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73416
注册时间2010-4-17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听众
收听
性别保密
阅读权限80
|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们做自媒体的初心是什么?
相信更多博主一开始的一个念头是:
[我懂点东西,分享出来,能帮到谁就算赚到了]——利他,
有的是做技术的,教大家怎么搭环境、怎么排错、怎么避坑,
有的是在一线工作,把自己摸索出来的流程、经验拆开讲,让别人少走弯路,
也有的人,就是把自己看到的一些事实记下来。
前两天就在写这个,给gemini3打断了一下,加上 #苍何 昨天的pyq感触,今天赶一下ddl
不夸张,不带节奏,只是想让更多人知道:
[这是我所经历后得到的经验和感受]
做着做着,就出现一个很尴尬的现象:
越是认真写的内容,越容易在平台上[莫名出事]。
一篇文章发出去,你这边看一切正常,
数据有一点,状态显示[已发布],
以为就是普通冷清,只是没踩到[官方推荐]和[热点]
过几个小时,群里朋友说:
[你发的这篇怎么看不到了?点进去提示不存在,你主页也没有]。
反复一查,才发现那篇已经不知道到什么变成[仅自己可见],
但后台没有任何通知,文章还是[公开]
自己看就一直很正常,但是换个视角呢?
不分直接消失,在自己的视角正常,只是数据差。
还有时候,更直接,
内容刚发不久,提示[涉嫌违规],文章被下架,
具体哪一部分、哪句不合适,完全看不懂,完全不知道。
把全文从头到尾再看一遍。
确认没有骂人,没有攻击谁,没有虚构故事,
就是按照自己经历过的情况把步骤、过程讲了一遍,没有所谓的误导。
那一刻心里挺复杂的,原来[自媒体]也有对应的潜规则。
不是不让发八卦,而是连正常的知识分享、经验总结,体验感触
有时候也会被系统当成[需要处理]的内容。是系统吗?还是[甲方]?
该图片疑似AI生成
为了避免麻烦,很多人开始改写。
说事实的时候,小心用词,规避风险,防止侵权,
加一些[个人体验][仅供参考],该打码打码,
内容平台好像变的不是求真求质,而是在筛选[听话的号]。
真正信息量大的东西,不是发不出来,就是很容易被压、被限,
我们能看到的,
只剩下一些比较轻、比较安全(法律之下+企业或产品正面或0影响)的版本。
一个产品/企业,需要的是真实的声音,
如果只是为了宣传,选择扼杀其他所有的声音,不见得是好的宣传。
(不针对某个产品,同样的本文的仅结合自身经历抽取部分素材)
产品推荐是在产品体验好+真实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使用方式推荐,
而不是夸大或者看着demo说未来,
"Good merchandise, even hidden, soon finds buyers." 该图片疑似AI生成
平台只是平台,无关大小,更应该下功夫的是[内容质量]。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事比比皆是,
真正应该被遏制的是假话,而不是真实的体验和声音。
当平台逐渐变成一个广告池,对创作者的意义会越来越低,
对普通用户的价值也会越来越薄。
现在平台越来越多,
AI 生成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未来真正有价值的,其实是那些[真实经历]、[一手体验]和[可考证的数据]。
这些东西,不只是给大家看的,
很可能也会成为后面各种 AI 检索、训练时的重要「真数据源」。
如果大家为了流量去编故事、堆情绪,
最后 AI 学到的,也只会是一层一层的二手、三手信息,
越叠越虚,离[真实世界]越来越远。
所以,更希望大家写东西,是从「求真」出发,
是基于自己看过、用过、试过、验证过的内容去分享,
而不是只盯着[标题党][流量密码]。
对创作者来说,真实是一种长期资产;
对读者来说,真实是一种基本尊重。
一开始那句「我懂点东西,分享出来,能帮到谁就算赚到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反而显得更难得。
也希望无论平台规则怎么变,
我们至少还能保留一点:
——认真记录,诚实表达,
不为了流量去传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