德里克·洛伦兹(Hendrik Lorentz)的四位女弟子之一,并与这位诺贝尔奖得主保持密切联系直至他1928年去世。与同时代女性不同的是,范莱文终身坚守科研岗位:1920年受聘于代尔夫特理工学院,担任助理,负责指导电气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在有限的业余时间,她持续研究磁性问题。1947年,她被提升为讲师,才终于可以开设自己的课程。(照片由范莱文家族提供)
劳拉·查尔克·罗尔斯
Laura Chalk Rowles
劳拉·查尔克·罗尔斯(1904–1996)是1928年首批获得麦吉尔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女性之一。她的博士论文研究氢原子在外电场中光谱线的位移,即斯塔克效应(Stark effect)。1926年,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在其关于波动力学的系列论文中,利用量子理论预测了该效应对氢原子巴尔默线系强度的影响。本章作者蒙纳尔迪指出,查尔克(照片摄于约1931年)使用一种叫“洛苏尔多管”(Lo Surdo tube)的仪器测量光谱线强度,首次实验验证了薛定谔的理论预测。她与导师约翰·斯图尔特·福斯特(John Stuart Foster)合作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