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喜人奇妙夜》的节目中,演员张兴朝扮演的张八旦创立了一种“任何人都有精神放松的时刻,而我们就是抓住这个时机,上去梆梆就两拳”的武术门派。这个门派在实操的时候,会出现各种让人无语和抓地的效果,实在是很难回答他的经典一问:“梆梆不梆梆?”
图源:《喜人奇妙夜》
但是问题来了,通过一般的生活实践就可以发现,在这种看起来很扯很搞笑的“冷不丁”效果下,要实现“上去梆梆就是两拳”,确实是非常难做到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确实,即便不了解心理学,也能感觉在“冷不丁”和“梆梆两拳”之间,横亘着一个心理学选题,但是一时间又有点说不上来是什么……其实,你感觉说不出来,是因为它处于认知步骤的“黑匣子”中。
这个黑匣子,或者说“黑箱理论”,最初是在 20 世纪初,由行为心理学的老祖——华生(J.D. Watson)和斯金纳(B.F.Skinner)提出的。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完整的行为(或认知)过程,本应该包括这三个步骤:
1、输入: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
2、心理过程:注意、感知、思维(信息处理)、情感;
3、输出:个体对刺激做出的反应。
华生老祖和斯金纳老祖认为,由于人类大脑中的心理过程是不可直接观察或测量的,所以认知过程就像一个黑箱一样,而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观察到的外部行为上。当然,这个理论后来受到了很多诟病,因为它太过无视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要全面理解人类的行为,就必须要探索黑箱内部的结构。一个更全面的心理过程解释模型,必须包括注意、感知、思维、记忆、情绪、情感和动机等过程。(好消息是现代科学技术比如核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的发展,已经让黑箱内部变得越来越可观测和可测量了。)
但我们也需要知道,这个黑箱并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中转站,而是会对即将到来的“输入”形成主动的“预期”。而黑箱内的各类认知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根据“预期”来对“注意力”和“思维”等资源进行调度和分配,来形成合理的“输出”。
如果“输入”与“预期”匹配,那么黑箱内调度成功,即可形成有效的“输出”,从而验证了“预期”正确,形成闭环。如果“预期”错误,那么黑箱内的调度失败,则会形成无效输出,触发黑箱警报,迫使黑箱更新原有的预期模型。
张八旦所发明的这个武术流派,特别像发展心理学中的“违背预期的范式”。常常给婴儿做实验的读者都知道,婴儿实验根本没法做,因为他们不像成年人或是儿童一样能够按照你的要求来报告结果。但婴儿研究又是了解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怎么办?
心理学家们就是很好地利用了“预期”和“违背”这两件事,产生了“冷不丁梆梆两拳”的效果。就好比下面这个实验图示——研究者想考察 3-7 个月婴儿的客体恒常性(即物体不会无缘无故消失)。
图示的上面部分流程,实验者将木块放到大盒子里,揭开白板后,婴儿并没有表示震惊,因为它展示的是一个符合预期的情况:木块可以被较大的容器装下,所以就看不见了。
而下面部分,实验者(假装)将木块放到小盒子里,揭开白板后,被试婴儿们都惊呆了,这展示的则是一个违背预期的情况:大木块是无法被小容器装下的,但是竟然还是不见了。
这就是“冷不丁给了孩子两拳”,在实验中,孩子整个人都傻了,这得亏是不会说话,不然就得骂街了——你是觉得我好骗是不是?
通常来说,小婴儿在下面的实验条件下会出现更长时间的注视——他的小脑袋瓜里很可能在想:那个木块怎么就被不见了。但是却完全不知道,其实是这些叔叔阿姨们捣的鬼。
张八旦所做的,正是这样一个行为:不按常理出牌。他的“冷不丁梆梆就两拳”,实际上就是在扰乱黑箱的工作体系。
举个例子:
鹿老师(我的妻子)说她新学了一样格斗术,要请我到客厅里去比试比试。她对我说“请”,我礼貌地回她“请”,话音未落,鹿老师就“梆梆”两拳落在了我的面门之上。
输入 1:鹿老师对我说“请”。
认知过程 1:我注意到她在邀请我走到客厅格斗。
输出 1:我礼貌回应一个“请”。
我预期中的——
输入 2:她迈步走向客厅。
认知过程 2:我注意到我要跟上她的步伐。
输出 2:我迈步走向客厅。
实际上的——
输入 2:她梆梆给我两拳。
认知过程2:???
输出 2:???
以上就是对“为什么我会陪我的妻子鹿老师一起观看《冷不丁梆梆就两拳》这个作品”的心理学过程详细拆解。
说实话,看完这个作品我确实被其对“意义”和“预期”的解构打动了。就像鹿老师在焦虑的时候,经常会问原因,问目标,问意义,问预期,问成功或失败的几率。我的回答是“不要问,你就做”。
不要做大计划,不要作大叙事,不要给具体的事情赋予太伟大的价值和寄托,因为具体的事情变数太多,一旦做不成,信仰就崩塌,人就容易疯魔。面对具体的事情,不要问,直接做,见势不妙,掉头就走。
这让我又想到了一位剥离“意义”的神人——往山顶推石头的西西弗,放弃了对意义的追问。在既定的规则里,我遵循你的逻辑,就会成为你的奴隶,我叛逆你的逻辑,我就获得了自由。
《西西弗斯》,提香(1548 年-1549 年),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我们不追求赢,也不追求输,不追求快乐,也不追求哭。我们什么都不追求,我们上去梆梆就是两拳。
策划制作
作者丨张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策划丨徐来
责编丨徐来、张一诺
审校丨张林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