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魏琳华 白鸽
编|王一粟
全球AI To C的市场局势,似乎悄然发生了转变。
以OpenAI、DeepSeek等为代表的AI创业公司,凭借着对大模型技术能力的突破,在AI To C的应用市场中占据着领导者地位。
与之相对的,是原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厂们,如谷歌、阿里巴巴等,似乎在过去这段时间中,C端的AI应用远未达到预期。
但最近,不管是谷歌,还是阿里,都凭借着AI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在OpenAI凭借ChatGPT领跑的两年里,谷歌始终陷在“我们也有大模型”的被动里,直到Gemini 3 Pro与Nano Banana Pro的横空出世。
Gemini 3 的基准测试结果(来源:Google)
谷歌Gemini 3系列大模型在多模态处理、逻辑推理、Agent能力等三大核心维度,几乎刷遍了行业权威榜单,让外界再次正视,谷歌并未被OpenAI甩在身后。
据外媒报道,就连OpenAI CEO奥特曼都在内部备忘录中坦言:
谷歌的进展已带来“暂时的经济阻力”,而这份坦诚的背后,是OpenAI研究员早已知晓的事实——Gemini 3,已然是一款超越他们的新模型。
回到中国AI市场中,阿里巴巴旗下通义千问大模型凭借开源能力,始终占据着大模型江湖的领导者地位,但反观其在C端的AI应用市场,却始终未打开声量。
一周前的11月17日,阿里正式推出千问APP公测版,直接对标ChatGPT。
仅仅一周后的24日,千问App便狂揽了千万下载量,上线三天即冲入苹果App Store免费总榜前三,这个数据不仅打破了AI应用的增长纪录,更颠覆了“先入场者占优”的行业惯性。
可以看到,阿里巴巴这个在ChatGPT引爆行业时看似“后发”的玩家,正用千问App的爆发完成了更惊艳的弯道超车。
如今再看这两家巨头,谷歌靠技术突破洗刷了过去的狼狈,从“被动跟跑”重回“正面抗衡”,阿里也凭借技术+生态破局,有望彻底拿下重要的C端AI应用市场。
当然,尽管谷歌和阿里巴巴这两家巨头都依靠AI实现逆袭,但本质上两者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径,谷歌以封闭的Gemini模型坚守信息入口的核心优势,而阿里则用开源的Qwen模型和庞大的商业生态,开辟了一条“会办事”的AI新赛道。
而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双重翻身战,不仅改写全球AI To C竞争格局,更揭开了一个新命题:当技术与生态开始深度耦合,AI的终局之争,早已不是单一维度输赢,而是同题异解下的价值重构。
先磨刀后砍柴,大厂的AI全栈能力开始发力
在AI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真正的玩家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模型开发者或应用搭建者。
就好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往往在大厂射程内的业务中,中小企业很难长久地生存下来。这背后的根源,就在于大厂具备全栈技术能力和生态服务体系,从而使其更具有优势。
AI时代,同样的道理。
在谷歌和阿里这两家企业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少数手握“全栈入场券”的超级玩家,构建了从底层芯片硬件、模型架构,到上层应用的垂直整合能力。
如谷歌的全栈布局早已成型:以TPU芯片为算力基础,以Gemini大模型为技术核心,最终落地于搜索、YouTube、安卓等超级应用,形成了“芯片-模型-应用”的完整闭环。
这种布局让谷歌能够在AI时代持续强化其信息入口的垄断地位,每一次模型迭代都能直接赋能其核心业务。
阿里的全栈能力则隐藏在其庞大的商业帝国之下。
底层有芯片提供算力支撑,中间层是经过市场验证的Qwen系列大模型,上层则串联着淘宝、高德地图、支付宝、本地生活等高频应用。
这种“芯片-模型-生态”的全栈架构,看似与谷歌相似,却在应用层有着本质的差异,即谷歌的应用核心是“信息获取”,而阿里的应用核心是“任务执行”。前者是其巩固现有优势的最优解;后者则是激活生态价值的最优路径。
也就是说,AI面向市场应用时,不是AI技术方向不同,而是技术必须要与自身的业务底盘、盈利逻辑、用户需求绑定,这样才能够给自身旗下产品用户提供持续性的服务。
而于谷歌和阿里而言,也最终形成了“信息入口”与“服务闭环”的两条不同赛道。
当然,于企业而言,这种全栈技术能力的构建,往往都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巨额投入。
仅就阿里巴巴而言,此前其就官宣未来3年要投入3800亿做AI基础设施建设。如此大手笔的投入,对于创企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也正因此,基于这种全栈技术能力的重合,也注定了它们都不会满足于“卖铲人”的角色,而是要亲自定义AI时代的产品形态。
另外,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面对AI ToC市场的热潮,两家巨头也都展现了惊人的战略耐心。
当2022年底ChatGPT爆火后,行业掀起了一股AI应用的狂欢潮,无数创业公司急于推出产品抢占市场。但谷歌和阿里,却选择了“先磨刀,后砍柴”。
据悉,谷歌直到2023年底才正式发布Gemini模型,而阿里则从2023年开始持续打磨Qwen模型,直到2025年11月才推出独立的千问App。
这种“后发而先至”的策略,背后是平台级公司对颠覆性技术的敬畏,即它们深知,AI的竞争不是短期的流量争夺,而是长期的技术壁垒和生态构建。
以千问App的爆发为例,本质上是Qwen系列模型在这两年来技术积累的厚积薄发。自2023年全面开源以来,Qwen系列模型完成了从基础版到旗舰版的快速迭代,完美诠释了“先磨刀”战略。
这种技术打磨的耐心,与谷歌对Gemini模型的投入如出一辙。谷歌为了让Gemini模型适配多模态场景,投入了数千名工程师,经过两年时间才推出能够处理文本、图像、视频的综合模型。
两家巨头的共同选择证明:在AI时代,底层模型的实力决定了上层应用的天花板,没有经过市场验证的技术根基,再华丽的应用也只是空中楼阁。
做开源、融生态,如何用AI为内部造血
同样是全栈玩家定位,在“先模型,后产品”的相同定位之下,阿里和谷歌在生态构建上,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先从模型发布的策略说起,是做坚定的开源党,还是走少量开源、核心闭源的商业化路线,这是阿里与谷歌路径上的最大分野,也是决定两者入局C端的进程关键。
两年前,阿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先用开源打动开发者,通过社区反馈加速技术迭代,最后实现对闭源的追赶、甚至反超。
作为全球开源策略最激进的公司之一,阿里是坚定的开源派。
从开源模型数量和类型来看,2023年开始,阿里先后开源了超过300款模型,在全模态、全尺寸的基础上,阿里也拿出了多款SOTA模型,让Qwen系列模型的可用性不输于其它闭源模型。仅今年7月,阿里先后开源了超过闭源模型Claude Sonnet 4的编程模型Qwen3-Coder、推理能力创下开源SOTA纪录的Qwen3-235B-A22B-Thinking-2507。
在开源的两年内,阿里Qwen系列大模型在全球下载量超过6亿次,这意味着阿里已经成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开发者社区。
相比之下,谷歌应对AI 2.0时代的策略,反倒不再愿意走开源起家的老路。
“以开源换生态,以生态养闭源”,谷歌近两年的操作是,通过开源的Gemma等模型来降低开发者迁移成本,同时巩固闭源Gemini系列模型,继续维系高价值客户群体。
去年被批评不够开源的谷歌,虽然在今年掀起的开源潮中,已经加大了开源的力度,在今年6月把AI Agent产品Gemini CLI带到公众面前。重新追上OpenAI甚至反超的情况下,Gemini 3刚刚在上周打了个翻身仗,它也将成为谷歌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筹码。
对于同样有商业追求的公司来说,如何在开源还是闭源中抉择,阿里早早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从技术发展规律看,不开源反而风险更大,因为开源至少会追上闭源,甚至发展得更好。”阿里云CTO周靖人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在使用和反馈迭代中,来自开发者的建议也成了反哺Qwen系模型优化的资源。最终,万亿参数模型Qwen3-Max的发布,夯实了底层模型的技术支撑能力。就在11月初,Qwen3-Max-Thinking释出预览版本,在AIME 25等数学竞赛测试中刷得满分。
模型能力追上闭源模型后,造“入口”变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
搭载Qwen3-Max模型的千问App,靠着模型口碑、开源积攒下的大量用户基础,实现了一周内突破千万下载量的速度。这是什么概念?它比DeepSeek、Kimi等AI助手类产品的用户获取速度还要快。
用开源换取用户基础,是阿里的第一步棋。作为阿里AI to C的超级入口,对比谷歌,千问App还将综合阿里系独有的生态优势。
以搜索引擎起家,从AI和搜索引擎功能的融合来看,谷歌正在将AI搜索结合到搜索服务中,用AI帮助用户快速得到综合性的优势回答。
尴尬的是,AI搜索从链接引擎爆改答案引擎的时代,AI可能革掉搜索引擎赖以为生的广告业务。因此,谷歌对待AI的态度既谨慎、又缓慢,从去年开始才开始试水在搜索引擎中加入AI回答推荐的功能。
而把AI放到以电商起家的阿里身上,AI则成了阿里盘活整体资源的新希望。
“第二阶段是千问和阿里各个业务的整体协同,目前千问与高德、淘宝、支付宝、闪购等都已经在做一些联合开发的工作,进展非常快,预计很快还会有大版本的更新。”阿里千问团队透露了接下来的规划。
对比当下AI助手重“聊天”的定位,千问则聚焦在“能办事”的定位上。
在依托底层模型能力的基础上,千问将基于用户对阿里系应用的使用习惯上,进一步做个性化服务基础。无论是用一个App做旅行攻略,实现买机票、选饭店等选择,还是基于淘天产品给出比价服务,这些都是千问下一个阶段即将实现的可能性。
通过模型-生态的深度绑定,不同于谷歌对于AI的谨慎态度,阿里以AI作为起点,逐渐在技术和生态上找到了契合自身发展的新路线。
从入口到“闭环”,AI重写大厂战略
从流量入口,到生态闭环,AI助手的角色,正在全球发生新的转变。
先从中美AI的双方视角来看,结合各自优势,两地大厂走出了不同的两条路。
与美国市场更注重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不同,中国市场更关注技术的实用性和用户价值的实现。
自最早ChatGPT的爆火,到如今千问一周内突破千万下载量,AI助手的生态早已发生改变。目前,包括OpenAI的ChatGPT、谷歌Gemini却都还停留在回答的场景上,只负责解决基础的问答。
反观国内市场,AI助手的落地,已经不再是单个产品的较量,而是考验企业如何将AI和用户日常生活场景整合起来,把纸上谈兵的问答,变成真正能解决用户痛点的帮手。
以阿里千问为例,目前版本的千问App,就更像是一个综合了多场景验证的全能助手:AI PPT、深度研究用来加速办公效率;视频/语音通话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让不懂AI的小白也能像和人对话一般面对面提问;AI修图、拍照讲题则综合了当下使用最多的场景而来。可以说,一个App,就能解决用户的各项需求。
作为“全能助手”,对于手握流量和场景优势的大厂来说,如何利用AI跑好商业飞轮,也是当下AI时代的一道必答题。
可以预见的是,千问将作为“神经网络”,串联起阿里集团所有业务,通过AI Agent整合起内部生态。
它的战略意义在于,对内,千问能成为粘合内部业务的“万灵药”,提升内部效率;对外,千问能够改善用户体验,更能为C端用户提供无缝、闭环的智能服务。
虽然尚未释出协同的具体更新,但从阿里现有的资源布局来看,不难想象千问的可能性。对于购物、点餐、出行等不同的高频场景中,千问有望成为串联多个场景的桥梁,成为跨应用、跨场景的全面AI助手。
一方面,作为AI助手,千问通过Agent形态,能够提升阿里系其他产品的使用黏性。比如,阿里系产品通过内接AI助手的方式,以比价、推荐等形式,帮助用户快速挑选商品,从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提升用户使用频率。
另一方面,千问作为独立App,将承担起阿里AI C端的流量入口。但和其他入口不同的是,通过深度整合电商、支付、物流等业务生态,千问APP不仅是一个AI工具,更是一个完整的生活服务平台。
通过自身流量,千问有望为其他阿里系产品“造血”,共享流量收益。比如在购物场景中,千问可以直接给出对应建议并推送商品链接,直接在应用中完成销售转化。对于做电商起家的阿里来说,这是他们更擅长的主场。
All in AI三年,阿里的一切早已有迹可循。
2023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CEO吴咏铭在上任后,通过内部信宣告了“用户为先、AI驱动”。此后,阿里持续在推进的工作,就是把AI深入到阿里集团内部,用AI驱动业务发展。
过去几年,从淘宝天猫、阿里国际,到高德地图、飞猪旅行,AI已经在阿里内部渗透到了业务的方方面面,在提升业务效率、提高增长速度方面已经产生了实际的业务价值。
未来,千问作为关键枢纽,和阿里生态全面联动之后,将释放出更大的商业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