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回复: 7

[科学观察] 欧洲近万一斤抢不到,中国300一斤没人要!松露缘何被拉下神坛?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8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这就是外国高档餐厅趋之若鹜的松露,1.51公斤松露曾拍出110万元天价;而在2010年,赌王更是豪掷220万元,只为购买1.3公斤松露。虽然颜值不佳,但松露却以独特的香味,站稳欧洲餐桌的顶流位置,就连各国皇室都对其趋之若鹜。
1.webp


如此贵重的食材,在中国却名声不显,被大多数人当作“猪饲料”,同样的松露,地位相差为何如此悬殊?它在我国又为何混得这么差呢?
餐桌上的黑钻石

松露,最早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人的餐桌上,4000多年前,这里的人就关注到松露的存在。直到2000年前,松露才传入欧洲
不过此时的欧洲,没人敢食用这种其貌不扬甚至有点丑陋的食材,甚至因为其丑陋的外表,而被认为是“恶魔的化身”。当然,有此想法也不能怪欧洲人无知,毕竟欧洲的宗教太强大了,给民众洗脑的功夫又数一流。
2.webp


不过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接触,欧洲人也开始接受松露这种食材,而真正让松露身价倍增的导火索就是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烂了整个欧洲,和欧洲紧邻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未能幸免战火。
产地遭到破坏,原本很普遍的食材瞬间开始短缺,自古以来都是物以稀为贵,松露的价格也水涨船高,直到涨到了普通欧洲人高攀不起的地步。现如今,松露在欧洲的价格一般为每斤四五千欧元,品相好的松露甚至超过10000万欧元一斤。如此昂贵的食材,自然不可能让每一个食客都大快朵颐。
3.webp


1克松露1克金,在欧洲的一些高档餐厅里,松露都是“按粒”往盘子里放,即便是一份普通的意大利面,加上一点松露做点缀,身价立马就能翻好几倍。就连和松露毫无关系的巧克力,为了提高身价,还特意硬蹭松露的关系,给自己取名“松露巧克力”
4.webp


“松露如乌托邦,虽然知道却无法描摹,能看到却无法咀嚼,可靠近却抓不住精魂。”意大利名厨卡洛·克拉克如此形容这种昂贵的美味食材。
也有人把松露视作餐桌上的“黑钻石”,它在餐盘中若隐若现,永远都是最吸引人目光的所在,如果有幸吃上一口,美妙的滋味让人唇齿留香。
5.webp


欧洲人牵猪找松露

虽然在欧洲价格昂贵一露难求,但说到底,松露还是一种蕈类食物,和香菇等一样都是一种野生菌。唯一的区别是其他的菌类大部分在地面生长,而松露则生长在地面之下
美味的食材,高昂的价格,吸引着欧洲人寻找松露,希望发一笔横财。但松露一般藏在地面之下,仅凭肉眼很难发现,偶尔碰到一两个,只能说是运气好,想大批量采集赚钱根本不现实。
6.webp


不过,这难不倒聪明的人类,自己不行,可以借助外力啊。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经过训练的猎狗和母猪,可以成为寻找松露的得力助手
猎狗就不说了,本身狗就是一种聪明的动物,经过训练后可以帮助人类完成很多工作,凭借灵敏的嗅觉,寻找松露自然不在话下。而母猪能用来寻找松露,是因为松露散发出的特殊气味。研究显示,松露散发出来的气味与公猪分泌的荷尔蒙非常相似,所以母猪对这种气味非常敏感。
7.webp


用母猪找松露,准确率比猎狗还要高,既因为异性相吸,又因为母猪嗅觉不弱于猎狗,隔着6米远,就能闻到埋在地下二三十公分的松露。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母猪找到松露后,必须赶紧把松露收起来,只要慢上一步,松露就会成为母猪的食物。
所以,如果在欧洲看到有人牵着猪在树下转悠,那不一定是在遛宠物,也有可能是在找松露,万一捡到了,都是真金白银的收入。
8.webp


关于松露,欧洲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其具有催情效果拿破仑正是吃了松露才有了后代。据传,拿破仑手下有一个能力特别强的下属,他和妻子一共生育了19个孩子,这可让拿破仑羡慕不已。
私下里打听这个下属有什么秘诀,而下属也没有藏着掖着,告诉拿破仑说,自己平时多吃松露母鸡补身体。拿破仑听后如法炮制,经过松露母鸡加持,还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孩子
9.webp


欧洲的座上宾,中国的“猪拱菌”

松露其实并不是只有欧洲才有,在欧洲之外,中国和新西兰等国,也有大量松露生长,尤其是在中国,松露被称作“猪拱菌”,根本没人屑于吃这个东西。
除了“猪拱菌”这个名字,因为松露长在地下没根没叶,当地人又称它为“没娘果”。从字面意思看,这两个名字显然都不是什么好名字,由此也看出松露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菌子王国”云南,山林之中就长着大量松露,不过云南人很少吃这个东西,他们敢尝试剧毒的见手青,却很少有人吃松露,因为这是只有猪才吃的东西
10.webp


这可真是同种不同命啊,如果欧洲人知道中国拿松露喂猪,不知会不会骂中国人暴殄天物,然后吐血三升倒地而亡?不过,当中国人听说欧洲人对松露求而不得时,“猪拱菌”从此被移出猪的食谱。
云南、四川和西藏的大山里,当地人开始漫山遍野地搜寻松露。每年8月到次年3月,当地村民都会背着上干粮和水,牵着自己的猪走进山林之中,在山上不停地搜索,把一个个松露从地下挖出来。
11.webp


这东西中国人基本不吃,唯一的用途就是卖到欧洲赚钱。世界上任何一种产业,只要中国人参与进去之后,价格必定会下跌到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松露同样如此。
中国松露横空出世之后,产量很快就占到世界一半,价格也是一降再降,欧洲人曾经梦寐以求的“松露自由”,在中国帮助下即将变成现实
12.webp


中国松露品质差?

中国松露出口量世界第一,帮欧洲人实现了“松露自由”,但欧洲对中国松露的评价,并不是感谢,反而是各种挑刺。
《纽约时报》曾发布一篇名为《中国松露正在入侵》的文章称,中国松露质量不佳,完全无法和法国黑松露相提并论,事实果真如此吗?这是有真凭实据还是栽赃陷害呢?按照实际情况来说,《纽约时报》的说法也对也不对!
13.webp


说它不对,是这篇文章罔顾事实,卖力宣传中国松露品质差,无非就是见不得中国好,毕竟《纽约时报》的尿性那是有悠久传承的。谎言重复一千遍,也就变成了真理,到处宣传中国松露品质差,趁机打压中国产品价格,让中国少赚钱也是它们乐见其成的。
说它对,是因为中国松露运到欧洲之后,其品质确实不如欧洲当地货。这倒不是说中国松露品质差,而是松露保质期太短,采摘后放得久了,香气会大量散失。当松露被挖出来之后,它特有的香气就会开始消失,而松露的最佳食用时间大约只有一周。
14.webp


对此,很多人开始想办法,既然运输路途遥远,那就地种植就地销售岂不是最能保鲜?这个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
松露的生长环境十分苛刻,因为其无根无叶无法独立存活,只能依附于橡树、松树、榛树的树根共生并汲取养分。而且,松露对土壤的酸碱度要求也很高,只要酸碱度稍有变动,就会导致松露无法生长。
15.webp


苛刻的种植条件,注定松露只能从野外获得而很少有人工种植的,不过凡事总有例外,总有头铁的不信邪,非要自己种种松露试试。
新西兰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在1996年种下600棵能产松露的树,在土壤酸碱度,气候、灌溉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精力,结果直到2014年才收到了少得可怜的第一批松露,前后耗时18年
16.webp


虽然现在技术进步了,但人工种植松露,依然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对一枚吃货而言,“十年太久,只争朝夕”。欧洲人吃松露的心情是迫切的,中国人赚钱的心情也很急切,双方正好优势互补。
中国松露俘获欧洲人的胃,只是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作为一个国民勤劳、物产丰富的大国,中国正以自己的努力,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好。曾经,欧美人担心中国人口多耕地少,养活这么多人会推高世界粮价,挤占其他国家资源。
17.webp


后来的发展事实证明,所谓的欧美专家完全是杞人忧天了,现在中国不但轻松养活了全中国14亿人口,还把自己的发展经验无私分享给全世界,希望更多国家像中国这样摆脱贫困全民富裕。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8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黑松露不贵,白松露堪比黄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8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绿松露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8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10000万欧元一斤,无话可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8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10000万,小编牛逼哄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9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10000万欧元一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9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口感很一般像嚼木渣,云南人都不爱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6-29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普洱茶的翻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7-8 08:10 , Processed in 0.21704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