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6

[综艺大观] 陈可辛拉片《酱园弄·悬案》万字实录:一次“类型探索者”的冒险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4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从宣布要拍摄“酱园弄杀夫案”,到今年暑期档《酱园弄·悬案》正式上映,这数年间导演陈可辛与《酱园弄》共同走过的每一步都备受关注,而关于影片的讨论和争议也从未停止过。对于导演陈可辛本人而言,《酱园弄》是他无比看重的一部作品,他不仅将其定义为一次“冒险”,更多次表示:“在这个阶段,我还可以这样去拍一部戏,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腾讯娱乐独家栏目《导演拉片工厂》自2023年创办以来,一直希望搭建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导演能够结合具体的内容,深入浅出地与观众分享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及幕后故事。此次当我们向陈可辛导演发起邀约后,他不仅欣然同意,还协调出了十分充足的拍摄时长。3个半小时,他带我们详细拆解了影片当中的诸多设计、伏笔、细节,后来聊到嗨处甚至和工作人员说可以把当天的航班改签,只为了要给观众留下最细致的解读。和他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于《酱园弄》的特殊情感,尤其是当中他分享到关于自己已经过世的父亲和《酱园弄》项目的诸多渊源,确实很令人触动。让他坚持要拍《酱园弄》的驱动力除了对时代描摹的着迷,也许还有一层对于过往的追忆和眷恋吧。
作为华语地区最成功的类型片大师之一,陈可辛的作品涵盖爱情、现实、喜剧、古装、励志、传记、歌舞、运动等各种类型,此次《导演拉片工厂》的交流,除了《酱园弄·悬案》本身的详细解读外,我们还希望寻找到他能够保持稳定输出及质量的秘诀是什么?判断一个好的故事和题材,除了个人兴趣,还会有哪些判定要素?他有哪些方法论可以分享给有志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们?上面这些问题,也许可以在这篇万字拉片对话实录中找到答案。

1.webp


1.  为什么选择拍摄《酱园弄·悬案》?
 
二十二岛主:很多人好奇,您为什么会被 “民国四大奇案” 之一的杀夫案吸引,想要把它影视化?
陈可辛:其实一开始吸引我的,并不是因为它是悬案,也不是小说或新闻案件,而是剧本本身。这个故事迷人的地方在于,它通过一个“杀夫案”呈现了三段历史时期的变迁。我们说它是“奇案”,它的“奇”并不在于“谁是凶手”的悬念,而是通过一个女人的命运——她杀夫之后,经历了三个时代的变化,而且活到了2006年。故事就这样带出了中国近代一个大时代的变迁。而在这个大时代里,人的命运受到案件、受到时代变革的影响,是让人匪夷所思的。
这不仅是詹周氏一个人的命运改变,而是整个社会阶层、舆论、媒体等多重力量交织的结果。一个本来看起来很明确的杀夫案,竟然被这么多外部势力搅进来,最后改变了结局。我觉得这些设定和我们当代社会非常相似。它不只是一个“民国”的故事,而是一个具有非常强烈当代性的故事。它非常有时代感。
当然,拍“大时代”本来就是我一直最喜欢的创作领域。问题在于,它体量太大了。我是电影导演。对我来说,能够用电影的方式去呈现,是最合适的。所以整个过程中,我就开始一点一点去推动这个项目。
二十二岛主:现在上映的第一部叫《酱园弄·悬案》,片长大约96分钟,讲的是从詹周氏被捕到她第二次庭审的全过程。詹周氏杀夫原本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为什么要拆成一、二两部来讲?以及,您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作为第一部的结束?
陈可辛:我觉得,正如我刚才说的,这个故事体量真的很大。但当我尝试把它压缩成一部三小时的电影时,确实很困难。我一向是个很讲市场规律的人。这里说的“市场规律”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考量,更包括观众的物理观影习惯。现在观众要看一部三小时甚至三个半小时的电影,其实挺不舒服的,会觉得累,也很难集中。而一旦故事太长,观众的注意力就只能集中在一个主线事件上。
但《酱园弄》不是这样的。它不是一个单一主线的故事,而是群像叙事。每个角色都有出彩的空间。最初我看剧本的时候就觉得,它虽然是从詹周氏杀夫这个事件引出,但很快就展开到各个社会阶层,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欲望和隐秘,也并不能简单地用“好人”“坏人”来区分。他们很复杂,而正是这种复杂性吸引了我。所以在梳理剧本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也许一部电影是承载不了这个体量的。但我还是尝试着去把它放进电影的框架里。因为毕竟这是我的“命题作文”——我需要做的是一部电影。
所以最后我找到一个解决方法:把它变成两部电影。两部都是独立存在的。第一部有它自己的起点和终点,也留了一个“钩子”,引导大家想去看第二部。而第二部,其实讲的是新时代里的生存,是她怎么翻案、怎么活下去的传奇。也正是在第二部,我有了更多空间去讲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转变。

2.webp


2.如何理解《酱园弄·悬案》中的“悬案”?
二十二岛主:那为什么想要将第一部命名为“悬案”呢?它的“悬”在哪里?
陈可辛:其实这个“悬案”,并不是悬在“谁是凶手”——因为从我们给出的线索来看,一开始她就已经承认了:“是我杀的。”所以,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悬疑故事”。它真正“悬”的地方在于:她为什么要翻案?
有些人可能会说,她翻案就是在撒谎、不诚实,因此不值得同情。我身边也有一些非常好的朋友提醒我:“你一定得给她一个翻案的理由。”但我觉得,这个“悬”,更深层的是关于人的心理转变。她本来是求死的。杀了丈夫之后,她也知道自己活不下去了,所以她的想法是:“我们一起死。”她只是希望,下辈子不要再见到这个人。而正是在这样一个临界点上,影片第一部有很多人物的介入,她们的鼓励和影响,让她慢慢燃起了求生的可能性。
二十二岛主:詹周氏的对手——薛至武这个角色设定也非常特别。您如何理解他?
陈可辛:在上一部里,有一个代表旧社会权力体系的角色,叫薛至武。他其实不仅仅是一个人物,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詹周氏作为一个弱者,所面对的是一个对她极其不友好的时代,也是对她所处阶层极其不友好的结构。而她终于意识到——她是可以反抗的。于是,她翻供了。而更重要的是,是时代帮了她。我觉得这点特别有启发性——当一个历史事件的体量大到一定程度时,很多事情就不再是你一个人的选择,而是整个结构性的变动在推动。这场大的历史变动,不只是改变了她的命运,也改变了一代人、甚至全世界无数人的命运。我很喜欢这种主题——一个人的命运和时代洪流交汇的瞬间。
而在这其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弱者面对强权的对抗。而这个强权,也最终被时代所裹挟、所瓦解。薛至武的垮台,并不一定是他做了什么特定的错事,而是因为时代变了。若不是时代巨变,他可能还会继续肆意妄为,继续做他的“上海霸王”。但正是时代的转折,改变了他,也改变了我们的主角。

3.webp


3.《酱园弄·悬案》开篇场景拍摄幕后
二十二岛主: 接下来,我们不妨挑选几个关键片段,和您一起细看它们在影像语言上的设计与用意。先来看第一个段落,就是电影的开篇,这个开头非常关键,它一下子就把整个影片的“悬”感带出来了——那种神秘、阴郁的气氛,会让观众立刻对这个案件产生一种浮想联翩的感觉。而且您并没有直接呈现案件发生的过程,而是通过空镜和光影的设计,把大家一点一点地引入到这个故事当中。这种处理方式非常有引导性,同时也保留了足够的留白和想象空间。比如我们看到这个女人,她包着头、走在阴影之中,观众自然就会开始好奇:她是谁?她要去哪里?她经历了什么?
陈可辛:我不是那种把所有细节都设计得很满的导演。电影从来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这部戏最终能完成,靠的是一群非常厉害的合作伙伴,还有不少运气。最大的运气之一,是找到了这片老弄堂。它和一百多年前的酱园弄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就位于虹口区,离外滩步行十几分钟,周围都是闹市,但这一大片居然一直没拆。像这样的街区,上海以前其实有很多,比如新天地一带,但早些年都已经拆了,只有这一块保留了下来。
我们第一次进去,就被它的质感打动了。现在你在片头看到的很多画面,其实是在试机、试镜头时“无意识”拍下的。一般试拍可能半天就结束了,但这次我们拍了整整三天,把最好看的角度和光影都记录了下来。当然,这样说起来可能听上去不太“专业”。因为这些镜头并不是先画好分镜再按部就班拍出来的,而是在现场不断探索、反复走、反复看,慢慢捕捉到的。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景,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当时我受邀给一本时尚杂志拍大片,不是电影摄影,而是做硬照摄影师。那次请了六位男明星,在弄堂的不同角落取景。我就像一个游客一样,对这个地方特别好奇,也看到很多让我兴奋的元素。拍完之后,我才下定决心,要在这里拍《酱园弄》。后来我们协调,发现这块地方刚好没有开始重建,住户也都搬走了,整个区域空了出来,我就申请把它用作电影拍摄。
我和摄影师几乎走遍了每一层楼、每一个走道、每一段楼梯,像向导一样把它全都看清楚了。这个景基本不需要大改,原来的样子就已经很适合拍,我们几乎是照着它的原生态来完成的。当然,我们还是做了一些微调,增加了我特别喜欢的元素,比如加上很多电线。电线缠在空中,会让画面看上去更压抑、也更复杂。但整体结构几乎没动,美术组只是做了极少量的处理。试拍那三天,我们没有演员,也没有固定分镜,只是带着摄影机在弄堂里随时拍。我当时就说,这些镜头一定要留在前面,用来“定调”。等氛围立住了,我们才拍子怡的段落,再把她的镜头接在前面拍下的空镜之后。
所以说,片头那些空镜严格来说并不是“刻意安排”, 也不是我们一开始就计划好的分镜,而是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景里“偶然为之”。我们拍了无数素材,最后在剪辑里一点点挑出最有分量、最合适的画面放进去。
二十二岛主:之后就是从天花板上渗出来的血,慢慢滴到了宋瞎子的脸上,引出了这个故事,还挺有颤栗感的。
陈可辛:我一开始还挺“天真”,想用一个一镜到底来拍:观众一开始看不到这个瞎子,只看到血在滴。当时其实没打算让这个角色露脸,也没打算专门给他镜头。原本的想法是,镜头一直跟着血滴,从他的主观视角慢慢转出去,大家都在看他,觉得他很奇怪,一直到最后,镜头才翻过来,观众第一次看到他脸上全是血。最初就是有这样的企图。
但仔细想想,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如果观众在观看时意识到你用了某种技巧,注意力就不在情绪上了,而会转向观察你的手法。对我来说,观众真正关心的还是故事和情绪,而不是你用了什么技巧。所以最后我们也没有用一镜到底,但拍摄时还是尽量让观众看不清那到底是血还是水。直到他走到门道外,最后那个特写镜头才完整显现他脸上全是血。这个设计在拍的时候也做了处理,特意把光打得暗一点,就是希望在前面保持一种模糊感,不让人一眼看明白。
二十二岛主:在序幕的中间,我们还看到了章子怡饰演的詹周氏,她第一次以正脸和观众见面。
陈可辛:是,这个镜头我想特别说一下,就是章子怡的第一个特写。原来的剧本里,她本来要先坐电车去黄浦江,把那个袋子扔到河里。后来她说是在外白渡桥,其实原剧本不是这样的,写的是她随便找了黄浦江的某个地方。
但在剪片的时候,张叔平老师帮我们找到了一些很特别的东西。那时候他翻素材时,找到了一段画面。我一开始并不想在影片前面任何镜头里先看到章子怡的脸,原本的设计是,观众故事开始只能看到她的背影,一直到晚上回到家,被薛至武(雷佳音)发现,才第一次看到她的正脸。
但他找到的那个镜头非常迷人。为什么当时子怡的表情会那么特别,镜头也有点晃动、很松弛?是因为那其实是还没正式开机的画面。摄影机虽然已经在转,但我还没喊Action,她也还没完全进入角色状态,是一个候场的镜头。张叔平觉得这个状态太好,就把它放进了影片里。放进去之后,大家都舍不得再拿掉,因为实在太有味道了。这些就是电影最有趣的地方。很多神来之笔都不是事先计划好的,但反而会成为电影里最宝贵的部分。
二十二岛主:这让我想到前几天我们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行业人士都在讨论一个话题:AI到底能不能取代电影?
陈可辛:是不能的,因为AI太有逻辑了。其实电影不应该完全依赖逻辑。很多观众看电影时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这个是什么逻辑?为什么这个人会有这样的动机,却又去做相反的事?”但人本来就是情感的动物,人是没有那么多逻辑的。
我当年拍《投名状》就坚持这个观点:电影是情绪,不是逻辑。如果你用逻辑去分析,往往是因为电影没有足够打动你,你才会开始挑它的逻辑问题。相反,当电影的情绪能带动观众时,你就不会去计较那些逻辑上的合理性了。
4.webp


4.《酱园弄·悬案》分尸场景拍摄幕后
二十二岛主:接下来咱们一起来看两个片段。我觉得其实可以把两个片段放在一起做一个对照。您刚才也提到,詹周氏和薛至武这两个人物,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他们之间也形成了一种对抗关系,几乎是两种符号式的存在。这里我们选了两个场景:一个是薛至武在案发现场第一次看到詹周氏,虽然当时他们还没有太多交流;另一个是影片结尾,詹周氏和薛至武正面对峙的段落。我觉得把这两场戏放在一起看,会有更多可以解读的空间。首先想问一下,您对这场案发现场的布景设计有什么想法?因为既然片名叫《酱园弄·悬案》,观众可能也会带着一定的猎奇心理,想知道案发现场到底是什么样的。
陈可辛:既然是分尸案,观众一定要能看到“尸体”。我尽量在一个我认为可以接受、观众也可以接受的尺度里去呈现分尸的恐怖感,但没有拍大量特写,毕竟这不是一部纯粹的惊悚片,虽然它确实包含一定的惊悚元素。从剧本开始,这个房间就被设定为完全昏暗,唯一的光源来自手电筒。这也是我和摄影师多年来的合作方式,从拍《武侠》开始,我们就习惯不用传统打灯,而是尽量利用自然或极简的光线来完成拍摄,这可以说是他的强项。所以整场戏我们都只用了手电筒的光,雷佳音在这场戏里既是演员,也承担了“灯光师”的角色。
至于血腥感,肯定需要保留一些。如果拍分尸案却连尸体都不出现,是无法让观众信服的。我们真正保留下来的,是高对比度的光影效果。当光照到詹周氏的脸时,她的皮肤会显得过曝、苍白,看上去更加恐惧和脆弱。
还有一个重要的视觉设计,就是大量使用镜子。在电影里,很多时候镜子里会出现她的身影,比如有个镜头反转过来,可以同时看到两个“章子怡”, 一个在镜子里,一个在现实中,会营造出一种鬼魅感。观众也会感受到薛至武面临着潜在的危险,因为毕竟这是刚刚杀了丈夫的人。这是有意为之的。
不只是这场戏,包括审讯的戏,我们都坚持了一个位置上的编排:詹周氏始终在下,薛至武始终在上。比如他逼她按手印的场面,或者他和张宝福走到她身边时,她总是在低处。直到最后一场戏,薛至武的时代结束,詹周氏才终于站起来,第一次与他平视。
二十二岛主:这也是我理解的,您之前所说的《悬案》,剪辑到这个位置,其实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束。
陈可辛:对,这就是一个结束。其实这一部为什么叫《悬案》,它讲的就是詹周氏站了起来,原本的弱者站起来,原本的强者倒下去。整个第一部的开头和结尾,就是在呈现这种对位。
二十二岛主:这也呼应了您最初想表达的,这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杀夫案,而是一个时代的变化。
陈可辛:对,时代的变化,直接带来了权力结构的变化。
二十二岛主:刚才您也提到这场戏的光影和位置的设计。另外,章子怡的出场很有冲击力,虽然在片头有一个造型展示,但我觉得这场戏才是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出场。她的这个造型非常震撼。
陈可辛:我认为有几个原因。首先,章子怡的表演非常放得开。你很难忽视,当她站在弄堂里,她天然就是最耀眼的“弄堂花”所以在造型上做了一些调整。
原型她原本脸上有一块小疤,我们将它放大,设计成一块胎记,这样她始终需要用头发去遮住一侧的脸。化妆时我也和她沟通:“你试着在这几个月里,习惯用头发挡住一边,走路时也保持这个习惯。”慢慢形成一种下意识的动作和微妙的自卑感,让这个人物始终带着某种被压抑的气质。此外,她对皮肤粗糙的处理也毫不介意。她完全放下了顾虑,可能也是因为这个角色本身给了她足够的信念感。
在我看来,她是一个非常纯粹的“演员的演员”。她始终把“演员”放在第一位,但我始终能感觉到,只要进入表演状态,她就有非常坚定的信念感。对她来说,演员的身份和表演的意义高于一切,因此无论这个角色需要怎样的改变,她都完全愿意去尝试。
我们还特意给她加了一个龅牙,让她的脸型产生变化,嘴型也变得不再那么整齐。再加上脸上的斑点和粗糙质感,让整体造型与她以往的形象非常不同。
二十二岛主:第一场戏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杀红了眼”,或者一整夜没睡,那种疲惫感?
陈可辛:我必须要说的是,其实这一场戏是她整部电影开拍的第一场。她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这场特写,难度非常高。以前在香港有一种说法:最难的戏要先拍,拍过两场之后,后面就顺了。如果最难的部分留在后面,反而会始终担心拍摄的压力。虽然我不是那种老一代导演,没有刻意按照这个逻辑安排,但排期刚好如此。我平时也尽量按照剧情顺序拍,当然很难完全顺拍。有些场景拍完还要转景,再回来补拍。但这部影片有一个好处:主景一直都在,我们可以先去拍其他内容,再回到这里。
按照剧情顺序拍摄最大的好处,是能让作品保持一种动态感。我的电影一向是动态的,每天演员到现场,状态和台词都会发生新的变化。如果先后差距太大,衔接起来就会非常困难。顺着拍,影片就会更有机,也能一直在调整和生长。恰好这部戏最难的一场,就成了第一场。
二十二岛主:这确实是最难的一场戏。如果让我来设想,我会觉得这场戏应该是等到所有前期的内容都拍完,再放在最后拍。比如先把她之前的经历、杀夫的情节,她所遭受的不公片段都先拍好,等所有这些情绪都累积到位,再去诠释她此刻的状态。但实际上,这却是她到剧组的第一天就拍的第一场戏。
陈可辛:杀夫的动机,我也反复思考了很久:她究竟是在争吵和殴打中情绪失控,突然动手,还是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明知自己在做什么时选择杀人?这个问题我始终没有下定论,也无法在原型人物身上找到答案。因为这本身就是一桩悬案,直到今天,依然没有确切的真相。虽然詹周氏活到了2006年,但我并没有见过她,也无法从她口中得到任何解释。因此,这给了我一定的创作空间。我希望把这个空间留到影片全部拍完,再去决定她那天晚上究竟为什么杀夫,以及为什么会在那个时间点做出这样的选择。
二十二岛主:雷佳音的造型也与观众平时对他的印象非常不同,比如您把他的脸设计得布满明显的痘印,这是希望增强他身上的惊悚或压迫感吗?
陈可辛:其实从一开始,这个人物就带着很强的压迫感,但我并不是为了“变”而去改变他的外貌,更多是希望让这个人物显得复杂、带有内心的纠结。我设想这样的人,可能在青春期长过非常严重的痘痘,没能及时处理,最终留下一辈子的疤痕。也许这种解读有些过度,但这样的外貌会让他看上去缺乏亲和力。我也清楚,雷佳音过去在观众心中是带有一定的喜剧气质,我不希望他将这种喜剧感带入这个角色。所以在造型上,我们尽量去削弱他的亲切感和熟悉的形象。

5.webp


5.沈佳妮饰演的主编线索有什么作用?
二十二岛主:电影里还有一段支线是薛至武放走了沈佳妮饰演的主编,有观众觉得这段戏似乎和主线没有太大的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段情节设置?
陈可辛:我觉得这段戏恰恰体现了他身处权力顶点时的为所欲为。剧本里写,他收了五块“黄鱼”(金条),本来以为这个副编是想用钱去救总编,结果对方其实是想借机杀掉上级。他觉得这种人非常可鄙。就像他经常说的“大当家、二当家”:女人杀丈夫,是“二当家杀大当家”,这个副编要害总编,也是同样的逻辑——下属要除掉上司。虽然性别不同,但在他眼里,性质是一样的,所以他从心底瞧不起这样的人。
虽然这个人物在结构上有一定工具性,但他对塑造薛至武非常重要。当时我看剧本时,这场把人押上车、再放掉的戏,是我最喜欢的情节之一。对他来说,无论是谁掌权,他都觉得自己才是这里的最高权威。他没有杀掉主编,而是选择放了她。因为他觉得,“我可以放,也可以杀”,一切都是因为“我说了算”。当时我在英文字幕里还改了一句:“Because I can.” 他放人并不是出于善意,而是想告诉对方:“我是无法无天的人,今天放你,只是因为我有这个权力。”他是那种可以随时改变立场的人,今天这么做,明天换个理由,也只是因为“老子说了算”。
很多人也问,为什么他到最后宁可一切都失去,也要追杀詹周氏。他的上级劝他,他甚至连船票都能直接递给审判官,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詹周氏逼到绝境。因为他把所有的怨恨都投射在她身上。只是一个“底层人”把他的尊严彻底击溃了,他一定要让她付出代价。到最后,他什么都不在乎了,干脆举起枪对着她,而这一次,詹周氏也终于站了起来,直视他。
我还想着重说一下公安局外记者围着薛至武追问真相的那场戏,是因为他走下楼梯时,记者纷纷追问、质疑他,那是他第一次在案件中当着公众的面,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权威被挑战和动摇,所以显得格外不悦。
我特意拍了一个镜头:楼梯突然变得空无一人。最初去看景时,我就注意到这座建筑,它属于Art Deco风格,应该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西方传入上海的。上海很多老建筑,包括胡同和一些历史街区,都有这种风格。我对这种对称的美感非常着迷,因此这部电影在视觉上比我以往的作品更考究。
这个楼梯其实还不是最理想的画面,最漂亮的是一个从上往下俯拍的镜头,效果非常好。我看完后就决定,不去拍什么发布会,也不在公安局门口取景,而要在这个楼梯上完成这场戏。但拍摄当天来了两百名群众演员,把楼梯挤得严严实实,完全看不到我最想保留的空间。我只好和摄影师商量:“能不能再拍一个没有人的版本,让他独自走过?”为什么要这样?其实没有特别复杂的理由,只是想留下一个干净的楼梯画面,仅此而已。
在剪辑时,剪辑师把这个空镜插入他面对记者质问的片段,画面里突然出现一秒空楼梯。严格来说,这没有任何叙事逻辑。但我后来为它找到了解释:这个人是目中无人的,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幻觉里,即便周围再喧嚣,他都能在脑海里切换到一片空旷。后来张叔平老师再次帮我优化剪辑时,又把音效叠加了回声,并刻意让声音与口型错开一秒,显得有一种延迟感,更强化了那种虚幻的氛围。因为他本来就是这样一个狂妄的人,深信自己是“上海皇帝”,始终活在一个封闭的自我世界里。所以这样的处理在我看来非常合理。
如果你再去看第二部,就会明白薛至武后期的变化其实完全不同。严格来说,他的“落幕”并不在第一部。第一部更多是他权力的崩塌,而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落幕,其实出现在第二部。那场戏是虚实交错的,直到那个时刻,他这个人物才算真正完整。
二十二岛主:所以在第一部中确实埋下了许多伏笔,也希望观众有机会去看第二部。尤其是像薛至武这样的角色,只有看过他后来的转变,才能真正理解他的全貌。
陈可辛:所谓的反派,他一定有自己的理由。他的狂妄和恶意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清晰的起因和动机。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一种视角。

6.webp


6.解读西林的两面性
二十二岛主: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赵丽颖饰演的西林的相关段落,比如这场她在写作,然后在家里戴上假发准备出门的戏,这个人物在造型上也很有意思,西林几乎就像一人分饰两角。假发是一种伪装,代表了她的另一面。她的文章写作方式,其实非常接近那种战斗檄文,语言直接、通俗、煽动性很强。我觉得这场戏对观众来说非常关键,毕竟它出现在《悬案》的中段,是理解西林这个人物的重要切口,您对这个人物是如何考量的?
陈可辛:我认为,西林这个人物她当时是作家,需要通过写作获得关注和影响力,才能维持生计。她依靠这样的方式去获得流量,也用写文章赚到的钱,让自己有底气与丈夫离婚,甚至公开写他不好的地方。因此她当时就被视为某种先锋女性。她说的话、写的文章都带有明显的口号性质。但她并不是空喊口号,她确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是上海最早离婚的女性之一,也真正实现了某种独立。
在造型上,我们也刻意强化她的两面性:她已经是当时最独立的女性,可以离婚、一个人生活。但她出门时仍然需要戴假发、戴帽子。回到家摘下假发,坐在桌前写文章时,她又是一个朴素的进步青年。这个女知识分子身上,既有理想主义的进步力量,也有在现实中不得不作出的妥协。她看上去像两个人,但其实是同一个人在生活中必须分出的两面。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角色,也很符合我一贯喜欢去拍的那种多面性人物。
二十二岛主:对于赵丽颖的表演,您当时有特别与她沟通过这种“并不是两个人,但需要呈现两种状态”的理解吗?
陈可辛:有沟通过。在第一部中,她更多是一条线索。她甚至没有和詹周氏真正对过话,只在法庭上喊过一句台词。但正是她写的文章和那句话,给了詹周氏极大的力量。那段文字通过另一位女囚王许梅的转述,读给詹周氏听,詹周氏甚至把它背了下来,才有了后来三位女性共振的那场戏。第二部才有她与詹周氏的直接对戏,她也会彻底站在詹周氏一边,包括帮一个“没有名字的女人”改名字。她对詹周氏的影响,在第二部会完整呈现。
二十二岛主:您对于赵丽颖这次的表演整体有什么样的评价?
陈可辛:我觉得非常好。当她做完造型,整个人站在那里就完全成立了。赵丽颖的角色恰恰是“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必须在一个精准的尺度里把握分寸。
有时候,能够沉着、收着去演,其实比放开来演更难,就像舞台和电影的区别:舞台和电视剧都要尽量“放”,而电影镜头会无限放大细节。赵丽颖能用极简的表演呈现出这个人物,我觉得非常合适,也非常不容易。
7.把对爸爸的怀念放进了作品中
二十二岛主:其实就像您刚才提到的,第一部里她是“没有名字”,第二部她有了名字。从这个角度来看,“名字”在整个《酱园弄》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
陈可辛:非常重要。第一部的核心,是詹周氏站了起来,薛至武代表的旧时代倒塌了。第二部才是她真正的觉醒,也是整个社会彻底转变的开始。那个转变,象征着从民国到新中国的过渡。在下半部,有一场很重要的戏,是西林去监狱探望詹周氏。那一幕不只是一次探视,最关键的意义在于,西林帮她改了一个名字。下半部的英文片名就叫She's Got a Name,其实说的就是这个过程。西林把这个新名字“周慧珍”交给她,而她用这个名字一直生活到老,直到生命的尽头。
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我特意拍了西林在改名字之前和改名字之后,两次去探监。其实,西林自己也在经历变化。在此前,她作为一个先锋女性,这既是她的职业,也是她赖以维系身份和生计的方式。她写文章、发声,固然有理想主义的成分,但同样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社会位置与生存空间。
但当她真正走进监狱,面对詹周氏时,她第一次直接看见自己文章所影响的那个人的命运。詹周氏对她说:“我大概是活不下去了,你那篇文章对我很重要。”她指着文章上自己的旧名字,圈了十几个圈,说:“如果我死了,你能不能帮我把它保存好,明年清明替我烧掉?”在那一刻,西林触动到了。她忽然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并不仅仅是职业或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他人的生死和尊严。西林的这种觉醒,标志着她与詹周氏彼此救赎的开始。
我还想补充一个小故事,是我在拍这部戏时个人非常感动的一个经历。在很多宣传采访里,我都说过,上海其实是我父亲心中的理想国。他那一代人,从小看鲁迅、看蔡楚生、看阮玲玉,看《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老电影,上海就是他们心里的理想世界。他一辈子都希望有机会来这里生活。
我父亲早年是泰国华侨,后来去中戏读导演,辗转去了香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来上海定居。以前我在上海拍《如果·爱》,他来探班,总是坐在我旁边看我拍戏,一边讲很多上海的老故事。虽然他自己没有亲历,但看了很多杂志、报纸,对那个年代如数家珍。他曾经跟我说:“过去穷作家就在这里写东西。我一辈子都想在这里住,在这里写。”
所以,当我后来拍《酱园弄》的时候,每天拍摄的地方,包括西林写文章的空间,正是他曾经念叨过的地方。我从来没有真正经历过这些,只是听父亲讲过。坐在那儿时,我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像他曾经描述的模样。更巧的是,我父亲心里的“上海”,其实并不是整座城市,而是虹口一带,正是我们拍摄的地方。鲁迅故居就在附近,巴金也住过那里,上海电影的发源地也在那儿。那一刻,我意识到,父亲理想中的世界,几乎全都在这个片场。
后来很多上海的电影人去了香港,其中不少是我父亲的朋友。我小时候也经常见到这些人。有一次,我们拍王许梅在牢房里为詹周氏读《为杀夫辩》的那场戏,我随手拿起一张道具报纸,报纸做得非常考究,头版是《为杀夫辩》,旁边还有很多文章。我随意扫了一眼,忽然看到一篇署名“潘柳黛”的文章。潘柳黛是我父亲的同事,比他大十岁,小时候我爸都叫她“潘大姐”。那一瞬间,我眼眶一下就红了,心里特别难受。因为你也知道,就在开机前几个月,我父亲去世了。这部戏本来最应该有他陪我一起拍。虽然之前我们聊过很多,但等真正拍摄时,我发现原来自己问得还不够,很多事没来得及问清楚。每天在片场,我都会想:要是他还在身边,我一定会再问一句:“这是你说的那个地方吗?是不是这个?”虽然他已经不在,但我仿佛在片场又和他的记忆重逢。他陪我拍了一辈子戏,这部戏他却没能看到。
后来我们拍西林和詹周氏在监狱对话的戏时,我就跟编剧聊起了我之前在片场看到“潘柳黛”署名那一刻的感受。我说:“能不能帮我把一种类似的情绪写进剧本?”于是就有了这个细节:西林低头看那张报纸,要帮詹周氏烧了。她头稍微一偏,就看到旁边印着一则广告:一张她自己当年拍的香烟广告的画像,上面写着她的旧名字——张华芳。这是她与前夫的往事。虽然广告是虚构的,但情感来源是我看见“潘柳黛”署名时的那种震动。这种动态的拍摄,是很奇妙的体验。
所以那场戏,也让西林这个角色在电影里真正立了起来。她出来时,我们特意拍了她拿伞和不拿伞的两个版本。后来想了很久,决定让她进监狱时没拿伞,出来时手里多了一把伞。哪怕那天没有阳光,这个变化仍然象征她内心的一种转变。其实那个画面在我心里,是有源头的:我想到当年《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的片尾,一个人在纽约的人海中突然通透、想明白一切的那种觉醒感。我拍摄时甚至在脑海里都放着那首歌,给了我视听上的启发。我依旧让她的表演保持克制,不要在脸上露出太多喜怒哀乐。这些,就是电影最奇妙的地方:不断的碰撞里,随时调整,诞生出一些原本没有预设的火花。

7.webp


8.《酱园弄·悬案》监狱戏拍摄幕后
二十二岛主: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在看完第二部之后,再来评价这个角色,或许会有一个完全不同、更立体的认识。其实这部电影如果分成前后两部分来看,前半部分有一个我觉得非常难得、也非常温情的段落,就是王许梅唱“十八相送”以及和詹周氏一起吃蛋糕的段落。我注意到,您在拍这场吃蛋糕、唱歌的戏时,给了王许梅很多特写镜头。她的眼神非常有表现力,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安慰或者支持的话,但那种情绪都在不言之中。在拍摄这场戏时,您当时有怎样的考量?
陈可辛:这种戏的戏剧性很强,峰回路转,自然会特别抢眼球。很多时候,演员遇到一个好角色,状态就会更好。能看到她们两个人在对戏时迸发出的火花,是让我特别兴奋的。
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这场戏里,明明詹周氏已经判了死刑,但来抓的人却不是她,而是王许梅。我觉得这个信息已经在影片里交代得很清楚了,如果再去强调就显得太直白。但还是有人会问。其实这里是她们最后一个晚上,第二天大家都在烧资料、准备逃跑,说明时局已彻底崩坏。杨幂饰演的角色其实是一个政治犯,她和那个私通的秘书马洪飞有关,也一直是反日的。一开始我去看这个工厂景的时候,看到那四个大烟囱,就觉得这个场地特别好看,而且地上本来就堆着一大堆废铁,完全像一种现代艺术装置。我觉得视觉上非常有力量,所以我一定是想要拍的。
二十二岛主:现在很多观众对王许梅“捶肚子”这个动作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震撼的瞬间。在您看来,这个动作背后的意图究竟是什么?
陈可辛:其实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意图,更多是一种直觉。包括这个角色的直觉,也是我的直觉。你可以在事后讨论和分析,观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诠释。但如果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她都已经面临枪决了,无论是否捶肚子,孩子都无法被挽救。
在我个人的理解里,这更像是她对自己前半生的一种愤恨。昨天我和一位与我同龄的朋友聊起这场戏,他非常理解我想要的感觉,算是非常难得的共鸣。这个女人在外界看起来似乎很强大,能在上海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有足够的手段让所有媒体都报道她的事迹,仿佛不受任何男人的摆布。她懂得如何利用这种优势去掌控局面。
然而到了监狱里,她卑微到为了生存,不得不讨好一个狱卒。即便如此,她回到牢房后仍要面对那份屈辱,这也是我心目中她最卑微的部分。而此刻,她肚子里还怀着那个人的孩子。她究竟是后悔在监狱里所做的事,还是后悔自己的一生,我无法确定。但在我看来,这个举动更像是对命运的彻底绝望:她无法接受,自己要以这样的状态、怀着那样一个人的孩子走向死亡。我不确定她当时的念头是不是如此,但我的想象接近这个方向。
二十二岛主:我也看到有观众解读说,她是想赶紧把血捶出来,证明自己确实怀孕了,也许最后能免于一死。
陈可辛:但问题是,你把血捶出来,就等于你小产了,孩子没了。
二十二岛主:我的理解更接近您刚才所说的:她已经对这个世界完全失望。与其等着被处决,一尸两命,不如亲手结束这个孩子的生命。对于这样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女人来说,这样的选择确实有她自己的理由。
陈可辛:这也是一种很成立的解读。这个动作,本身就是她在绝境里最后一次主动作出的决定。
二十二岛主:最后我们可以聊一聊杨幂在片中的表演。刚才看到的是她在影片尾声的部分,但从一开始,她就展现出一种监狱“老大”的气场。随后,她又呈现出妩媚的一面,再到后期逐渐流露出惊恐和绝望。相比其他角色,许多人的故事在影片第二部才逐步展开,而她的故事在第一部已经相对完整,因此人物显得非常立体。您如何评价她这次的整体表现?
陈可辛:她第一天进组就感冒了,几乎在发烧,全程戴着口罩。她感冒时在表演中经常下意识地揉鼻子,有一些细微的动作,更让这个角色多了几分层次和真实感。整场戏几乎都是按照剧情顺序拍摄的,从她与章子怡对戏,到最终走向刑场,她始终保持着那种带着病态、略显脆弱的状态,也让角色从一开始就显得独特。
二十二岛主:其实正是这些戏外的小细节,让这个人物显得更加鲜活。她在这场戏,以及整部《酱园弄》中的表演,都非常投入,也非常放得开。不仅仅是您刚才提到的妆容和粗糙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她将人物内心的无奈,以及对生命最后一丝渴望,都表现得非常细腻。
陈可辛:是的,她确实非常放得开。
8.webp


二十二岛主:刚才我们一起看了《酱园弄·悬案》里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片段,您分享得非常细致。不仅讲到了创作理念和幕后细节,也谈到很多关于那个时代的情感。我前几天在电影上映前写过一篇文章,提到在我心里,您是华语地区当之无愧的“类型片导演”。因为看您的作品年表,类型极其多元:喜剧、体育、歌舞、悬疑、时代剧,几乎都尝试过,而且都能驾驭得很好。所以特别想请教,您为什么总想在每部作品里挑战全新的类型?并且每次都能做得很出色,有什么方法论可以分享吗?
陈可辛:其实我一直非常佩服那些什么类型都能拍的导演。但我自己不是那样的人。我只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只不过成长在香港电影圈,而香港电影几乎全是类型片。所以我们只能在类型片的框架里,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每次都要先“拿到”类型片的外壳,再在里面尝试去打破它。
我们能拍什么,往往取决于观众想看什么。在这些前提下,我只能尽量在他们的要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空间。
后来我想起自己十一岁时看过一部狄龙和姜大卫主演的电影,第一次看见这两个一向同仇敌忾的战友对打,觉得很震撼。于是我去找“清末四大奇案”,找到“刺马案”,这个案件里人性并不黑白分明。原案依然是一个很传统的三角恋:大哥与二嫂有情愫,后来杀了二哥,再由三弟为二哥报仇。我觉得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意义不大——拍了那么多年三角恋,如果再拍一部古装片还是在讲爱情,会觉得没有新意。
所以我进一步去查当年战争、背景,人和人之间在巨大的权力结构里其实极其渺小、无力。即便有人拼命争夺,最后依然是朝廷一句话就决定了命运。《投名状》第一次让我尝试去表达人性的复杂:不是简单的善恶,而是人到了某个境遇,连选择权都没有。哪怕你再厉害,也要面对“命运比人强”。
这和《酱园弄》其实有一点相似:到最后打赢官司,根本不是因为正义,而是因为时代的变化。这种“时代带来的无力感”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两部作品在主题上是相通的。
二十二岛主:现在很多年轻的电影人,也想拍类型片,甚至我认识很多作者导演,都会说“谁不想拍好看的类型片?”在当下,您有什么建议给他们?对于这样年轻一代的电影人您觉得应该怎么拍好类型片?
陈可辛:类型片其实是需要系统学习的。我自己并没有资格教别人怎么把类型片拍得特别好,因为严格来说,我并不算是一个真正拍类型片的导演。
如果要把类型片拍好,那确实是一种生存之道。因为观众早就习惯了类型化的观影体验,现在无论是投资方,还是短剧、短视频,都在追求“爽感”,追求类型的快感。但我一直觉得,哪怕是最纯粹的爽片,也依然可以保留创作者自己的声音。对我来说,《酱园弄》这部电影特别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我还可以这样去拍一部戏,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但接下来怎么继续走下去,我自己也在思考:能不能在大部分观众审美期待的“爽片”里,找到一种自己也能觉得愉快、觉得对的方式。毕竟,电影永远绕不开创作者的表达,只是要去平衡:你的表达要多少,观众的期待要多少。有时候两者会接轨,有时候就会背离,那你就要想办法妥协,去找一个既让自己满意,也让观众接受的中间点。
上周在上海我也说过: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这部电影,你根本拍不出来。电影本来就不是一个依靠赚钱支撑的行业。电影能给你一次表达的机会,已经很难得。

二十二岛主:我觉得,您对《酱园弄》这个时代的理解和表达,其实并不只在《悬案》这一部里,第二部的内容同样重要。只有看完整的两部,观众才能更立体、更直接地感受到您想讲述的东西,想传递的情感。非常感谢您今天在百忙中抽出这么多时间,和我们细致地拆解了《酱园弄·悬案》几场最重要的戏。也希望通过这次分享,能引起大家对影片的兴趣。还没走进影院的朋友,也可以先听听这些幕后故事,再到大银幕上亲自体验。同时也期待《酱园弄》第二部早日与观众见面。希望未来有机会,我们还能在这里,再一起把第二部里那些您特别喜欢的段落,一一和大家拆解分享。

陈可辛:谢谢大家,期待再见面。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4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导这拉片,比追剧还上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4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期待第二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4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4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我钱,我会考虑去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渐入佳境
  • 打卡总天数:33
发表于 2025-7-5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帖子,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自成一派
  • 打卡总天数:219
发表于 2025-7-5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品文章,优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7-5 11:40 , Processed in 0.21967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