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0|回复: 2

[心情点滴] 不写论文就能拿硕博士学位,还可直接留企工作,上海这场人才培养改革靠谱吗?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14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webp


2.webp


3.webp


“公司对专业有要求吗?电子信息工程可以吗?”
“没问题,您先登录上海市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管理信息平台,可以看到我们发布的课题,有合适的就联系我们。”
10月中旬,一场别开生面的对接会在上海大学体育馆举行。坐在展台后翘首以盼的企业代表,背着双肩包四处寻觅机会的校园人士……这似乎是一场校招,只不过“应聘”的不是学生,而是高校导师,“面试”的也不仅有HR,还有技术专家——事实上,这是由上海市人才局、市教委共同主办的产教融合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2026年招生工作校企对接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去年10月,市人才局会同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资委和市科委等部门提出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委员会、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校企导师互聘共培和引导学生留企就业等16条改革举措,探索实践产教融合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的“上海方案”,近期已完成“上海方案”首批2025年招生工作。
围绕工程硕博士培养的这场改革,为什么改?改了什么?成效如何?
以需定供,重塑人才培养模式
对很多人来说,“工程硕士”“工程博士”这两个词汇仍然稍显陌生。
其实,作为专业型硕博士,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的学位类别设立已久。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博士大致相同,并未充分突出校企联合培养的特色。
近年来,上海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路径。“上海方案”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炉了。
“整体工作思路可概括为‘企业主导、需求牵引、分类培养、科学评估’。”市人才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今年1月起,上海组织开展首批招生工作,目前各高校均已完成2025级工程硕博士录取工作。
从企业真实需求出发,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是本次培养改革最核心的逻辑。
以不久前举办的校企对接会为例,展讯通信、库帕思、上海电气等62家企业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城市建设六大领域,提出了166项工程硕博士联培课题和271名工程硕博士联培需求;来自19所在沪高校的400余名导师与企业充分互动、凝练选题,将工程技术和科研攻关难题转化为工程硕博士培养的“磨刀石”。
4.webp

校企对接会现场

活动现场,上海库帕思科技有限公司交付运营总监邓思文正忙于对接工作。短短半个多小时,五六名高校导师向这家人工智能语料数据平台型企业抛出了橄榄枝。通过高校导师“揭榜领题”、企业反选高校导师等环节,双方即可达成联培课题合作意向,然后以此为方向招收工程硕博士。完成在校学习任务并通过项目开题的工程硕博士,将分批入企开展工程实践,毕业后可留企工作。这样一套流程所指向的,就是“以需定供”。
“我们既是为了响应国家战略,也是出于内部驱动。”邓思文提到,人工智能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处于不断变化提升之中,企业认识到育人比选人更重要,因此希望提前介入,通过参与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来培育发展所需的人才。
上海汽轮机厂联合培养的2025级工程硕博士共有10余名。“期待他们能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带入产业一线,成为推动公司技术攻关与创新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上海汽轮机厂团委副书记张栋说。据悉,经供需充分对接,今年全市共有166家企业与19所高校计划联培500余名工程硕博士。
聚焦真问题,校企优势互补
不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并非新鲜事。上海正推进的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相比传统模式到底有何突破?
扎根教学一线,高校导师们最先感知到变化。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马险峰直言,尽管校企协同育人早已有之,但过去合作关系的建立、维系主要靠个人,“有点小打小闹”。这次培养改革层次高、范围广,并通过制度设计将人才培养全过程规范化,重塑人才培养模式。
从全国层面来看,可凭借实践成果而不唯独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学位,是工程硕博士学位评价改革领域的另一突破。“新规刚开始执行,学生还是偏保守,更多人倾向于选择写论文。”马险峰认为,随着改革推进,将来高校对于实践成果答辩的接受度会更高,这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无论学位论文还是实践成果,“上海方案”聚焦的始终是“真问题”。也就是说,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要以“真问题”贯通创新链、教育链、产业链,为学生营造贴近生产一线的沉浸式学习机会,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格局。
什么是真问题?在邓思文看来,真问题永远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市场的最新趋势、产业的实际需求。库帕思这次带来的课题,包括“稀敏性前沿数据构建工程”“人工智能行业语料数据工具链创新”等,都是来自工业、医疗、文旅、具身智能等行业领域的具体需求。“我们也会与高校专家进行充分沟通,看看课题是否符合学界主攻方向,同时具备产业价值。”
张栋举了个例子:上海电气旗下有家从事工业燃机开发的企业,这家企业在燃烧方向、气动方向有很多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这些就是企业实实在在想要突破的问题,很需要来自高校的智力支持。”
在“上海方案”第一年的实践中,聚焦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紫光展锐、华虹集团、合见工软等企业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合作,提出60项先进工艺制造、光刻材料等集成电路关键领域的联培课题,招录88名工程硕博士;燧原科技、中国联通、中国宝武等企业与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在云端芯片设计、人形机器人、工业垂类大模型等人工智能热点方向提出112项联培课题,招录143名工程硕博士。
为确保联培课题质量,上海还分领域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委员会,邀请行业专家与高校专家共同开展联培选题指导。经专家评估,首批361项联培课题均获通过。
搭建桥梁,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王鲲鹏今年共招收了5名学生,全都是工程硕博士。他明显感觉到,这些学生跟传统学生很不一样,“他们首先思考的是整个产业的痛点在哪里,然后会与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再把问题带回高校,在导师指导下研究解决问题,最后将成果应用到生产一线”。
从这个角度而言,工程硕博士比普通专业学位学生的培养难度更大。“对导师、对学生的要求都变高了。”王鲲鹏说,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会更强,就业前景和发展潜力也会更好。
对于这类学生,企业的认可度颇高。
张栋谈到,当前企业最急需的是能快速处理复杂工程问题、具备卓越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上海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可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应用“最后一公里”脱节问题,为企业搭建起稳定的人才输送通道。
在采访中,也有企业代表向记者表达了隐忧:一方面,企业前期主要与高校导师对接,不像招聘那样直接选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了解;另一方面,企业在联培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大成本,而学生的就业去向与企业并非“强绑定”关系,如何留住人才就成了一大挑战。
怎样才能更好留人?上海已经展开探索。比如落实校企双导师制度,由校企双导师围绕联培课题共同拟定联培方案、共同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库帕思等企业董事长作为企业导师亲自参与联培,大部分企业选配的导师都是高级以上职称。
“我们希望通过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吸引人才长久留在企业。”张栋说。还有企业代表认为,哪怕联培学生最后去了产业链上下游公司,企业也乐见其成,“对于产业整体发展肯定是有裨益的”。
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上海方案”的溢出效应也已显现。改革经验正为本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提供思路,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从工程硕博士向本科阶段延伸。比如,上海电机学院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大一实施“大类招生、按需编班”,大二依托与上海机床厂、上汽大通等企业共建的实验平台开展校内实验教学,大三、大四到上海电气、中国商飞等企业驻企培养,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环节。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14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这改革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产教融合培养实用人才,值得推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14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水平如何验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14 23:44 , Processed in 0.19244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