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心情点滴] 孩子学到深夜不敢停歇,不一定热爱学习,还可能是害怕停下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16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的样子,不少家长会感到欣慰,至少孩子在“自觉”用功。然而,当你建议孩子休息一下时,他却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不行,我今天还没做完规定的题目。” 



这种情形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见:孩子看似勤奋,实则可能陷入了一种名为 “仪式化努力” 的心理陷阱。



1.webp



01
刷题是学习还是

缓解焦虑的安慰剂?





在心理学研究中,这种现象被称为由焦虑驱动的自我调节机制。当个体长期处于高压环境或面对高要求任务时,如果缺乏对结果的有效掌控,其大脑会倾向于寻找可控行为来缓解内在焦虑和不安[1]



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这种“可控动作”表现为刷题或重复练习。他们并非出于对知识的真实理解或掌握,而是希望通过持续的行为来稳定情绪,避免内心的不安感。



具体而言,刷题成为了一种“伪行动”或情绪性行动(pseudo-action)—— 表面上看似努力,实际上行为主要由情绪驱动,而非认知目标驱动。



题目在手时,个体会获得短暂的安全感和掌控感;一旦停止,这种情绪安抚立即消退,焦虑重新升起。长此以往,行为模式可能固化为情绪缓解策略,而不是有效学习策略,从而导致认知资源的空转和学习效率的下降[2]



2.webp

 



当我们受工作压力困扰时,最常想到的减压方法就是玩手机。焦虑程度越重,手机使用越多。



同样,对于学习焦虑中的孩子,刷题成为了他们的“手机”,一种能够暂时提供安全感的依赖品。





02
假性努力的典型表现

与严重后果





表面刻苦,实质吸收有限



有些孩子能够连续坐几个小时,刷完一大堆试卷,但如果问他们:“这道题考察了什么知识点?”“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他们往往答不上来。


这样的学习行为停留在表面动作,只是完成了任务而已,却没有伴随深度理解或知识整合。


刷题本身成为一种可见的“努力标记”,而非真正掌握知识的手段。这种表面努力虽然能够暂时安抚焦虑,却不能带来实际能力的提升。


成就感缺失与内驱力枯竭



随着这种模式的持续,孩子逐渐陷入所谓的“假性努力”——表面上看似刻苦勤奋,实际上知识吸收有限。与此同时,成就感逐渐流失:不论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他们都感觉不到“自己变厉害了”,只觉得“还不够”。


这种状态长期存在会削弱内在动机,使学习成为一种“必须完成但缺乏满足感”的内耗任务。


刷题从原本获取知识和掌控感的行为,变成了一种情绪安抚和自我惩罚的仪式化动作,孩子的学习体验因此被大幅削弱。


3.webp

 





03
打破循环

为成长而学





帮助孩子觉察真实情绪



比起继续增加任务量,更重要的是停下来帮孩子看清——他到底在追什么?是想搞懂内容,还是只是为了不焦虑?一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背后其实是情绪在驱动,就有机会做出调整。



家长可以温和地询问:“当你不做题时,心里是什么感觉?是担心落后,还是害怕被批评?”帮助孩子识别背后的情绪动机。



设立小目标,找回掌控感



可以尝试建立“最小可行目标”制度:比如不再以“做多少题”为标准,而是以“真正理解一个知识点”为目标。当孩子体验到真正的掌握感,那种充实感和成就感是刷题无法比拟的。



的学习方式转变



鼓励孩子建立错题本,不再追求刷题数量,而是深入分析每一道错题背后的知识盲点。这种精细化的学习方式虽然看起来“进度慢”,但效果远远优于盲目刷题。



重新定义成功与失败



帮助孩子理解:学习的目的是成长而非完美。犯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部分,甚至是宝贵的反馈机会。当孩子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对失败的恐惧就会减轻,刷题的强迫性也会降低





04
每一次表达

都是走向自由的脚步





学习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旅程,而不是一场用刷题来缓解焦虑的无限循环。当我们帮助孩子从“假性努力”中走出来,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真正的努力,从来不只是身体的忙碌,更是思维的活跃和心灵的投入。



你家孩子会因为不刷题而焦虑吗?刷题对他来说,是学习,还是逃避?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和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Carver, C. S., & Scheier, M. F. (1998). On the self-regulation of behavi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CBO9781139174794

[2] Eysenck, M. W., Derakshan, N., Santos, R., & Calvo, M. G. (2007). Anxiety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Attentional Control Theory. Emotion (Washington, D.C.), 7(2), 336–353. https://doi.org/10.1037/1528-3542.7.2.33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17 22:27 , Processed in 0.15952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