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21
注册时间2007-12-2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听众
收听
性别保密
阅读权限75
|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古生物新发现
距今2.4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云南丽江曾经被海水淹没,海洋中生活着千奇百怪的古生物。最近,古生物学家根据化石以丽江命名了丽江龙,它超长的脖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发现的意义远非于此!
图注:丽江古城,图片来自网络
丽江龙的化石发现的时间大约在10年前,地点位于云南省永胜县的板桥村,当地村民在岩石上发现了古生物的化石,化石收藏于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之中,编号:YSBB208。
图注:在丽江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来自古脊椎所公众号
图注: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化石在保存中就有部分因风化而暴露出来,于是博物馆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业化石修复技师对化石进行了清理修复,最终得到了一具保持链接状态的骨架,包括了头骨、下颌骨、完整的颈椎、部分背椎和尾椎,肩带、大部分前肢和后肢、部分骨盆等等。
古生物学家研究了这具化石,并在2025年于《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最早长颈鳍龙类永胜丽江龙与鳍龙类海生爬行动物脊椎演化可塑性》(Earliest long-necked sauropterygian Lijiangosaurus yongshengensis and plasticity of vertebral evolution in sauropterygian marine reptiles)的论文,将这只动物命名为丽江龙。
丽江龙的属名“Lijiangosaurus” 来自“Lijiang”(意为“丽江”)和“saurus”(意为“蜥蜴”),很好理解就是来自发现化石的云南省丽江市。其模式种名为永胜丽江龙(Lijiangosaurus yongshengensis)同样来自地名,也就是丽江市的永胜县。
丽江龙的体型较大,全长超过2.5米,其脑袋小扁长,眼睛位于两侧,嘴中长有两排锋利的牙齿。丽江龙最具特色的还是它的长脖子,整条脖子由42枚颈椎骨组成,使得脖子的长度几乎占去了全长的一半。在丽江龙的脖子后面是强壮又流线的身体,再往后则是细而短的尾巴。
图注:丽江龙的身体结构,不同颜色代表着发现化石的部分,图片来自古脊椎所公众号
丽江龙在水中游泳全靠它长而强壮的四肢,四肢末端都有五个指头,指头间有蹼,可以用于划水。尽管与长有鳍状肢的海洋爬行动物相比,丽江龙的游泳能力要差一些,但是强壮的四肢可以帮助它们爬上陆地。
通过对丽江龙骨骼的研究,古生物学家确定丽江龙属于兴旺于三叠纪的幻龙类(Nothosauria),但是幻龙的脖子通常都是由20多枚颈椎骨连接而成,让丽江龙成为幻龙类中的异类。在丽江龙背发现之前,古生物学家一直认为在鳍龙类中只有纯信龙类及后代蛇颈龙类才有,丽江龙的发现证明幻龙类中也有长脖子的类型。长脖子能够扩大捕食范围又可以伏击猎物,是非常具有优势的结构之一。
图注:幻龙的骨架,图片来自古脊椎所公众号
图注:颈椎数量及椎间辅助关节在鳍龙类中的演化,图片来自古脊椎所公众号
过去认为,长脖子与鳍状肢是协同演化的,以适应远洋的生活,但是丽江龙的发现证明这两个结构也是独立演化,并非绑定在一起的。不过为了支撑长脖子,丽江龙的脊椎骨也发现了变化,在其背椎和前部的尾椎上存在独特的椎间辅助关节,作用是增强脊柱的稳定性,确保身体能够对抗长颈运动时产生的扭转力,而在蛇颈龙类身上则是通过增加腹肋和加大附肢带骨来达到相同效果。
长着长脖子的丽江龙生存于距今2.45亿年前中三叠世的云南,当时这里还被海洋覆盖,而现在已经成为青藏高原的东南缘。由于发现丽江龙的地层属于比较新的化石点,因此还没有建立起当时更加完整的生态系统,也期待着未来发现更多化石,揭开这片古生物王国的面纱。
最后划个重点:丽江龙是目前已知唯一的长脖子幻龙类,它的发现对于我们探索三叠纪古生态和认识幻龙类的多样性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注:丽江龙复原图,李可莱绘,图片来自古脊椎所公众号
论文
Wang, Wei; Shang, Qinghua; Wang, Jiansheng; Zi, Hongke; Li, Chun (2025-11-11). "Earliest long-necked sauropterygian Lijiangosaurus yongshengensis and plasticity of vertebral evolution in sauropterygian marine reptiles". Communications Biology. 8 1551. doi:10.1038/s42003-025-08911-1.
文字编辑:江氏小盗龙
图片来自论文及网络,侵删
Paleontology
微信号丨17660820999
微博丨江氏小盗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