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回复: 0

[心情点滴] 女儿的“男生对手”拿奥数银奖,瑞典爸妈说的话让我破防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16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png



2.webp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安潇(ID:sukiandsula)


内容合作 | 微信号:waitan2022

邮箱:tbeducation@daznet.cn



文|安潇   编丨Sherry



姐姐Suki这些年嘴上嫌弃男生,但一直有个很处得来的铁哥们——小罗。


3.webp



这男孩最爱拽着Suki聊数学题,动不动甩来一道刁钻难题。Suki也爱数学,两人常常吵吵嚷嚷,比谁先解出来,是数学上的“对手”。


六年级时,全校只有四个孩子拿到奖学金,他们俩双双入选,也是班里唯二。数学的热爱,显然是关键。


进入中学第一次摸底考,Suki考了数学第一,得意洋洋说压过了小罗。但我太清楚了——分数上Suki时而更高,可真正痴迷数学、非常善于思考的,是小罗。


果不其然,上周传来消息:小罗参加奥数,直接拿了银奖!


我整个人都被振奋到了,这已经是Suki暂时追不上的高度。于是我约了小罗妈妈喝咖啡,想听听他们瑞典家庭是怎么培养孩子数学的。


我们边吃早餐边聊。妈妈告诉我:小罗天生就爱数学,但妹妹小米完全没兴趣。所以在他们家,教育方式是两套系统


小罗妈妈讲的那些细节,让我破防,我特别想把这些让我受触动的理念分享出来,也许能给更多父母一些启发。


4.webp



5.webp

天生
的数学好奇心



这对瑞典爸妈,爸爸学计算机,开科技公司;妈妈学化学工程,曾在摩根大通投行做债务承销。


妈妈是典型“学霸型”,数学考试经常满分;但她也承认,真正爱动脑、会跳出课本玩逻辑推理的,是爸爸,他常常和小罗研究奇怪的数学题,聊概率、逻辑、推理。


小罗的数学热爱是天生的。


三四岁,他就能和大人刨根问底“为什么3是奇数?为什么4是偶数?这意味着什么?”
吃饭、坐车,他常常走神,一拍才回魂,笑着说:“我刚刚在想一道题。” 他讨厌死记硬背,非得追问意义。

而妹妹却完全相反。哥哥沉迷数字与逻辑,妹妹扑在画笔和色彩里。爸妈从不强拉孩子同轨,只是静静看着他们各自生长。


6.webp

口头数学与游戏数学



在小罗家,数学启蒙有两种形态:口头的,和游戏的


口头数学,就是把题目聊出来。


亲戚住得分散,他们常常开车一小时,路上,爸妈总是随口抛出逻辑题,全家一路吵吵嚷嚷:



“一个班有若干男生和女生,要选10个孩子组成队伍,第三个孩子是女生的概率是多少?”
这种题要一步步拆,哥哥兴致勃勃,和爸妈热烈讨论。妹妹跟不上时会失落,于是哥哥体贴地改编:“房间里6个孩子,3女3男,选2个去办公室——两个都是女生的概率是多少?” 这样,她也能参与其中。

7.webp



另一类是游戏数学,比如桌游和游戏书。


小罗从小迷桌游,最早和爸爸玩《Labyrinth》,不断挪棋子、规划路线,越玩越入迷。
他爱上《Number Devil(数字魔鬼)》,接触更多数学概念。
后来痴迷《Bad Drawings for Mathematicians》:只需要纸笔就能玩的各种逻辑和数字游戏,比如纸上画点,轮流连线,看谁能围出更多方格,再加变化规则,立刻烧脑有趣。

8.webp



所以在他们家,数学不是冷冰冰的课本,而是生活加乐趣,孩子们的兴趣就这样被保护着。


小罗的兴趣一路拓展:看YouTube数学频道,听播客,读各种数学书籍。
六年级毕业时,全班各选一本“毕业书”,Suki挑了艺术书,小罗毫不犹豫,挑的还是数学书。


9.webp



10.webp

兴趣第一,分数第二



在小罗家,有一条铁律:兴趣第一,分数第二。


他们很清楚,这是道单选题:盯着成绩,就得狂刷卷子;守住兴趣,就要把卷子收起来,换成游戏、逻辑题和生活里的小观察。

两条路几乎完全相反。额外练习看似“用心”,实则消耗热情。父母的原则是:不剥夺乐趣


孩子最敏感。你在乎什么,他们一眼能看穿。就算你嘴上不说,态度早已泄露:是分数优先,还是探索优先?


一旦孩子感受到“分数才重要”,好奇心就会被掐死。反之,如果你真心守护兴趣,成绩往往自然跟上。


小罗的思维飞快,但手跟不上。写作业对他简直是酷刑:方格纸、直尺、抄题——既慢又乱,写半页就手酸。别人早进挑战题,他还卡在抄写阶段。小学时老师评语永远是:“希望写快一点。”


但父母从不逼他写快写工整。在他们眼里,学校课堂跟着走就够了,日常小测的成绩无所谓。原则是:老师指出薄弱点,就在家帮一把;除此之外,坚决不加题。但只要孩子感兴趣的学习,就火力全开支持:



要逻辑书、数学书?买。
要桌游、逻辑游戏?支持。
想在桌游店泡一下午?没问题。
正因为父母守住“兴趣优先”,小罗的数学热情从未被埋没,反而越烧越旺。写字依旧慢,但思维越来越快。


小罗在奥数和逻辑题里找到无限乐趣;妹妹小米在画画和设计里找到自我表达。方向不同,但光芒一样。父母能做的,就是守住这份热情,别让它被分数压垮。



11.webp

三代人的回响



在小罗家,数学不仅是解题,更是一种美学。小罗很小就懂:解法也有美丑,优雅就是美。


这种审美要追溯到瑞典的爷爷。年轻时,他没机会系统学数学,却自学成迷。


孙子出生后,他常把题目工整写在纸上,用老式手写体寄来英国。爷爷不会英语,小罗不会瑞典语,但题目就是他们的共同语言。


小罗迫不及待拆信,飞快写出答案,每次回瑞典一开门就直奔爷爷房间展示:“看我的解法!” 爷爷也会亮出自己的。


妈妈偶尔参与,却常潦草写满三页纸,换来爷孙俩笑声:“太不优雅!” 在他们眼里,数学不止对错,更关乎美感。


三四年级时,小罗已能讨论斐波那契数列,走到哪儿都能看到秩序与美。他尝试过STEM课程,却嫌“杂质太多”,只想要纯粹的数学。


12.webp



爸爸的影响同样深远。


上世纪80年代,他攒钱买来第一台电脑,自学编程、写程序、卖作品。小罗耳濡目染,也爱上编程。但他在 Scratch 上关心的不是画面,而是机制是否顺畅;妹妹则相反,沉迷让小猫跳舞唱歌的美感,更像小设计师。


这种父与子的传承让小罗在数学与逻辑里如鱼得水。


当然,他也爱物理,尤其理论物理。YouTube上教授的讲解物理视频,他经常点开看。


他们家的朋友是物理教授,每次看完《New Scientist新科学家》杂志,就整摞送来。小罗总会挑几篇钻进去。


不过归根到底,物理只是副线,数学才是主场。在一个爷爷爱数学、爸爸爱计算机、朋友爱科学的氛围里,小罗走上一条逻辑与美感交织的道路。


13.webp

他热爱的奥数赛场



六年级,小罗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赛场——奥数


爸妈曾四处寻找适合小罗的数学挑战,直到遇Math Circle:没有老师授课,孩子们围坐讨论题目。


对小罗来说,这就是天堂——数学本该是辩论和表达,而不是抄满纸的算式。他用口头思路,乐在其中。


爸妈有铁律:绝不主动推荐他上兴趣班或者听讲座,否则他立刻警惕,兴趣全灭。必须让他自己发现,才能全情投入。父母只在他说“我想做这件事”时,才全力支持。


很快小罗自己发现,奥数才是点燃他激情的火种。


他自己搜历年奥数题,啃几十年前的真题,追YouTube解题视频。有时还自己出题“考”爸妈,常常让他们几天都解不出来。他几乎从不碰“一天就能做完”的题,只钟爱那些要绕几圈才能攻破的难题。


在所有比赛里,他最爱London Open 伦敦口头数学奥赛”


理由很简单:不用写大段演算,只要口头讲思路。流程是:拿到题自己想,准备好后找老师聊,草稿可以有,但答案要“说”出来。
三四年级就能参加,小罗已经去了两次。题目不简单,是真正考思路的逻辑题。
现场二三十个孩子同时解题,老师一对一听讲解,整个过程一个半小时。
当然,也讲究策略。有次小罗傻乎乎排队,浪费大半时间,本来可以先跳题。吃一堑长一智,他后来学会灵活取舍。

小罗喜欢“说”,讨厌“写”,所以这种比赛简直为他量身定做,最后拿到了银奖。


爸妈也觉得幸运:孩子自驱力极强,他们只要顺着兴趣走,不挡路就好



14.webp

妹妹的艺术偏好



和哥哥不同,妹妹小米的心完全属于艺术。她对数学既无天赋,也无执念。


她是个认真的孩子,作业一定完成,但从不主动多写一道题。


真正让她闪光的,是画画。无论去哪儿,她都背着小画本。假期里别人疯玩,她能安静摊开水彩,沉浸在色彩与线条中。那就是她的语言。


她也玩 Scratch,但重心完全不同。哥哥迷逻辑,她迷视觉。她在意画面漂不漂亮,观众体验舒不舒服。她的作品柔软而细腻,仿佛邀请别人进入她的小世界。


爸妈很清楚:兴趣逼不出来,硬逼只会适得其反。


15.webp



爸妈对妹妹的数学态度是:不逼、不灌、不刷题,用口头数学和游戏数学来保护兴趣。同时,让她在色彩和情感的世界里自由生长。


学校要求的学会就够,其余尊重选择。


课程上,他们只盯老师反馈:比如提醒她分数要加强,就顺势帮她补。但补的方式不是刷题,而是让她理解。


小米很乖,会主动要练习纸,爸妈却更在意她能不能说清思路。于是车上聊分数、切披萨时算份额,让她在现实里体会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就够了;除非真的掉队,否则绝不加码。


所以,兄妹俩的教育路径不太一样。哥哥这边,全力满足他的奥数、逻辑、书籍热情;妹妹这边,更注重课程基础,顺着老师的反馈补弱点——分数、钟表之类。


除此之外,就是聊、玩、体验数学,让她保持对数学的乐趣,而不是负担。


他们深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小罗的世界写满了数字与逻辑,小米的世界则流淌着色彩与故事。


16.webp

让未来自己长出来



小罗爸妈并不替孩子规划职业。


但眼下看,哥哥大概率会走向数学或科学,或许是纯数学,或许是理论物理。他已显露出对科学家的憧憬。爸妈明白,纯数学的路孤独又艰难,但原则清晰:只在旁边支持,不操控,让他按自己的方式走。


小米呢?她可能会成为艺术家、设计师,也可能只是把艺术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但爸妈相信,她的天真和色彩感注定会创造出属于她的美。


孩子就像两条河,各自奔流。父母最重要的觉悟是:别硬拉到同一条河里。尊重差异,陪他们走自己的路,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让未来自己长出来。


小罗妈妈讲了一个故事。


她有个表妹,从小成绩差,天天看电视。换作别的家长,早就逼死读书了。但她父母没有,而是注意到她超爱社交:爱聚会、爱聊天,是家里的“开心果”。
大学毕业时她依旧没想清未来,干脆凭着“喜欢和人打交道”去小学当老师。结果意外契合天赋——人缘极好,师生都信任她,如今已是名校小学的校长。

小罗妈妈感慨:如果当年她父母逼她学“有前途”的专业,她的人际天性早就被埋没了。所以自己养孩子时,更坚定一条原则:只跟随兴趣,不替他们塑造人生。


这种观念在 AI 时代尤为重要。成绩带来的荣耀有限,兴趣才能支撑长远。只有热爱,才能逼出真正的创造力。否则跟 AI 拼记忆、拼速度,人类必败。真正能赢的,是兴趣与创造性思维。


17.webp



小罗爸妈——这个瑞典家庭,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无论孩子未来走到哪里,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天赋。父母的责任只有一个——保护它,滋养它。


他们的教育哲学只有四个字:守住热情



他们不盯分数,只看孩子的眼睛。眼睛亮了,就是对的路。于是小罗走向数字的森林,小米走向色彩的世界。


教育最难的,不是推向所谓的“成功”,而是抵住诱惑,不去拔苗助长。成绩会褪色,热情才会长大。只要我们肯放手,让孩子的兴趣自己生长,他们终会长成属于自己的森林。




K12 成长与教育社区

追踪前沿资讯   洞察成长规律

挖掘充满温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17 22:27 , Processed in 0.15420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