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3|回复: 0

[心情点滴] 让孩子告诉家长,如何支持休学孩子再次走出家门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27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webp



文 | 雨林,青春期姐弟俩妈妈,女儿17岁,儿子14岁,新教育观念倡导者与行动者。



第一次见到安安,是在三川学社的一次开放日活动。
那天她是主持人。


台下坐满了家长,而她一点不怵。
松松垮垮的、随随便便的,像是在组织自己的生日派对——完全看不出一个18岁女孩该有的紧张和拘谨。

台上的发言人还有三川社长李松林、脱口秀演员和哲学导师的大国手、王耀繁老师,还有两位长头发的帅哥。


之前我也参加过很多学校的开放日,如果校长在的话,那一定是以校长发言为主,其他老师和同学为辅。而三川的氛围完全不同,身为社长的李松林,压根没什么说话机会。好不容易拿到麦,还被主持人安安一句“抢麦”又拿走了。


那一刻,我心里弹出一个念头:这学校怎么这么没大没小的?也正是那一刻,我对这个社区生出了强烈的好奇。


2.webp



那一刻,我记住了这个女孩


家长提问环节,我问了几个问题,现在都记不清了。
只记得其中一个:“这么好的学校为什么不为人所知?它怎么活下去?”


还没等老师们回答完,安安忽然举着麦,几乎是喊出来:“这真的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我爱三川!我希望我的学校能活下去!”


那一刻,我很感动。
我去过很多学校,从没见过一个学生,为了学校的未来这么激动、这么上头。


五个月后,我又见到了她


这一次,她正在上一对一的声乐课。
我临时做了采访,聊着聊着,才知道这个“光芒外放”的女孩,两年多前的样子——她休过学,也曾经抑郁。天天在家打游戏,不敢出门。


看着现在落落大方、思路清晰的她,我忍不住问:“你是怎么走出家门的?”


她的回答,是我最熟悉的那两个字——“相信。”


没有排练,没有脚本。
这是一个经历过黑暗的孩子,从生命里咀嚼出来的答案。


3.webp



这恰恰是大多数家长的问题


但我见过的大多数家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
不是不爱,是太怕。
怕孩子状态差,再不努力就废了;
怕休学之后就此沉沦;
怕自己不纠正不推动,孩子的未来就彻底没了。


可现实呢?
越害怕,越控制;越控制,孩子越抗拒;越抗拒,家长越绝望;甚至很多家长自己也开始抑郁。


父母的认知误区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一种认知:
当孩子状态差的时候,家长会想:“完了,再不努力就彻底废了。”
当孩子状态好时,又会觉得:“很好,坚持下去就能一路开挂。”


但真实的人生根本不是这样。
人生不是直线下降,也不是直线上升。
人生是波动的、震荡的,是走两步退一步。


普通人如此,那些所谓的成功者也是如此。
我们看到的每一条“成功履历”,都是把高光时刻剪成一条线给别人看。


为什么我们不能给一个才十几岁的孩子——
一点起伏的空间?
一点试错的余地?
一点相信?


4.webp



安安的改变,就是“相信”的力量


她告诉我:是父母的相信、接纳、不放弃;是三川的包容、有爱;是被看见、被允许、被托住——让她重新推开了家门。


现在的她,是三川学社的学生社长。
身上全是“当家做主”的感觉。
说话时眼里亮闪闪的,笑里带着希望。
那一刻,我深深感觉到,这个被相信的孩子,浑身都发着光。


5.webp



我写下这些,是因为我希望


我希望更多父母能看到这些“走进过黑暗又活出来的孩子”,我希望更多家庭知道——休学不是失败,抑郁不是终点。


靠骂、靠逼、靠焦虑撑着的教育,永远走不到光亮处。
孩子跌倒时,他们最需要的不是评判、不是纠正、不是催促。
他们最需要的,是一句“我相信你。”


两个字,
却能把人从黑暗中拉回来。


我也希望更多孩子看到安安,
你可以休学、可以抑郁、可以摔倒——
但你不会因为这些,就失去未来,你还有很多机会重新活出精彩。


父母到底能做什么?


孩子要的不是父母提供的“解决方案”,而是安全感。
是那种“我在低谷,但你们依然相信我。”的感觉。


让休学的孩子重新走出家门的——不是规划、不是催促,

而是让孩子感到:“我很乱,但我依然被爱着;我很慢,但我依然是安全的。”


因为心理学里讲,当一个人处于“威胁感知”的状态,大脑会进入生存模式,整个人是动不了的。只有当他感觉到“安全”,大脑才能恢复探索和行动的能力。


三个落地的做法


第一步:先让孩子“换个地方呼吸”
不必下楼,不必远行。
阳台、厨房、小区门口——只要不是卧室,就是进步。
目标不是“出门”,
是让“走到门口”这个动作更容易发生。



第二步:行动必须由孩子自己点头
不拖、不吼,只是发出个邀请:
“我下去买杯奶茶,你要不要一起?”
“我待会儿散个步,你愿不愿意跟着?”
给孩子掌控感,让他拥有选择权。

孩子愿意点一次头,就是在慢慢恢复力量。


第三步:行动要“去学业化”
出门只是出门。
他第一次迈出那一步,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你。

把出门和上学彻底分开,不要步步盯紧孩子的变化。
否则孩子会感知到你的目的,抗拒你的邀请。


孩子不是被推出来的,是被相信、被看见、被理解之后,自己走出来的。


孩子在人生里能迈多大的步子,从来不是被逼出来的,而是被相信托出来的。


所有走出低谷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句稳定而温柔的话:“别怕,我信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28 10:21 , Processed in 0.19618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