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没想到吧,正追得津津有味的综艺节目,竟然是AI综艺。
从导演、编剧到演员,可能没有一个真人。
前不久,B站上名为《把远古沧龙做成六道菜》的“综艺”,火了。
短短七分钟,它骗过了无数资深剧迷的眼睛。
许多人愣是没看出破绽,还以为是《地狱厨房》出了番外篇。
直到弹幕里有人惊呼:“这厨师的手怎么好像有点不对劲?”
大家才恍然发觉。
整部片子,从评委到厨师,从场景到菜肴,全部由AI生成。
这部“纯AI综艺”收获了超过700万次的播放。
近5000条弹幕扫过每一帧画面。
这不仅仅是猎奇的科技玩具,它拉开了人机协作新序幕。
一场“骗局”
这档“综艺”,它讲了一个脑洞大开的故事。
一位来自上海的上班族UP主@黄浦江三文鱼,化身AI世界的“总导演”。
他召集全球六位厨师,用灭绝了6500万年的远古沧龙作为食材,展开一场厨艺对决。
印度厨师的“大肠咖喱”因卖相太糊首轮出局。
韩国厨师的“泡菜炖沧龙尾”被吐槽太咸。
日本厨师的“沧龙生鱼片”败给了过度包装的热血故事……
剧情有起承转合,评委点评有模有样。
甚至还有一丝美式综艺特有的戏剧性冲突。
这早已有别于几年前那种闪烁、扭曲、几秒钟的“AI鬼畜视频”。
它的画面稳定,叙事流畅,大量观众被“诱拐”入戏。
弹幕里分成了好几派。
有专程来找BUG的“技术侦探”,有被精良制作“转化”的黑粉。
但更多的是表达“惊叹”的普通观众。
一位网友的弹幕或许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如果不是提前知道,我根本不会往AI那想……这质量也太吓人了。”
从“甄嬛传吃汉堡”的猎奇片段,到能让人沉浸其中长达7分钟的长视频。
AI的进化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当AI掌握了叙事能力,它的作品真正成为承载情感和创意的内容。
与AI共舞的创作者
那这样一部作品是如何诞生的?
答案可能比你想的更复杂.
它不是某个超级AI的“一键生成”,更像一位“驯兽师”与多个AI模型共同完成的精密协作。
UP主@黄浦江三文鱼,才是这场大戏的灵魂。
他是一位白天上班、晚上创作的打工人。
他的经历本身就很有时代感。
一个热爱美食的普通都市人,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完成这场AI大戏。
他的工作流程,彻底颠覆了传统影视制作。
他不需要撰写详尽的分镜头脚本,而是负责最核心的创意。
厨师的人设、比赛的核心规则。
然后,他把这些“命题”交给AI去自由发挥。
这听起来很轻松?恰恰相反。
与AI合作,是一门“沟通”艺术。
最大的挑战,是让AI“记住”并保持一致性。
比如,如何让一位厨师在整个视频里长得差不多?
如何确保那道“沧龙生鱼片”每次出现时都是同一种样子?
UP主的解决方案是“碎碎念”。
他像一位耐心的老师,给AI的“提示词”使用了多种技巧。
比如打括号、分段叙述等,反复强调关键元素。
并且告诉AI:“这是最高优先级,千万别跑偏。”
他使用的工具也是“多国部队”。
谷歌的Veo 3负责生成大部分写实画面。
快手的“可灵”更懂中国元素,承包了80%的东方人物面孔。
阿里的Wan2.2在动作生成上表现出色……
他像一位米其林主厨,熟知每种“食材”(AI工具)的特性,进行精准搭配。
成本是多少?
大约4000元的模型使用费和一张烧坏了的万元显卡。
这个数字,与动辄百万千万的综艺制作相比,近乎于微不足道。
它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或许是:
未来的创作者,更需要“驾驭”AI的思维能力。
明确目标,有效沟通,整合资源。
AI“综艺”的未来
这股AI浪潮,不止于民间高手的创作。
正迅速地入职主流电视台,改变现在的综艺。
湖南卫视的综艺《我们仨》中,中国首个AI导演“爱芒”闪亮登场。
它由平台制片人的形象合成,声音采集自年轻导演。
不仅能高情商地应对嘉宾的犀利提问,还能参与剧本撰写、音乐创作。
甚至为《与凤行》设计海报。
AI在综艺中的角色正在深化。
从最初的视觉特效,进化到控制节目进程、影响人物行为。
这意味着,AI不仅是锦上添花的工具,开始成为节目叙事的一部分。
AI似乎特别擅长打造一种新型的“下饭综艺”。
它精准地契合了当下小屏时代的观看需求:放松和陪伴感。
未来可能会有AI生成的虚拟偶像,陪你聊天吃饭,根据你的情绪推荐内容。
这种强伴随性,是传统综艺难以企及的。
甚至,AI可能为陷入瓶颈的文化类节目找到新路。
过去,文化节目总带着一种宏大的公共视角,让人仰望。
而AI或许能帮助它转向更温暖的私人视角。
把文化融入体育、职场等具体生活场景,起到治愈心灵的作用。
AI是敌是友
面对AI创作的不断升级,担忧是不可避免的。
多少导演会因此丢饭碗?
人类的创作灵感和温度,会不会被冷冰冰的算法取代?
影视圈内的反应,或许能让我们冷静下来。
一位资深制片人的分析头头是道。
“AI对于信息的采集、大数据的分析的确强于我们。
但对于审美、情感的理解和对画面的把控,依然依赖人类。”
另一位知名制片人岳翔,点出了一个更深层的矛盾。
成熟导演的权威,某种程度上来自于创作过程中的神秘感和即兴灵感。
如果都被AI固化为精确的工业图纸,导演的创作自由可能受到限制。
的确,AI目前最可能替代的,是那些重复性、模块化的基础工作。
比如助理导演的部分职责。
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也预测,AI将导致全球大量基础岗位的消失。
但另一面,是前所未有的赋能。
对有想法但缺乏资源的年轻创作者,AI将脑海中的奇思妙想低成本地“可视化”。
这成为说服投资人的有力原型。
创作的壁垒,正在被技术一点点削平。
最终的答案,或许不是“取代”,而是“融合”。
那位用AI“烹饪”沧龙的UP主,本身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的创意、他的生活经历、他想要表达的新鲜感,才是作品的灵魂。
AI,只是他手中那支前所未有的画笔。
人类的灵光
那部700万人追更的AI综艺,最打动人的是什么?
是纤毫毕现的沧龙鳞片吗?或许不全是。
真正让我们感到惊异和温暖的,是感受到了具体“人”的趣味、巧思和创作热情。
他可能就坐在你我隔壁的工位上。
却用业余时间,为我们造了一个短暂逃离现实的奇幻梦。
技术永远在迭代,今天惊艳的Veo 3,明天可能就会被更强的模型超越。
但真正稀缺的,永远是问出古怪问题,并愿意花时间去实现它的灵魂。
AI导演的时代确实来了,但它不是来谢幕的。
而是为人类的想象力,搭起更广阔的舞台。
你那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和内心触动,才是最终、也是最不可替代的算法。
素材来源
1.《真故研究室》第一档AI生成的下饭综艺,700万人入坑
2.《中国新闻网》“AI介入”创新不断 专家谈综艺节目新趋势
3.《每日经济新闻》AI“入职”综艺,有多少导演会丢饭碗?
本文作者 | 柠檬雪
责任编辑 | 淡淡翠
策划 | 淡淡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