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68
注册时间2007-12-6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听众
收听
性别保密
阅读权限70
|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视频版 ↑ 文字版 ↓私信没法看了,全都是问3I/ATLAS的。
我以为这事都快过去了,可能因为最近它刚过近日点,网上各种阴谋论又开始了:又是说“它突发变轨紧急拐弯”,又是说“NASA关门就是因为它”,还有说“它近日点选在地球盲区就故意避开人类观测”,说啥的都有。那3I/ATLAS到底是个啥东西?为啥哈佛教授都认为它来自外星文明?今天咱就把这事一次说清楚。
不管是外星飞船还是星际天体,对于这种从太阳系外面飞进来的东西,我们统称其为“星际访客”。“3I/ATLAS”名字里的“3I”代表的就是它是第三个被我们发现并确认的星际访客(欸,注意,这只是被发现的,言外之意没被发现的肯定还有更多);“ATLAS”是当时发现它的望远镜的名字,位于智利的“小行星陆地撞击持续报警系统(Asteroid Terrestrial-impact Last Alert System)”,简称“ATLAS”。
第一个被发现的星际访客是大名鼎鼎的“奥陌陌”,所以它的全称是“1I/'Oumuamua”。
在奥陌陌刚被发现的时候,当时人们发现了它的很多异常:首先是它的速度非常快,以这个速度太阳的引力根本抓不住它,早晚要飞出太阳系,这种天体通常认为不可能是太阳系的“原住民”;另外,它的外形也很奇怪,不像一般的小行星、彗星偏球形,奥陌陌呈长条形,像根棍一样;加上当它过了近日点后出现了诡异的加速,这些就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外星飞船了。
后来,随着科学家对奥陌陌的研究越来越多,之前那些反常的表现几乎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完全没必要甩锅给外星人。
当时“外星飞船说”的领军人物就是来自哈佛大学天文系的教授——阿维·勒布。
勒布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寻找外星生命,他认为我们不应该轻易排除外星文明存在和外星飞船到访的可能性。也是从那时候起,凡是来个星际天体,他都要往“外星飞船”的方向怀疑一番。这也是为啥网上所有关于奥陌陌和3I/ATLAS的视频里,都会提到他。
那和当年的奥陌陌相比,这次的3I/ATLAS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支持“外星飞船”的那些证据到底可不可靠呢?
— 3I/ATLAS —
太阳系内的天体,轨道通常都是闭合的圆或者椭圆,3I/ATLAS的轨道并不闭合,这意味着它只是一名路过太阳系的过客。2025年7月1日,在3I/ATLAS刚被发现的时候,它已经到了木星轨道内侧,并且正在以每秒61公里的速度继续向内太阳系进发。最终它会进入地球轨道和火星轨道之间,并在10月29日左右到达距离太阳最近的近日点(大概1.36个天文单位),之后便会离开太阳系继续向双子座方向飞去。
轨道知道了,下一步是判断它到底是什么。
根据物质成分,这种小天体通常来说不是小行星就是彗星。在之后的观测中,人们发现它的表面似乎在“冒烟”,感觉是水冰升华造成的,于是人们很自然地怀疑,这应该是颗彗星。但当人们查阅更早时间其他卫星拍摄的照片时,发现早在5月份,当它还位于木星轨道外侧(离太阳还有6.4个天文单位的时候),它的表面就已经开始活跃了。要知道,木星离太阳非常远,仅靠太阳辐射那里的水冰是很难自己升华的,除非这些“烟雾”不是水,而是其他挥发性物质。
后来,科学家借助JWST的近红外光谱仪对3I/ATLAS进行了观测,然后发现,它彗发的主要成分还真就不是水,而是二氧化碳,而且二氧化碳和水的混合比达到了惊人的8:1。这么来看之前那些“烟雾”就说得通了,毕竟干冰升华只需要-78.5℃。
除此之外科学家推断,这个3I/ATLAS大约有70亿~80亿岁,比太阳系的年龄还要大。它可能来源于银河系厚盘中的一个金属元素很低的古老恒星系,大概率是在该恒星系刚形成的早期因为碰撞、引力扰动等原因被甩了出来,后来经过数十亿年的漂泊才来到了如今的太阳系。
好了,现在基本可以断定它就是一颗来自太阳系外、表面富含干冰的古老星际彗星,接下来是判断它的大小和样貌。
在早期还没有确认它彗星身份的时候,当时科学家初步推测3I/ATLAS的直径可能长达20公里,比导致恐龙灭绝的希克苏鲁伯陨石还大。后来,在哈勃望远镜拍摄的照片中,科学家清晰地看到了3I/ATLAS的彗发结构,并据此推断出它的彗核(也就是本体)直径最大不超过5.6公里,甚至可以小到几百米。
这么小的个头加上遥远的距离,即便是哈勃也很难拍清它的样貌,只能看到它那水滴般的轮廓。但有意思的一点是,这水滴的尾巴指向的不是后方,而是前方的太阳,这和普通人想象的“拖着长长尾巴”的彗星样子刚好相反。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说它真是外星飞船,正在通过反向喷气来减速?
左侧为正常彗尾 / 右侧为朝向太阳的反尾— 外星飞船? —
很多人以为彗星的尾巴就像飞船的尾气,应该在它运动方向的后方,但实际上,彗星的尾巴和它的运动方向没有直接关系,彗尾的方向是由太阳辐射和太阳风决定的。
该图片属于AI生成
“不对呀,那太阳风也应该往后吹呀,尾巴也不能朝着太阳呀!”
对彗星有过了解的同学应该知道,“尾巴朝向太阳”在彗星里并不罕见,它被称为“反尾(Anti-tail)”或者“逆向彗尾”。它们更多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当太阳、彗星、地球三者处于特殊角度时,在地球的视角中,彗星那条由尘埃构成的尘埃尾会投影到面朝太阳的一侧,此时你会看到彗星前后出现了两条尾巴,其中一条就是反尾。
左侧为反尾
不过3I/ATLAS的情况还不太一样,它有个更简单的原因——就是朝向太阳一侧的物质更容易挥发。因为当时3I/ATLAS离太阳还比较远,表面升华主要以干冰为主。喷发的干冰会夹带大量的干冰颗粒,这些干冰颗粒质量较大,不容易被太阳风吹走,于是便在朝向太阳的一侧形成了逆向彗尾。之后,随着3I/ATLAS逐渐接近太阳,干冰升华得差不多了,反尾也就跟着慢慢消失了。
右侧的反尾消失当然,怀疑它是外星飞船肯定不止“逆向彗尾”这一个原因。但那些原因说来说去,无外乎是什么“速度太快”、“轨道意外”、“亮度奇怪”、“加速难猜”等等,大部分还是当年奥陌陌那套逻辑。咱们就以阿维·勒布的一些观点举例。
首先他认为,3I/ATLAS的轨道和太阳系黄道面的夹角非常小,仅有5度。这种几乎沿着黄道面切入的情况实在太过巧合,很像是有意规划的路线,比如可以方便侦查路过的行星。但这点其实很好反驳,就是样本太少。计算统计概率不能只考虑一个天体,截止目前我们只发现了三个星际访客,其中有一个恰巧接近黄道面,这个概率并不算离谱。如果你要说发现了百八十个星际访客,并且大部分都挨着黄道面,那确实值得怀疑;但三个里有一个,确实没啥大惊小怪的。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像“ATLAS”这种小行星巡天项目,它本就倾向于在黄道区域搜寻,所以发现个轨道夹角小的也很合理。
其次他认为,3I/ATLAS在接近太阳时的亮度变化很诡异——时亮时暗,他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该物体的表面涂有某种反光材料。
然而实际上,由喷气、旋转或者表面碎裂引起的亮度波动,在彗星里其实很常见,3I/ATLAS的亮度波动就完全可以用非均匀喷发来解释。后续观测也表明,3I/ATLAS在8月到10月期间确实经历过几次短暂的喷发,光度也随之出现过暂时的升高。另外光谱数据也显示,它的反照率与普通彗星一样,也属于漫反射,并没有表现出金属反射那种高亮特征。
同时他还提出,3I/ATLAS的光谱数据中只有水冰(以及CO2等)的迹象,没有氰基(CN)这些彗星的标志物,怀疑该物体的表面可能不是天然冰,而是某种人造材料。然而,后续有多个团队基于光谱分析指出,之前没有探测到其他标志物,主要是因为当时该物体距离太阳比较远,气体发射线本来就弱,加上它离我们观测者也比较远,所以信号就更弱了。后来,无论是JWST还是其他红外观测设备,它们的数据都表明3I/ATLAS上面确实含有这些成分,完全符合典型彗星特征。
然后他还说,3I/ATLAS的气体羽流中镍的含量远高于铁,这也是奇怪的地方。不过这些也是可以解释的。首先,3I/ATLAS来源于古老恒星系,那里的环境和太阳系本来就不一样。其次,相对于铁来说,镍更容易暴露出来,在宇宙射线的照射下,它们更容易“蒸发”。
另外他还宣称,3I/ATLAS可能像当年的奥陌陌那样展现出微弱的非引力加速度,这意味着该物体自身或许具有主动动力。然而,根据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最新的轨道数据,3I/ATLAS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非引力加速度”,即便之后出现了,对于一颗会“喷气”的彗星来说也很正常。截止目前它的运动情况完全符合理论预期,这点它甚至还没奥陌陌奇怪。
包括前不久,当3I/ATLAS接近近日点时,它的亮度出现了急剧增加。而且,不像通常的彗星颜色一般偏红,3I/ATLAS呈现出的是非常奇特的蓝色。
对于这些,其实科学上也可以解释:因为辐射随着距离缩短会指数级增强,离太阳越近表面挥发物蒸发得越快,所以亮度也越亮;另外,普通彗星的光主要来自尘埃散射的红光,而3I/ATLAS的喷射物主要是CO2等气体,这些物质在太阳辐射下会发射蓝光,当释放的气体足够多时,气体发出的蓝光就会盖过尘埃散射的红光,从而让彗星整体呈现出蓝色。
然后理论估计,以当前3I/ATLAS的亮度和近日点的蒸发强度,它周围应该有大量的气体云,但是目前并没有发现。这个主要是因为3I/ATLAS当前的角度观测起来仍然受太阳影响,地球附近的设备无法清晰观测,而太阳监测卫星以及火星轨道器之类的远端卫星分辨率又受限,总之都看不太清。所以有待后续脱离太阳影响范围后的观测。
包括最近提出的“解体说”,也只是根据某小型望远镜图像的个人观点,主流观点并不这么认为,比如有不少其他天文学家根据其他最新图像都认为3I/ATLAS仍然完整。
此外还有前面说的“逆向彗尾”之类的等等疑点,理论上统统可以用自然现象来解释,完全用不着“外星文明”那一套。就像“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更何况还是“外星文明”这种万能的兜底实体。
好,总结一下,就一句话:3I/ATLAS不是什么外星飞船,它就是一颗普普通通的星际彗星。目前几乎所有的观测数据都指向了自然成因,没有任何非自然因素的痕迹。“外星飞船”的说法固然吸引人,但是“非同寻常的观点需要非同寻常的证据”。宇宙或许真的有外星文明,但我们不需要每次发现点奇怪的东西就往那上面套。仅从概率上来说,未知的自然现象永远比外星文明的可能性高得多得多。
[1] Bolin, B. T., Denneau, L., et al. Interstellar comet 3I/ATLAS: Discovery and physical description.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Letters, 542(1), L139–L143. (2025)
[2] Rahatgaonkar, R., Carvajal, J. P., et al. VLT observations of interstellar comet 3I/ATLAS II: From quiescence to glow: Dramatic rise of Ni I emission and incipient CN outgassing at large heliocentric distances. arXiv preprint arXiv:2508.18382. (2025)
[3] Alvarez-Candal, A., et al. X-SHOOTER spectrum of comet 3I/ATLAS: Insights into a red and dust-dominated coma.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634, A1. (2025)
[4] Opitom, C., et al. Snapshot of a new interstellar comet: 3I/ATLAS has a red and dust-dominated coma.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Letters, 544(1), L31–L35. (2025)
[5] Loeb, A., & Hibberd, A. Is the Interstellar Object 3I/ATLAS Alien Technology? arXiv preprint arXiv:2507.12213. (2025)
[6] Haque, A. K. M. E. Why 3I/ATLAS is Not an Alien Probe. EarthArxiv. (2025)
[7] David Jewitt, Man-To Hui, et al. Hubble Space Telescope Observations of the Interstellar Interloper 3I/ATLA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990(1). L2. (2025)
[8] Martin A. Cordiner, Nathaniel X. Roth, et al. JWST detection of a carbon dioxide dominated gas coma surrounding interstellar object 3I/ATLAS. arXiv preprint arXiv:2508.18209. (2025)
[9] Qicheng Zhang, Karl Battams. Rapid Brightening of 3I/ATLAS Ahead of Perihelion. arXiv preprint arXiv:2510.25035. (2025)
[10] Damien Hutsemékers, Jean Manfroid, et al. Extreme NiI/FeI abundance ratio in the coma of the interstellar comet 3I/ATLAS. arXiv preprint arXiv:2509.26053. (202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