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692534
注册时间2014-3-16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听众
收听
性别保密
阅读权限85
|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们最怕孩子迷惘,可这才是成长的起点。
合作:waitan2022(微信号)
邮箱:tbeducation@daznet.cn
文丨张楠 编丨KK
最近,Youtube博主Dan Koe在国内意外走红。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人开始研究他的内容,拆解他的思考模型。
这位靠“分享思考”起家的年轻人,用三四年时间把自己做成了“一人公司”:年入超 500 万美元,畅销书《专注的艺术》作者,AI 平台 Kortex 联合创始人,全网数百万粉丝。
核心理念简单又诱人,少干活、多赚钱、好好生活。
Dan Koe (图源:LinkedIn)
这个理念之下,Dan Koe 其实有一套与传统努力逻辑不同的成功系统。
传统观念强调用长时间的坚持和勤奋积攒经验、稳步升级;而 Dan 更强调用系统提升效率,用认知驱动产出。他把成功总结为三个关键点:
稳定的输出渠道(写作、内容分享,让世界看见你);
可复用的工作系统(用流程和工具取代盲目努力);
持续迭代的能力(通过试错不断升级自己)。
许多人照着他的方式训练思考、搭建工作流,有人收获了创业成果,也有人实现了“技能变现”。
不过,深扒他的成长经历与思考后,我发现,他教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却无意间戳中了中国孩子成长路上最容易踩的几个坑。
我们最怕孩子迷惘
可这才是成长的起点
从小,Dan Koe 就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他敏锐地感觉到,大人们身上强烈的“不情愿”:对老板不满,对配偶不耐烦,对孩子焦虑,对自己失望......
他告诉自己:一定不要在一份稳定却让人枯萎的工作里耗尽人生。
进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后,他和同龄人一样,被新鲜刺激裹挟进一段“混乱青春”:派对、游戏、没营养的选修课……读电影也没有让他找到方向,反而越读越迷茫,甚至因一时冲动险些留下犯罪记录。
多年后回望,那反而成了他真正的人生起点。
危机让他第一次意识到,如果继续随波逐流,他终究会走向自己最害怕的生活。而许多生活不如意的人,并不是不努力,而是太早把人生主导权交给了外界。
于是他提出一个反直觉的主张:允许自己彻底地无聊。
因为"你必须让自己无聊到一定程度,好奇心才会产生。"
《伯纳黛你去了哪》剧照
他开始疯狂试错:健身YouTube频道、摄影、数字艺术、社交媒体广告代理、电商卖锐舞服装和蓝光眼镜……几乎把所有自由职业模式都试了一遍。他靠网络免费资源自学完所有专业内容,发现“95%的课都没去,成绩依然名列前茅”,索性辍学all in。
这是他在迷茫时做对的第二件事:在不停试错中一点点积攒“技能碎片”。
但现实不是爽文。所有尝试全部失败,他不仅没赚钱,还亏光了向父亲借来的几千美元。
无奈之下,他去网站运营公司做设计。但这一次,他看懂了"赚钱的逻辑":观察公司运营的每个环节,跟客户打交道、积累人脉,学会邮件营销和文案写作。
他突然顿悟:当初赚不到钱,是因为只会完成任务,却没有整合所有技能的底层能力。
几个月后,他再次辞职,全身心投入自由职业。这一次,他成功了。第三个顿悟:认识到“整合能力”比单项技能更重要。
Dan Koe的Youtube频道
由此,他的成长模型初见雏形:
✦
困惑阶段:感到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
好奇阶段:发现了一丝机会,然后一头扎了进去。
✦✦
强度阶段:思路清晰,并且无法从工作中抽身,每天有可能工作12个小时甚至更多。
✦✦
可持续阶段:将行之有效的方法系统化,劳逸结合,养成可持续的习惯。
✦
这套成长模型现在被许多成年人拿来对照、套用,甚至成了他们重新找方向的参考。某种意义上,这恰恰说明,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很少真正教过如何“成长”。
对很多中国孩子来说,最稀缺的,正是“困惑期”,缺少试错与探索空间。
我们对教育的重视,加上学校高度结构化的培养方式,确实让中国孩子显得更务实、踏实,也更早形成对未来的基本规划。与国外青春片里那种混乱、冲动、不断试探边界的青少年相比,我们的孩子往往更“稳”。
但这种稳定的代价也同样明显:看似一路“稳步前行”,实则从未真正遇见过自己。
反观 Dan,那些看似“低效”的迷茫、无聊和不断试错,真正塑造了他对自我的判断。无所事事也好、反复的尝试与失败也好,这都是找到方向的必经之路。正是在这些看似“浪费”的时刻里,他逐渐摸索出自己的能力边界和潜在热情。
真正阻碍孩子成长的,从来不是迷茫本身,而是我们不允许他们试错。在懵懵懂懂地探索中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世界,打开自己的心智,才是孩子前行的真正动力。
每天苦坐十小时
不如两小时深度专注
走出迷茫后,Dan Koe的下一个选择更反直觉:放弃“勤奋”。
理解网页设计背后的营销逻辑后,Dan Koe 开始在 Twitter(现 X)分享内容,同时寻找客户。他的原则简单:“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再把解决方案卖出去。”
后来,他发现一个产品不够,就陆续做了网站教学、社交媒体课程,客户自然从一个流向另一个。数字产品稳定后,他转型做咨询,不再替客户执行,而是教他们如何执行。目标群体也随之变为内容创作者、教练和自由职业者。
真正的起飞发生在2022年,Dan Koe 仅靠坚持每天写作,就赚了 80万美元;再下一年,增长到 330万美元。
现在,Dan Koe 已经写了 2 本书,开发了近 10 个职业技能课程,同时还是 AI 平台 Kortex 的联合创始人。
颇有种“加速人生”的即视感。Dan Koe却说,他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开始就避开了“无效忙碌”的陷阱。
他特别强调:盲目追求坚持或努力,不一定有效,更多时候只是“显得上进”。真正高效的,是短时间的深度专注。
他的作息很具代表性:每天早晨 2 小时高强度写作,输出内容;其余时间处理相对低认知工作,比如把写作转化为邮件、视频文案、课程内容,同时在闲暇思考主题延伸。
换句话说,这 2 小时既是产品迭代、流量引擎,也是个人品牌护城河,实现“一举三得”的复利效应。
Dan 用一个生动比喻解释这种方式:
牛型工作者:每天扎进八小时重复机械的工作,用时间换结果。
狮子型工作者:大部分时间休息、观察和思考,但关键时刻全力爆发,以极高专注捕获高价值猎物,用专注换自由。
Dan Koe 的这种思考深受美国作家、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 Cal Newport 提出的 “深度工作(Deep Work)” 概念影响。Deep Work 强调在无干扰的状态下,长时间专注于一项认知挑战任务。而这种短时、高度的专注,往往才是高效的关键。
这一洞察,放到教育语境下也再合适不过。
菲尔兹奖得主许埈珥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狮子型”工作者,他每天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非常有限,常常聚精会神3小时之后就很难再专注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咱们的孩子在校时间居于世界前列,然而,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让他们身心疲惫、兴趣丧失。被推着往前走的他们,只是被动完成任务。他们很少思考“我为什么学”或“我应该怎么学”,也缺乏根据自身问题调整策略的能力。
久而久之,自然思考不足,更难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如今,AI 的出现进一步拉大了这种差距。那些重复性的、可量化的工作已经在被机器替代。仅在美国,今年上半年就已有近 70 万个岗位裁员,裁员公告几乎都提到 AI 提高效率。
教育的紧迫性前所未有。如果我们仍靠长时间、重复性的练习培养孩子,他们在 AI 时代只会更加迷失。
首先,真正的竞争力来自创造力、深度思考和系统性解决问题。这些既不能靠简单的时间堆叠,也不会从题海里得到。
而更根本的问题是,孩子并没有在“有意识地”学习。
Dan Koe 的“两小时深度工作”,与其说是效率技巧,不如说是一种自我管理:清楚知道什么是高价值的问题,把最好的注意力投入最关键的部分,并不断通过反馈调整方法。
相对应地,我们的孩子也需要在学习中逐步识别出自己问题的独特性,将简单内容流程化,借助合适的学习资源、工具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从而把有限的心智、精力释放出来,用于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恰恰是我们最该帮助孩子建立的。
当孩子能识别自己的问题,懂得如何分配精力,并能在实践中不断迭代,他们就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系统。这套系统不仅提升当下的学习效率,也能迁移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成为支撑他们终身成长的底层能力。
真正的竞争力
是可持续的“底盘”
在许多成功叙事里,人们习惯关注一次次的高光时刻:爆款、突破、冲刺、极限自律。
但 Dan Koe 的路径恰恰相反。对他来说,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追求更高的“高点“,而在于维持更高的”底线“。
也就是他在成长模型中总结的第四个阶段:可持续。
这一洞察,其实来自他对健身的体会。
无论是燃脂还是增肌,真正看得到变化的时刻往往短暂而零散,而更长的时间都是重复、枯燥、没有正面反馈的“平台期”。
而能不能熬过平台期、稳住动作,反而决定了最终能达到哪里。
OpenAI 创始人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也谈过类似的观察:
大多数人主要靠外部因素驱动,做事是为了得到认同、取得“体面”的成功,于是他们格外在意别人的眼光,远比自己以为的还要更在意。一旦形成这种思维模式,人就会自然随大流,即使意识到了,也未必能轻易跳脱。
在他看来,这有两点最大的负面影响:
一,人会不自觉选择那些“看起来正确”的道路。
二,人会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因为所有精力都放在追赶别人,直到焦虑淹没自己。
与之相反,他发现,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几乎都由内在驱动力驱动。他们做事是为了取悦自己,也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对世界负有责任。
这对咱们中国家长,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因为如果一个人始终追求更高的高点,他迟早会被焦虑反噬。高峰越高,低谷越深。
但如果能把自己的底线稳稳托住,哪怕只抬高一点点,人生的重心就会从“短期冲刺”转向“长期可持续”。
简言之,可持续,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底盘。
教育无法保证孩子成功,因为成功由太多偶然因素组成。但教育完全可以帮助孩子搭建一套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系统,能管理精力、处理挫折、调整策略、不断迭代。
毕竟,每个人都会有高光时刻,而所有高光都会过去。
Dan Koe 做内容创业,几乎一路伴随着嘲笑和负面评论,但凭借着对自己目标的坚定和对自己能力的笃信,他真的把这条路走通了。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他的输出,会呈现出一种特别强的力量感:不刻意讨好、敢得罪人,只是真诚地分享自己相信的、验证过的方法论。
从这个角度看,内驱力的关键从来不是“更自律”,而是找到自己的步调,搭建自己的底线系统。
一个人在低谷期仍能托住自己,这才叫真正的力量。
而教育最重要的一课,也终于变得清晰:不是把孩子培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是让他们拥有成为自己的能力。
参考资料:
(上下滑动浏览)
1.Beehiv: How Dan Koe Makes $2 Million per Year Writing 2 Hours per Day, Kanishka and Brandon Storey, Feb 19, 2025
2.Dan Koe: My Story: The Untold Truth of Dan Koe, October 20, 2023
3.Dan Koe: I’m 28. Here’s What I Would Tell My 18-Year-Old Self. December 14, 2024
4.Dan Koe: The Minimalist Productivity System (6 Years of Work In 6 Months), July 13, 2024
5.Dan Koe: How To Be More Disagreeable (Create A Reality Distortion Field), June 9, 2025
6.Sam Altman: How To Be Successful, 2018
K12 成长与教育社区
追踪前沿资讯 洞察成长规律
挖掘充满温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