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2|回复: 6

[心情点滴] 大学校园开放,为啥还成了难题?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4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webp




撰文丨魏英杰

经过新冠疫情3年,很多事情都变了。个人如此,社会亦如此。

比如,好多人都说,感觉身体素质不如以前了。有人怀疑是打疫苗的缘故,但又没法确证。而新冠其实一直还阴魂不散,我前几天从老家回来就发烧了,刚开始还以为是中暑,结果一测,阳了。

一些新冠疫情期间的临时机制,也没有解除。比如,眼下国内大多数大学校园都不对外开放,而是采取预约制,就是疫情时期留下的一个不良遗产。

没想到,居然还有人为大学的封闭管理叫好,完全忘记了之前完全不是这样的。这才隔几年时间啊,记忆力再不济,也不能否认,早先大学校园就是可以自由进出的吧?

这一次,因为新华网的发文(《大学向公众开放咋就这么难?》)引起反响,连胡锡进都撰文呼吁“所有大学把开放水平恢复到2019年”。

大学校园开放,为啥还成了难题?

01


我的老家就在大学边上,物理意义上的“一墙之隔”。小时候我们经常跑到校园里乱窜,亲眼见证这所大学的点点滴滴变化。

比如,我姐夫家的水稻田,就化作了校园湖景的一部分。而这个人工湖,又成了我和儿时玩伴流连忘返的去处。胆子大一点的小伙伴,还会跑去参加大学里的舞会,看大人们“勾肩搭背”跳交谊舞。

大学里有一座庄严肃穆的大礼堂,经常会放映电影,对外售票。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到这个电影院里看电影。这里不仅放那些刚公开上映的电影,出于教学需要,还会放一些老片或纪录片。后来我才知道,我初中一位女同学的父亲,就是这个电教中心的负责人。

高中毕业后,我还进入这所大学读了两年书。也就是说,我不仅作为一个围墙外的人与这所大学发生关系,而且也曾经深入其内部,近距离接触。而不管从哪个角度,我都觉得,大学的开放是有益的,不会有什么坏处。这原本不需多作讨论。

你看,从外部的角度,这所大学的开放,给了我们这些乡村孩子一个增长见识的窗口。尽管学校管理者可能都没关注到我们的活动,但这所大学的氛围、环境与人来人往,作为一种“素材”,肯定成为了我们精神内在形成的一部分。

当然,对于周围村民来讲,更重要的是,这所大学是很多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比如我们村因为紧挨着大学,专门打造了一条大学生美食街,整条街的各种店铺都完全依赖于学生客流。平时人流如织、摩肩擦踵,一到寒暑假,街上就冷冷清清,不再喧哗。

而从内部的角度,保持校园的开放性也很重要。尽管校园封闭管理并不意味着切断学校师生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但这作为一种基础机制,很难不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精神指引,例如把自己当作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的、高高在上的特殊存在。这并不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的高校不仅没有这种封闭式管理模式,甚至连围墙都不存在。我参观过哈佛大学、伯克利音乐学院等美国高校,都是这样的。

02


现在说说为什么经历过疫情时期后,大学校园封闭式管理会延续下来,变成一种惯例。

在校方管理者看来,这种做法不无好处,他们甚至从中尝到了管制的“甜头”。比如保持校园的安静,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被打扰,可以有效减少到高校打卡旅游的人流,乃至降低矛盾纠纷等治安事件的发生概率。不难想象,除了高校管理者,不少师生也会对此感到满意,觉得学校资源没有因此“外流”。

此外,不排除有些高校是基于现实的成本考量,通过这种封闭管理手段来压减安保开支。高校外来人流量大了,管理服务就要跟上,那么就需要更多人手。几个校门一关,人少了,对安保人员的需求也就减少了。

凡此种种,其实都不是继续保持大学封闭式管理的理由。好处看似肉眼可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负面作用,影响更深远。那种把高校资源当作自家后花园的思维,更是要不得。国内高校大多是公办的,这总没错吧,那么经费从何而来呢,还不是公共财政的钱?拿着公共财政的钱,却丝毫没有反哺社会的精神,合适吗?

再说了,大学校门保持开放这么多年了,难道一直就是错的吗?封闭管理了,真的能保持校园的安静、减少各种矛盾纠纷,让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象牙塔?大学对外关闭了大门,外面的人很难进来,但大学里面也还有人呀,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矛盾纠纷,就避免不了跟外部社会一样的各种纷扰。

我想起法国作家蒙田讨论过人的各种意外死亡方式。他提及,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因一座房子快要倒塌而躲到一旁,仍未幸免于死:一块龟壳从一只飞鹰的爪子中坠落,将他砸死”。此外,“还有个人被一粒葡萄噎死。”“有位皇帝梳头时被梳子划破头皮而一命呜呼。”

这些案例正可说明,把校门一关了之,试图以此保持大学的安宁,是多么愚蠢的想法。按照这种思维,不仅大学要竖起高墙,整个社会都应该实行预约制,预约出门,预约逛街,预约吃饭……不然呢?难道大学里面的人命,比大学围墙外面的人命,更加高贵一些?

03


我倒觉得,这些道理大学里的主事者也不是不懂,问题的要害始终在于:他们不敢担责,或者说是不愿意承担可能出现的风险。

以前大学都是开放的,疫情期间封闭了,那么现在谁来拍板可以恢复开放?如果恢复开放了,出了问题谁负责?不就这点小心思吗?

国内也不是所有大学都千篇一律地保持封闭式管理,或者是并没有什么严格规定,大学必须封闭式管理。开放与否,只看学校主事者的胸怀和担当。不幸的是,根据官僚主义的运行逻辑,多数管事的人都是不愿或不敢主动担责的。而且越是重点高校,越是会更加谨慎。

这次从老家回来,住在大学另一头围墙外的大姐夫特地打了个电话托我办件事,让我问问在大学保卫处工作的同学,能否给他办一张校园通行卡。这样他可以像以往那样,每天到学校运动场跑步健身。且不说我的同学已经调离该部门,这事情说难办其实也挺难办的。还是这个问题:实行封闭式管理了,谁放人进来,出事情谁负责?

这所大学的新运动场,原来是一片荒地,平整建设的时候,附近的村民都上过工地。我当时年纪小,就在大人身边跑来跑去,后来的日子里,也经常到运动场散步、闲逛。大学附近的村民,除了有些人在大学后勤部门上班,大多跟这所大学也都有或深或浅的关联。但因为封闭式管理,这所大学割断了与周边社会的联系,而只剩下物理意义上的交织。

忽然又想起一件往事,胡适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担任台湾“中研院”院长期间,平时很注重与“中研院”所在地南港的周边村民搞好关系,要求学者、院士们与村民和睦共处。他曾为附近小学的操场土地等问题致信教育部门,还亲自参加该小学的典礼。胡适逝世举办丧礼期间,当灵车经过南港,“几乎家家路祭,鞭炮声不绝”,以感念他对地方教育的关心。

十余年前,我参观过“中研院”、台大等科研与教育机构,都可以随意进出,根本没人来管你。大陆时期的中研院相当于今天的中科院加社科院,迁台后是当地最高科研机构。这么高层次的科研教育机构况且如此亲和,注重社区关系,那么,大学校园到底该不该保持开放,还用得着多说吗?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4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疫情前开放都没事,现在开放怎么就不安全了?这不是扯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4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去大学里的外面人是去学习的,是去体验感受的,是有一点敬畏之心的。现在么就是去拍照的,薅羊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4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问过学生,问过老师吗?你要进去干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4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立大学应该开放,附近居民进去跑跑步,打打球不行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7-4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素质的人没法筛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楼主| 发表于 2025-7-4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校园不是街心花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7-8 07:15 , Processed in 0.20078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