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投稿 | lanxueziben(微信)
培训咨询顾问招募 | lanxueziben(微信)
2019年至2020年间,在华为面临生死存亡的至暗时刻,创始人任正非在密集接受外媒采访时,被反复问及一个尖锐的问题:“美国与中国的摩擦日益加剧,美方有点非致华为于死地而不可的态势,您认为美国是敌还是友?”
任正非的回答,堪称教科书级的危机公关与格局展示,其核心思想是:将外部的极端压力,转化为内部自我审视、自我超越的强大动力。
“如果我们不想死,就要向最优秀的人学习;即使对方反对我们,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否则怎么能先进呢?制裁华为只是美国少数人意见,他们不代表全美国人民,不代表美国的企业。我们和美国企业的合作还是很认真的,还是真诚与美国科技界、美国企业……加强合作。网上科技论文非常多,论文是全世界公开的,我们也去读一读。不能有狭隘主义,还是要认真向美国学习,因为它最强大。”
"感谢特朗普总统,他一吓唬,大家就努力工作了。"
这一回答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彻底超越了“敌”与“友”的二元对立,拒绝了将自身置于“受害者”的道德高地,而是将“对手”视为“最优秀的老师”。然而,在现实商业环境中,我们却常常见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些企业家在企业取得一定成功后,便开始听不得负面声音,将一切批评、质疑甚至竞争压力,简单归咎于“受害者心态”下的“竞争对手搞鬼”或“黑公关作祟”。这种现象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真理:企业家的天花板,就是企业的天花板。一个企业的战略高度、文化基调和抗风险能力,往往取决于其领导者心胸的广度与思维的深度。
01
从“零和博弈”到“非零和学习”
企业家格局(Vision and Mindset)并不仅仅指企业规模或个人财富,它更是一种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框架、对复杂性的容纳能力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洞察力。缺乏格局的企业家,往往容易陷入“零和博弈”的思维陷阱,而这正是“受害者心态”的温床。
1.1 “受害者心态”的零和思维陷阱
“受害者心态”(Victim Mentality)是一种将个人或企业的困境归咎于外部不可控因素的思维模式。在商业领域,它表现为对批评和挑战的过度防御和情绪化反应。这种心态的危害在于其内在的“零和思维”:
•将批评视为人身攻击:缺乏情绪隔离能力,将针对“企业行为”的批评视为对“个人价值”的否定。这导致企业家本能地启动防御机制,而非分析批评背后的事实基础。
•固化认知闭环:为了维护既有的成功模式和个人权威,企业家拒绝接受与自身观点相悖的外部信息,从而形成“认知闭环”。这使得企业战略僵化,错失了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进行自我修正和转型的良机。
•扼杀内部异议:这种心态会自上而下地营造一种“忠诚”文化,内部只允许存在赞美和服从。任何异议或内部批评都会被视为“不忠”或“捣乱”,最终扼杀企业的创新活力和自我纠错机制。
这种思维模式的本质,是将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视为一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一旦外部环境出现不利因素,他们会本能地将责任推卸给外部的“敌人”(竞争对手、黑公关、监管机构),从而避免对自身战略和管理进行深刻反思。
1.2 任正非的“非零和”学习观
任正非的回答则展现了一种高维度的“非零和”学习观,其核心在于将竞争关系转化为学习关系,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进化的驱动力。
格局维度
| “受害者心态”的零和思维
| 任正非的“非零和”学习观
| 对外部压力的认知
| 视为“迫害”,产生怨恨和防御。
| 视为“先进的参照系”,产生紧迫感和学习动力。
| 对批评者的态度
| 视为“敌人”,需要对抗和消灭。
| 视为“最优秀的人”,需要学习和合作。
| 对问题的归因
| 归因于外部的“少数人”或“黑公关”。
| 归因于自身的“不够先进”,聚焦于如何“不想死”。
| 视野范围
| 狭隘的民族主义或短期利益。
| 开放的全球化视野,尊重知识共享。
|
任正非的智慧在于,他深知企业的生命力在于持续的创新和学习。他将制裁的痛苦转化为追求先进的紧迫感,并精准地将制裁行为归结为“美国少数人意见”,强调与“全美国人民”和“美国企业”的合作与真诚。这种区分避免了将问题泛化为全面的对立,为未来的合作留下了空间,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商业理性。这种格局,是超越了短期利益和情绪波动的长期主义,它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锚定在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和学习之上。
02
将批评从“噪音”转化为“战略资产”
对于一个有格局的企业家而言,批评绝非简单的“噪音”,而是企业自我修正、保持活力的战略资产。然而,要利用好这份资产,企业家必须具备对批评的鉴别力和转化力。
2.1 区分“恶意”与“洞见”
企业家需要像一个专业的分析师一样,对接收到的负面信息进行科学分类和鉴别:
1.建设性批评(Strategic Asset):这类批评通常来自资深用户、行业专家或内部异议者,他们指出产品、服务、战略的真实缺陷。它们是企业自我修正的“外部传感器”,其价值在于帮助企业发现“灯下黑”的问题。
2.恶意攻击(Noise/Risk):这类批评来自竞争对手、黑公关或网络水军,旨在破坏企业声誉。虽然其动机是恶意的,但其攻击点往往也暴露了企业的公关或法务薄弱环节。
3.公众情绪反馈(Market Signal):这类反馈来自社交媒体和大众舆论,反映了市场对企业价值观、社会责任、道德行为的认知和期待。它们是重要的品牌健康指标,预示着潜在的社会风险。
企业家不能因为存在“恶意攻击”就否定所有批评的价值。一个成熟的企业家,会建立一套机制,将恶意攻击交给专业团队处理,同时将建设性批评和公众情绪反馈纳入企业的战略决策流程。
2.2 将批评转化为战略资产的三个步骤
一个成熟的企业家,懂得将最刺耳的批评转化为最有效的改进动力,这需要三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情绪隔离(Emotional Detachment)
这是修炼格局的第一道防线。企业家必须认识到,批评针对的是“企业行为”而非“个人价值”。只有实现情绪上的超脱,才能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去分析批评的实质。情绪化的反击只会将企业拖入公关泥潭,消耗宝贵的资源。
第二步:深度反思(Deep Reflection)
无论批评是“真”是“假”,都必须进行深度反思。即使是恶意攻击,其攻击点往往也并非空穴来风,可能暴露了企业在公关、法务或信息透明度上的漏洞。任正非面对制裁,反思的是“我们如何才能更先进”,而不是“他们为什么要害我”。这种反思,是将外部的“果”追溯到内部的“因”,从而实现根本性的改进。
第三步:系统改进(Systemic Improvement)
最关键的一步是建立机制,将外部批评转化为内部流程和产品改进的动力。华为著名的“蓝军”机制和“自我批判”文化,正是这种系统改进的体现。
•“蓝军”:专门扮演反对者角色,挑战公司的主流战略和产品,确保决策的稳健性。
•“自我批判”:强制性地要求管理者定期审视自身的错误和不足,避免因成功而产生的自满和惰性。
通过将批评内化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才能在持续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保持竞争力。
03
超越自我与持续进化的路径
企业家的格局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一次次危机、挑战和批评中磨砺出来的。其修炼路径,可以概括为“心法”与“技法”的结合。
3.1 超越“自我中心”的领导力
1. 从“我”到“我们”:成功的企业是系统性、群体性的结果,而非个人英雄主义的独角戏。企业家必须认识到,企业的成就源于团队的共同努力和外部环境的支撑。这种认知能有效稀释个人权威,鼓励团队成员提出不同意见,因为他们知道,批评是为了“我们”的共同目标,而非挑战“我”的权威。
2. 建立“异见”文化:真正的格局是敢于放权,敢于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企业家需要鼓励内部的独立思考和异议,将权力下放给那些能够直接面对市场和用户的人。一个能够容忍甚至鼓励“异见”的组织,其抗风险能力和创新能力远超一个“一言堂”式的组织。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就推崇“有主见的承诺”(Disagree and Commit)文化,鼓励员工在决策前充分表达异议,一旦决策做出,则全力以赴执行。这种文化正是格局的体现。
3. 保持“初心”与“危机感”:许多企业家在成功后陷入“受害者心态”,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创业初期的“初心”和“危机感”。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理论,以及他反复强调的“活下去,是企业的硬道理”,都是在不断提醒企业保持清醒,警惕成功带来的自满和惰性。
3.2 建立“批评防火墙”与专业应对机制
1. 透明化沟通机制:主动公开信息,建立与公众和媒体的透明沟通机制。许多负面舆论和恶意攻击,往往是源于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主动、及时、真诚的沟通,能够有效减少谣言和恶意攻击的滋生空间。例如,在产品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公开承认错误、公布解决方案,远比遮掩和推诿更能赢得公众的尊重。
2. 专业化应对体系:将危机公关、法务和舆情监控问题交给专业团队处理。企业家应避免亲自下场,陷入情绪化的网络论战。专业团队能够以法律和公关的视角,理性、高效地应对恶意攻击,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家应将精力聚焦于企业的核心战略和产品改进。
3. 定期“体检”与外部审视:设立定期的“反思日”或引入外部顾问,对企业的战略、文化和管理进行强制性的、非舒适区的审视。这就像给企业安装了一个“外部大脑”,确保企业不会因为内部的成功惯性而偏离航向。这种外部审视,能够有效打破内部的“信息茧房”,为企业带来新的视角和挑战。
04
结 语
企业家的格局,是其对世界复杂性的理解、对自身局限性的认知以及对持续学习的渴望。任正非在最艰难的时刻,没有选择“受害者心态”的自我安慰,而是选择了“向最优秀的人学习”的自我超越。他将外部的“敌意”转化为内部的“动力”,将政治的“零和”转化为商业的“非零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