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粤语讲古泰斗林兆明5月6日02:10因肺部感染,在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去世,享年88岁。他的音容笑貌陪伴了几代人成长,每当电台里响起“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时,我们就期待着明天能再听到他的声音。 一年演过300场《七十二家房客》 林兆明出生于1928年,在话剧舞台塑造了《年青一代》《全家福》《珠江风雷》《七十二家房客》《恨海奇光》等近百部话剧的人物形象,其中《七十二家房客》中的369是最经典的形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在广东电台录制小说连播,至今播出了《西游记》《东周列国志》《明朝那些事儿》《林兆明的艺术人生》《广州往事》等15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西游记》是他讲古艺术的巅峰之作。 今年1月10日,他还带病出席了广东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广府经典文化活动“听见广州”的启动仪式,把最后两部经典之作《林兆明的艺术人生》和《广州往事》献给他所热爱的听众朋友。 记者曾有幸采访过林老师两次。记得今年1月,“听见广州”活动上,林兆明虽然是坐着轮椅出现,但依然声如洪钟,笑容灿烂。 现在,大家最记得他的是粤语讲古作品,其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林兆明演的话剧火得一票难求。正如林兆明的女儿林文端所说,他追求的是一种全面的发展,既当过导演又当过编剧还当演员,又会讲古,是一个全才。 去年,记者见到林兆明时,他的精神还很好,讲起粤语话剧时,滔滔不绝。说到入行话剧,他还打趣道,“我的声音大,脸皮厚,被人拉去演戏”,说自己从小学时就在学校里演话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粤语话剧《七十二家房客》,老广州几乎无人不晓。林兆明曾对记者说,票房最兴旺的时候,观众拿着棉胎在戏院门口排队买票,戏院窗口和门都逼烂晒。最旺时,每间戏院排长龙,日日加场。一日演三场,每场最少1000多观众。他一年演了300场粤语话剧《七十二家房客》。 但一开始,林兆明的表演风格是被否定的。林兆明曾说,最初话剧院艺委不通过,说我演369太夸张,不欣赏我,把我和上海的杨华生(《七十二家房客》普通话版更早,上海的杨华生也演369,粤语版的《七十二家房客》并没有照搬上海版)比较。“杨华生是杨华生,我是林兆明,我为什么要跟他,他学我夸张才对。一定要我这样,我不演”。 随后,林兆明彩排了一场不用钱的,给观众看反应,“散场观众都不走,站在门口要我签名,鼓掌鼓了很久,1000多观众个个都话得”。 虽然他当年这么红,可是林兆明曾笑说,当年几红都是这么多工钱,一分钱都不加。 转型讲古佬“讲古等于个人话剧” 但遗憾的是,因“文革”,刚演了一年,《七十二家房客》就被停演了。“文革”之后,《七十二家房客》复排,又演了100多场,虽受欢迎,但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风光。 “当时这个戏那么红,因为那是一个娱乐缺乏的时代。现在戏要红,第一要剧本,第二要演员,第三要导演,第四要舞台。这几个条件具体,才能轰动才能成功。”林兆明曾对记者说。 对于转型讲古,林兆明曾表示,“其实讲古等于个人话剧”。为此,他的讲古像一台大戏般惟妙惟肖。上世纪50年代,林兆明偶尔会去电台做节目,与电台结缘。从1979年播讲《虾球传》开始,林兆明播讲了15部小说。林兆明的代表作《西游记》广为人知,是目前为止被各地电台重播次数最多的一部佳作,林兆明学猪八戒“喂,哥哥呀……”这些经典台词当时街知巷闻。80后“免胄堂”回忆说,小学的时候,一到中午或傍晚,收音机传出来的都是林兆明的声音,我们从小都会学着在同学间模仿。 他对讲古艺术到底有多热爱,林文端回忆说,父亲在录《林兆明的艺术人生》时,身体已经不是很好了,经常站不起来,需要坐着,但是经常是自己写稿。但是到后来写不下去了,他就口述,我负责帮他全部记录下来,把他口述的故事、人生记录下来。在去年中到年尾的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忙于做《林兆明的艺术人生》的录音、整理、文案等工作,即使病了,还坚持把这事做完。 回忆 女儿林文端: 为讲古写文案 他把手都写肿了 林兆明生前,还曾经与女儿林文端、孙儿曾汉林三代人同台献艺,展示艺术世家的风采。他的女儿林文端是广州本地首个流行乐团“紫罗兰”轻音乐队主唱,孙儿曾汉林也是弹钢琴、唱歌跳舞的能手。 “在艺术上,他一丝不苟的态度,是我非常敬佩的,”林文端说,他演话剧,拿起一个剧本,要研究这段台词怎么说,这句话的语调怎么设计,这个人物怎么拿捏。然后到了讲古的时候,他也是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他的手都写肿了,无数支笔写得没水了扔在旁边,旁边一大叠的文案稿纸。我看他我都心疼他,但是他很忘我完全投入进去了,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忘我地写,投入到他写的小说角色之中,写得腰酸腿疼,他自己都不觉得。 “有不少朋友说父亲,你现在德高望重、有名有利,干嘛不安享晚年。他回答说,‘其实就是一种痴迷,我就是喜欢做’。”林文端表示,父亲希望做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能够给后辈带来些启发,能够给社会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林文端说,录《林兆明的艺术人生》时,父亲刚开始也是有点顾虑的,后来朋友、领导都劝他说这不光是你个人的一个故事,其实是可以体现出当时不同的社会风貌、社会缩影、一种文化风情和不同的时代的印记,后来他就消除顾虑,答应把他自己演艺人生故事、个人的心得总结出来,所以就录制了《艺术人生》。到了今年1月份启动仪式的时候,他还继续做了一个新的作品《广州往事》,也是讲述广州的历史、历史痕迹之类的,《艺术人生》和《广州往事》可以说是他献给广大听众的最后两部作品了。 合作者麦伟平: 他非常和蔼幽默,很会调动气氛 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总监麦伟平曾与林老师合作过,他说,在今年初的时候,他还亲自出席了“听见广州”启动仪式。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春节拜年的时候,林老师虽然病了,仍旧很亲切地招待来访的人。 麦伟平说,林老师是粤语讲古艺术的大师,但在生活上,他是一个亲切的长者,对晚辈很和蔼,没有任何架子,经常提携后辈,他非常幽默,很会调动气氛。他总是强调两件事,一是要传承,传承粤语话剧、粤语讲古等一系列传统文化,二是感恩,感恩国家、社会和身边的人,他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麦伟平回忆说,林老师对待工作非常认真,且非常有毅力。他对待工作很严格,不满意的地方就会重来,直到做好。而且他还是一位生活在舞台上的大师,在一月参加启动仪式时,我们事先表示其实他不必亲自来到现场,但他还是拖着病体,坚持过来。当他站到舞台上时,还很精神地讲了许多话。现在最遗憾的是,本来打算在7、8月间,林老师生日的时候,把他的《艺术人生》整理出书,但现在他已经没机会看到书出版了,不过书的初稿已经给他看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