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回复: 5

[汽车资讯] 雷军小字、安全、潜水三重风波未平,海口法院再补一刀,返还消费者双倍定金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23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边是“潜水表不能潜水”的客服回应,一边是汽车“颜值第一”引发的安全性质疑,雷军和他的小米在2025年底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小米创始人雷军2024年4月说过的这句话,在一年后意外成为引爆舆论的导火索。2025年11月下旬,雷军在微博连发多条动态,直接回应网上关于小米汽车“重外观轻安全”的质疑,声称“好看是第一位”和“安全是基础”不矛盾,指责有人断章取义。但这仅仅是小米近期遭遇的系列风波中的一环。从手机“小字营销”到手表潜水功能争议,再到汽车安全性质疑,小米在多个领域同时遭遇信任挑战。而最新的一记重击来自法院——小米汽车“未交车催收尾款”案一审败诉,被判决向消费者双倍返还定金。

1.webp


01 营销争议:手机“小字”埋下的信任隐患
小米的多事之秋,始于一场关于“小字”的争议。9月底,小米发布新款手机Xiaomi 17 Pro。在其宣传海报上,主体部分宣传标语写着“逆光之王”,但细看右下角,又有小字写着“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这一细节被网友发现后,迅速引发热议。不少人质疑这是在玩“文字游戏”,可能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对此,一向敢言的罗永浩在直播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明确表示,用极小字标注“目标成为”再写“最强”是行业普遍的陋习,并非小米独创。“我不是替小米说公道话,我只是说公道话。小字作为‘许愿池’,各家也几乎全都干过。”罗永浩在9月30日的微博中这样写道。但律师们的看法则更为严厉。四川致高律师事务所徐可欣律师指出,小米的“大字宣传、小字免责”无疑涉嫌违反广告法。按照一般文字理解,“逆光之王”中的“之王”一词,可以等同于“最强”“最高”“最佳”等词汇所内含的意义,这违反了《广告法》第九条第三项中“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的规定。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小字营销”并非孤例。在小米汽车宣传中,“2200MPa小米超强钢”被小字标注为“项目名称”;小米充电桩宣传“终身免费流量包”,小字注释则称“终身免费指在产品规划使用寿命8年内”。这些行为共同构成了公众对小米营销策略的信任危机,为后续更严重的产品争议埋下了伏笔。
2.webp


02 产品风波:潜水手表被推上舆论风口
就在手机“小字”风波尚未完全平息之际,小米手表又因“潜水”问题被推上舆论风口。11月初,一则关于“博主吐槽潜水手表不能潜水,客服回应:有防水功能但不建议下水使用”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一位网友自称戴小米潜水表在海洋潜水时手表进水,联系售后后却被告知“潜水表不建议潜水用”。这一事件迅速发酵,引发了广泛关注。
11月21日,小米公司发言人发布官方说明,回应称相关报道“完全失实”。小米解释说,视频中展现的客服咨询产品为Xiaomi Watch S4标准版,并非通过潜水认证的Xiaomi Watch S4 Sport版。小米坚决反对这种“移花接木”、混淆视听的行为。不过,小米也承认,在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关于产品经由维修后谨慎观察涉水表现的表达不尽严谨,造成用户对后续潜水场景的使用心存疑虑。对此,小米表示已与用户取得联系,并获得用户理解。
尽管小米做出了澄清,但这场风波在舆论场中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公众对小米产品的质量及其宣传的真实性产生了新的疑问。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小米在产品定位和客服培训方面存在的短板,即使是标准版和Sport版之间的区分不够明确这样看似细小的问题,也足以在社交媒体时代引发一场品牌危机。
03 安全质疑:汽车“颜值第一”引发连锁反应
真正将小米推入舆论漩涡中心的,是关乎人身安全的汽车产品争议。事情起源于去年4月雷军的一次采访。当时他表示“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还提到轮毂设计最难。这段言论在2025年11月被单独拿出来传播,质疑小米汽车“重外观轻安全”。雷军不得不通过微博连发多条动态回应,强调“好看是第一位”和“安全是基础”不矛盾。为证明自己对安全的重视,他翻出过去两年发的微博,里面全是强调安全性能的内容,包括碰撞测试标准、电池防护技术等。
实际上,根据公开信息,小米汽车的安全标准确实对标全球最严,车身上使用了很多超强度材料,甚至比某些跑车还硬。比如侧面被撞时,关键部位用的钢能抗住2000兆帕的压力,整体抗扭强度比布加迪还强。然而,更引发公众担忧的是两起严重事故。安徽一起高速事故中,SU7标准版碰撞后起火,3人因车门打不开遇难;成都一起事故中,SU7 Ultra凌晨撞上绿化带后起火,驾驶员因酒驾死亡,车门同样未打开。
两起事故的共同焦点“车门打不开”引发了广泛质疑。技术层面看,电子车锁在严重碰撞后可能因中央计算单元受损或供电中断失效,导致无法解锁,这是行业普遍面临的技术挑战,并非小米独有。但公众对汽车安全的敏感度极高,任何相关事故都可能被放大。尤其是在小米汽车刚刚进入市场不久的关键时期,这些安全问题无疑给品牌形象带来了沉重打击。
04 法律重击:未交车却催尾款,法院判双倍返还定金
正是在上述风波持续发酵的背景下,小米又迎来了一记法律重击。11月22日,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小米汽车“未交车催收尾款”案,判决小米相关公司向消费者双倍返还购车定金,合计10000元。从公开信息看,这或是全国首例小米汽车未交车催收尾款的宣判案件。
案件始于2024年7月19日,消费者李女士试驾后决定购买一辆小米SU7 Max,并通过小米汽车APP交付5000元定金。在李女士因资金不足希望顺延提车后,小米方面却于2024年12月4日要求她7日内支付全部购车尾款,否则订单将被取消,定金不予退还。法院认为,小米海口公司依据格式条款,要求消费者在未验车、未交付的情况下支付尾款,逾期则取消订单且不退还定金,该行为实质上加重消费者的付款义务,同时变相限制了其对车辆质量进行核验的主要权利。
法院还指出,小米汽车官方曾明确答复网友“支持验车后付尾款”,这一官方答复构成消费者订立合同的重要信赖基础。小米海口公司坚持要求消费者限期付款后才能排产,否则取消订单并没收定金,其行为与小米汽车公司的宣传不一致,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这一判决不仅对小米汽车的销售政策提出了直接挑战,更在深层次上拷问着企业的商业伦理和诚信经营理念。
05 信任危机:创始人言论到底算不算数?
如果说上述风波各有具体缘由,那么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正是小米面临的信任危机。这一危机在SU7 Ultra“挖孔机盖”案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今年5月,车主们发现花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挖孔机盖,实际散热效果远不如宣传。雷军曾发微博宣称“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但8小时后,这句关键描述被删除。
在随后的法庭审理中,小米法务的辩词引发哗然。他们称雷军“不懂车辆结构,发的微博不算数”,甚至表示雷军“乱发微博,提醒后改了”。这种“弃帅保车”的策略被网友戏称为“小米汽车史上最离谱公关”。维权车主们不禁要问:如果创始人的话都不能信,那谁的话还能信?
从营销话术到产品质量,从安全承诺到合同条款,信任危机如同一条暗线,将小米近期遭遇的各类风波紧密相连。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消费电子和智能汽车领域,品牌信誉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当消费者开始怀疑企业的每一个宣传用语、每一句产品承诺时,修复这种信任断裂将需要付出比赢得市场份额更为艰巨的努力。
截至11月23日,小米汽车“未交车催收尾款”案尚在上诉期内,小米方面是否会提起上诉仍是未知数。而雷军个人微博的评论区,支持者与质疑者仍在激烈交锋。纵观小米今年以来遭遇的三大风波,从手机“小字营销”到手表“潜水争议”,再到汽车“安全性质疑”,以及最新的“法院败诉”,无一不指向同一个核心:品牌信誉。法庭上,小米法务可以辩称“雷军不懂结构,微博不算数”;市场上,消费者却会用脚投票。对于立志要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的小米而言,这场信任危机远比任何一场产品发布会都更加关键,它将考验小米是否真正具备了一家伟大企业的基因和担当。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23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水的,很快都要退回去了,现在的Al什么不能做?更何况数字游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23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忽悠王惹麻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23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雨田桑欠25块钱都让法院强制执行这下得拿出一万块啊,估计比猴还聪明的雨田桑会偷偷的在底下给大家退定金的,因为它实在是装不下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23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判决的核心,是对“企业格式条款合理性”的明确校准——小米的问题不在于催付尾款本身,而在两点:一是违背了“验车后付款”的公开承诺,二是在与消费者达成“360天延期排产”约定后,又单方面改变付款规则。 法院的逻辑很清晰:企业的格式条款不能“既当规则制定者,又当解释者”。小米App的购买协议看似合规,但与官方宣传的“验车付款”形成冲突,且后续临时变更约定,实质是利用信息差加重消费者义务。 对新能源车企而言,这是个明确信号:用户协议不是“免责护身符”,公开承诺与合同条款必须一致,履约过程中更不能随意变更约定。这次判决不止是个案,更是对行业“合同合规性”的一次提醒——消费者的核心权利,从来不是格式条款能轻易架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24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表达不严谨,谁我都不扶就扶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24 15:34 , Processed in 0.24251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