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雷科技
毕竟从功能角度看,相当于你花一台入门机的预算,买到了一个随身耳机+随身相机+随身 AI 助手的组合包,而且三种体验都不算敷衍,对第一次尝试 AI 眼镜的用户来说,“冲一副玩玩看”的心理门槛自然会大幅降低。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雷鸟V3身上,在叠加国补之后,价格甚至可以杀到 1173 元左右,主打一个量大管饱,让这款已经上市接近一年的产品,在今年双十一重新回到了热销榜单。
从功能配置到实际体验,这两款产品的思路非常接近:一边借助成熟手机生态和语音助手的积累,一边靠扎实的硬件基础,把“第一副 AI 眼镜”这个位置牢牢占住。正是这些价格阶梯清晰、定位偏入门的产品,帮AI眼镜这个品类拉到了第一批真正愿意掏钱的“体验用户”,也为后续生态的迭代和升级打下基础。
但对于已经买过、用过AI眼镜的老用户来说,纯音频交互和少量基础功能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一体式 AI+AR 的全功能智能眼镜自然就成了他们的下一站。而在这个品类里,持续深耕AR显示多年的影目INMO就有更大的优势,影目INMO用GO3和GO2两款产品,满足了不同层级用户的需求,成为此次双十一促销的大赢家。
图源:YouTube
INMO GO3和GO2之所以受到消费者欢迎,其实与影目从创立开始就押注一体式AI+AR轻量眼镜路线有关、从早期的INMO Air到现在的GO系列,核心卖点一直是:一副“真的能当普通眼镜戴着上街、上班”的智能眼镜,而不是一块挂在脸上的尝鲜设备。
整体看下来,今年双十一其实已经描绘出AI眼镜赛道的生态扩张线路,由价格更亲民的 AI 音频眼镜负责“拉新”,用常用功能的组合让更多用户先尝试着戴上这类设备。中高端则由一体式AI+AR智能眼镜承接“升级”,在显示、交互和生产力场景上持续发力,把眼镜从尝鲜玩具一步步推向“第二块屏”“第二台手机”等定位。
虽然,现阶段的AI眼镜还存在不少问题尚待解决,比如续航、交互体验以及应用生态等,但是从用户的选择来看,只要产品可以满足价格、形态和场景,基本是不愁没有用户买单的。
选购AI眼镜,用户更看重什么?
今年整条 AI 眼镜赛道,被不少媒体称作“百镜大战”的第二年。无论是行业报告还是厂商访谈,几乎都在强调同一件事:市场已经从最初的试验阶段,开始向几种主流形态聚拢,用户其实并不想单纯为了“新奇”付费,而是更愿意为明确场景、明确功能的产品买单。
所以,大家能够看到声量最大、存在感最强的依然是一体式、同时具备显示与拍摄能力的 AI 眼镜。这样一款产品可以同时解决:第一人称拍照和视频记录,随身 AI 助理带来的问答与提醒,翻译、提词、会议记录等效率场景,以及导航、识物、支付等轻量级AR体验。
这也是为什么价格是AI音频眼镜两倍的一体式AI+AR眼镜,能够在整体销量上与前者持平,因为对于选购者来说,这些基于“显示”打造的一系列功能,更契合他们对“未来产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