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1|回复: 4

[科学观察] 日本毁灭性地震预言并未发生,地震预测谣言为何屡禁不止?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6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期,一则“2025年7月5日日本将发生毁灭性地震”的预言引发全球关注,尽管此前日本气象厅和科学界多次辟谣,但恐慌情绪仍然导致旅游业受创、民众抢购防灾物资,甚至出现“身后事预约”等极端现象。
事实也证明,这则预言里的毁灭性地震并没有发生,这则所谓的预言本质上就是一则谣言。这则预言的来源其实很荒诞,来源是日本漫画家龙树谅1999年出版的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书中记录了她梦到“2025年7月5日凌晨4时18分,菲律宾海域海底爆炸引发百米海啸,吞噬日本三分之一国土”。由于这本书曾经也模糊地提及过“2011年3月大灾难”,与2011年日本大地震时间巧合,部分网民将其视为“神预言”,导致7月5日的预言也被广泛传播。然而,龙树谅本人已在2025年6月的新书《天使的遗言》中澄清:“7月5日只是记录梦境的日期,并非灾难发生日。”她还反复强调,书中内容被出版社加工炒作,添加具体日期并非其本意。另外,日本气象厅长官野村龙一也多次驳斥这一预言,称其“毫无科学依据”。
那么,这则被日本气象厅反复辟谣的“7月5日大地震”为什么被日本民众所信服?科学的地震预测,能预测到什么程度?地震谣言,为何屡禁不止?面对地震灾害,我们应该如何科学防灾?以下是我与北京新闻广播节目编辑陈蕾的对话实录整理,借此回答上述几个公众关心的问题。
一、为什么对这样一则来自漫画内容的地震预言,日本的很多民众,甚至是准备去日本旅游的游客会信以为真?
答: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大震(major earthquakes)频发,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尤其是2011年9.0级海啸地震,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阴影。目前地震学界对地震的认识仍很肤浅,日本地震学家也不例外,无法给出有无大震的科学判断。在这种背景下,即使对任何无科学依据的“预言”,人们往往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念头。正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防备“万一”,人们便采取盲目的应急措施,这就造成了恐慌。为规避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人们应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善于识别各种“谣言”和“谎言”,同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盲目跟风传播没有科学依据的信息。
二、日本为什么容易发生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甚至台风,这跟其地理位置有怎样的关系? 
答:日本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在强烈的地幔对流——热驱动——导致的快速加载下,地震和火山多发。又因为大震时常发生在海洋中,所以容易引发海啸。至于台风,我是外行,就不说了。
三、本次预言被关注,也确实还有客观现象——日本鹿儿岛县吐噶喇(tugala)列岛近期地震频发。日本鹿儿岛县吐噶喇(tugala)列岛近期地震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答:日本鹿儿岛县近期地震位于我们划定的琉球群岛-台湾岛地震区。因为该地震区的主震尚未发生,所以在构造加载下,必然发生系列地震。必须强调的是,该地震区的地震一直活跃,有时震群集中在某一个小区域,而有时则集中在另一个小区域。因此,不能仅关注“近期”,也不能仅关注某一区域,这没啥意义,而应从地震区的角度整体把握地震趋势,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四、日本气象厅称其属于板块交界地带的正常活动。如何区分“日常群震”与“大震前兆”?科学界有哪些关键判断指标?
答:过去有种说法,叫“小震闹,大震到”。然而,实际上,小震群后跟随大震的情况罕见,往往是跟随的无震、小震或中强震。因此,“日常群震”与“大震”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五、日本气象厅反复强调,地震预警系统虽然能实现震后数秒发出警报,但是,精准预测地震的具体日期和地点仍然是人类尚未攻克的难题。请教您,这些难题是啥?地震预测现在能精准到什么程度?
答:存在的难题包括孕震构造及其力学属性、地震关联性、地震序列模式、地震机制和规律。只有攻克了这些基础科学难题,才能实现可靠的大震预测;进而,才能谈得上精准预测。举个形象的例子,如果婴儿连爬都不会,何谈走和跑呢?确实,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实现精准的大震预测,必须以攻克这些难题为前提。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团队已掌握了大震(标志性地震)的演化规律,如汶川地震、唐山地震、2011年日本9.0级地震,都是标志性地震,是可预测的,但目前只能做到中长期预测,我团队正在向实现中短预测的目标迈进。具体到近期发生鹿儿岛县地震的琉球群岛-台湾岛地震区,未来不仅有9.0级左右标志性地震发生,还有在其发生前的大预震发生。
六、网友常问,既然板块运动是已知的,为什么不能像天气预报一样预测地震?从地质构造角度,为什么频繁的小地震反而让预测更难?
答:即使板块运动是已知的,但每步运动加载下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无震、小震与中强震(多见),大震(罕见)。前者不需要预测,而后者(大震)需要预测,但大震的时间和地点难以准确判定。因此,仅根据板块运动预测大震不靠谱——两者的对应性极低,即有很强的盲目性。这与天气预报有本质的不同。
我们的研究表明,发生较小地震和较大地震的发震结构不同,两者无本质联系,也就是说根据小震预测大震大都会失败(前面说过)。有意思的是,在对地震几无所知的情况下,小震频发往往造成“狼来了”的假象,这让吃瓜群众们感觉预测大震貌似更难了。
七、日本防灾协会一直倡导的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有一个“3·7·30原则”——包括3天水、7天食物、30天的必需品。一般来说,家庭应急要准备哪些必需品?
答:饮食类:饮用水、高热量食品如压缩饼干、干果、罐头、巧克力等。
药品类:普通药品包括止泻药、感冒药、镇痛药、消炎药等;急救物品包括三角巾、纱布、消毒棉、医用胶带、绷带、剪刀、碘伏棒、镊子、口罩、创可贴等;特殊药物包括速效救心丸、胰岛素、婴儿用品等。
通信类:手机、收音机、应急反光带、口哨、发光棒、应急联系卡等。
照明类:手电筒、火柴、蜡烛、应急灯、电池等。
证件类:重要证件、银行卡、重要文件、备用现金等。
工具与防护类:防滑手套、急救毯、小铁锹、别针、压缩毛巾、雨披等。 
八、这个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在谣言期间销量激增,东京都政府数据显示,家庭应急包销量增长45%,其中60%为首次购买。能否说恐慌催生了防灾意识的觉醒?常态化防灾意识有多重要?
答:我们的研究表明,对地球而言,总体上未来地震会越来越多、震级会越来越大,所以对处于地震活跃区的人们,常态化防灾意识很重要。记住,这句话很重要:“宁可千日无震,不可一日无防。”
九、日本虽地震频发,但人员伤亡率却相对较低。他们用抗震建筑标准、全民防灾演练、智能预警系统筑起了“生命防线”,日本的抗震防灾经验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答:日本经验表明,降低地震伤亡需实现‌技术刚性防御‌与‌社会柔性韧性‌的统一:
1.科技赋能‌:强化地震演化机制与规律研究,制定科学的建筑抗震设防参数,构建预测-预警-损伤评估-次生灾害阻断-救援的全链条系统;
2.立法先行‌:将建筑抗震标准纳入法律红线,强制老旧建筑改造;
3.教育筑基‌:将防灾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推广社区“防灾合伙人”制度;
4.重点守护‌:建立孤寡老人、残障群体的“实名制”救助网络。
  • 打卡等级:炉火纯青
  • 打卡总天数:88
发表于 2025-7-6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帖看完了至少要顶一下,还可以加入到淘帖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渐入佳境
  • 打卡总天数:36
发表于 2025-7-7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啥也不说了,楼主就是给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6
发表于 2025-7-7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自成一派
  • 打卡总天数:219
发表于 2025-7-7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7-9 02:22 , Processed in 0.20218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