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撰文 | Skin
再过几天,我们就终于能看到《怪奇物语(Stranger Things)》的最终季了!不知道青少年小队是否可以在最终决战中获得胜利,战胜来自地底,吞噬霍金斯小镇的“邪恶”力量?
而在现实生活中,美国加州一个奇怪的泥潭似乎正在上演着真·怪奇物语,它不断移动,甚至开始吞噬地面建筑,连科学家也无法阻止。而人们现在也没有搞懂地下究竟藏着什么神秘的力量。
一个能吞噬碎石和铁轨的泥潭,已经威胁到了人们的生计……|参考资料1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地震活动频繁,因为它位于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这两个板块就像两艘巨大的“船”,它们并没有像板块碰撞那样挤压形成高山,而是擦肩而过,留下一道长长的裂痕,这就是著名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它贯穿整个加利福尼亚州,全长1210千米。
由于这种地理特性,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很有可能在加州引发大地震。|Wiki
向南,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延伸至加州的沙漠地带,又与墨西哥湾的海底张裂的地质构造相连,使得此处的地壳构造变得十分复杂,形成了一个地洼盆地,叫做索尔顿槽(Salton Trough)。在这里,地壳开始变薄,有着密集的裂隙,地下的热量会沿着这些裂隙上升,索尔顿槽也就成为了加州地热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你也许听说或见识过地热活动形成的泥浆池,它们在世界各地都比较常见,其实就是地下的热水或热气穿透裂隙,让地表的泥浆像煮开的火锅一样咕嘟咕嘟冒泡(但其实是常温)。我国新疆就有这样的“泥火山”,印度尼西亚的Lusi泥火山可能要持续喷发几十年,美国,意大利,冰岛,阿塞拜疆……甚至连火星上都有这样的景观。
HiRISE在HiWish计划下拍摄的泥火山近景。|Wiki
不过,索尔顿槽附近的这个Niland泥浆池显得有些不一般,科学家发现,它是一个“会走路”的泥浆池。从2016年被发现以来,人们就发现它正在向西南方向缓缓移动,朝着美国的一条货运铁路和加州111号公路而去。
Niland泥浆池常年散发着臭鸡蛋味,也就是硫化氢味。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地质因素,也有可能是附近湖水里细菌代谢而来。不过,Niland泥浆池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还是它的移动。
在数年内,它已经移动了70多米,而且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cbs
在此处进行研究的地球物理学家表示,从2005年起,当地公路的地表就已经有热气和热水冒出来,而从2005年到2016年,一股神秘的泉水出现在干燥的沙漠地面上,开始向一条铁轨流动。当时人们想把水引开,甚至挖了沟渠,两次想把水引向附近的索尔顿湖,但水流并没有改变方向。
而到了2016年,地面则直接出现了一个咕嘟冒泡和冒臭气的泥浆池。按理说,泥浆池本身其实挺常见的。但是此处的卫星图像显示,水和泥浆池正在不断移动,在10年间居然已经移动了70多米。
研究它的科学家Lynch提到,旁观者最好远离泉眼。如果有人掉进去,有毒的空气和缺氧会在几分钟内使他们窒息而死。|flickr
当地的一些建筑则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比如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修建的货运铁路轨道。早在2014年,铁路公司就挖了沟渠想将水引开,结果失败了。2017年,泥浆池忽然朝铁路喷出大量泥水。而到了2018年,泥浆池带来的隐患更严重,一个泥泞的大盆地很可能会直接吞噬铁轨,所以铁路公司想彻底消除它带来的威胁。
附近的帝国县因为这样的一个泥潭的移动,宣布进入了长达数个月的紧急状态。|UPRR
为此,铁路公司直接向泥浆池倾倒了大量碎石,结果这些石头沉入泥浆就直接消失了。然后,铁路公司又想修建一座由巨石和钢材铸成的高墙,直接堵住泥水。这堵墙深入地下22米。这个方法起初看起来有效,但过了几个月,当地工人却发现了奇特的现象。
根据研究此泥浆池的地球物理学家David Lynch写下的文章,工人们发现,仅仅过了3、4个月,泥泞的泥水就已经悄悄渗入墙下。而散发着臭气的泥池已经开始在铁轨附近吞噬地表,形成塌陷坑。而且人们观察还发现,这个泥潭不仅会长期移动,在短期内,则会“跳跃式”移动,也就是说在相隔几米的地方形成两个小泥浆池,大小也不确定。
铁路公司原本的铁轨已经快要被吞噬,人们不得不想出一些应对的方法。|参考资料1
总而言之,铁路不得不修建另外的轨道,暂时绕过泥浆池,但未来发生什么还不确定。而当地的加州111号公路也需要部分关闭,修建绕行路线;当地的输油管道和光纤电缆也不得不考虑它带来的风险,想出一些应对措施。
而从科学家的角度来看,原本它们以为这只是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延伸段的某种地貌特征,如今看来,这种观点似乎并不能解释这一切。有一种设想认为,地下的气体通道在土地的不断坍塌和侵蚀中改变通道,不过,暂时没人知道地底的秘密,由于研究成本高昂,进一步研究还需要一段时间。
不过确定的是,周边的建筑和居民都需要为它可能带来的威胁做好准备。|图源网络
参考资料
[1]https://www.latimes.com/local/lanow/la-me-ln-niland-mud-pot-20181101-story.html
[2]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524173623/https:/www.asce.org/cemagazine/a-moving-mystery/
[3]https://www.icphd.org/media/managed/newsrelease/Niland_Geyser_Official_Statement_10_08_18_1.pdf
[4]https://central.scec.org/publication/8562
将“把科学带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