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2885
注册时间2008-5-18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听众
收听
性别保密
阅读权限85
|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燃油车+新能源车双重发力。
10月,中国汽车市场的月度销量王座正式易主。
比亚迪单月销量为44.17万辆,被上汽集团以45.4万辆的成绩反超,后者实现了12.96%的同比增长。
图源:比亚迪公告
图源:上汽集团公告
进入2025年以来,上汽已实现月销量同比“十连涨”,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
单月可能是偶然或者突发,但实际上,这一轮洗牌在9月就开始了。
当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96,270辆,较去年同期的419,426辆下滑5.5%,这是其自2024年2月以来首次出现单月销量同比下滑,同时它失去了自2024年3月起占据的中国车企月度销量冠军宝座。
图源:比亚迪公告
与此同时,上汽集团在2025年9月交出了44万辆的销量成绩,同比大增40.4%,环比增长21%,重回行业榜首。
图源:上汽集团公告
一边是持续冲高、重回榜首的上汽,一边是痛失销冠、面临调整的比亚迪,市场格局的变动引发行业思考:上汽做对了什么?
图源:网络
在2025年最后的冲刺阶段,两大车企的竞争态势将如何演变,谁将最终锁定年度销量第一的宝座,已成为行业最受关注的悬念。
重回王座,上汽做对了什么?
曾几何时,上汽集团是中国汽车行业无可争议的霸主。
2006年,上汽以122.4万辆的销量超越“共和国长子”一汽集团,首次登顶中国汽车销冠,并在此后稳坐这一宝座长达18年之久。
图源:网络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市场格局开始重塑。
2024年,上汽集团整车销量为401.3万辆,同比下滑20.1%;而比亚迪凭借全系新能源产品实现427.2万辆的年度销量,首次超越上汽,成为新王。
不过,2025年的市场竞争远比想象中更为激烈。
来源:上汽集团和比亚迪公告
从1-10月的累计数据来看,比亚迪与上汽始终处于你追我赶的胶着状态,整体差距微乎其微。
面对销量下滑与目标未达的困境,上汽展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欲,通过一系列战略调整开启了反击之路。
自主品牌、新能源、出口——这“三驾马车”正成为上汽增长的核心引擎。
在自主品牌板块,上汽展现出最显著的增长势头。
今年10月,上汽自主品牌销量达30.6万辆,同比增长22%;1-10月累计销量达235万辆,同比增长28.3%,占公司总销量的64.4%,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新能源领域同样表现亮眼。
来源:上汽集团公告
10月份,上汽新能源车销售20.7万辆,继9月后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1.6%;1-10月累计销售129万辆,同比增长42.5%,新能源车在总销量中的占比提升至35.36%,渗透率持续攀升,通过纯电、混动、氢能等多技术路线布局,上汽正在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海外市场也成为重要的增长极。1-10月累计销售86.2万辆,同比增长2.2%。
作为欧洲市场最畅销的中国品牌,上汽MG今年在欧洲累计交付25万辆,同比增长超20%,并针对区域市场特点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
而上汽大通10月销售接近2万辆,1-10月已经累计超过18万辆,同比增长16.63%。
图源:网络
财务数据印证了这一复苏趋势。
今年第三季度,上汽实现营业总收入1694.03亿元,同比增长16.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8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44.88%。前三季度,上汽营业总收入达4689.9亿元,同比增长8.95%;净利润合计81.01亿元,同比增长17.28%。
图源:上汽集团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
从销量到利润的同步增长,表明上汽集团正逐步走出低谷。有人认为,上汽在销量上的反超,反映了其“燃油+新能源”双轨战略在当下市场仍具竞争力。
前几天我们首席发了“燃油车又杀回来了”的文章,重点就是燃油车靠性价比又赢回一些国内车主的心,加上海外市场,也就稳住了上汽的基本盘生意。
然而,比起销量数字的此消彼长,这场胜利背后的“含金量”更值得深入探讨。
自主板块还有增长空间
上汽集团的销量回升,主要依靠合资车企与自主品牌的双重发力,但两者的表现冷热不均。
在合资板块,上汽大众与上汽通用构成了主要增长引擎,但走势各异。
上汽大众采取了两个关键动作:一是全面推行“一口价”策略,以透明定价缓解经销商库存压力;二是推动“油电同进、油电同智”,在2026款Pro家族车型(途观L Pro、帕萨特 Pro、途昂 Pro)中引入端到端高快NOA功能,试图让燃油车用户也能享受智能驾驶体验。
图源:上汽大众官网
然而市场反响并不理想。10月份,上汽大众销量为9.37万辆,同比下滑17.47%;1-10月累计销量84.61万辆,累计同比减少4.46%。
相比之下,上汽通用表现更为积极。10月份销量达5.32万辆,同比增长46.66%;1-10月累计销量43.39万辆,累计增长37.85%。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新产品的推动——9月上市的别克至境L7搭载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上市10天大定突破1.2万台。
不过,其16.99万元的起售价也反映出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定价压力。
图源:别克汽车官网
在自主板块上,尽管上汽自主板块销量占比已突破六成,但其利润贡献仍然偏低。这反映出当前增长的质量尚有提升空间。
目前,上汽乘用车旗下品牌矩阵完整,覆盖荣威、名爵MG、五菱,以及定位高端的智己和与华为合作的尚界。
为寻求突破,上汽集团正集体向规模庞大的下沉市场发起冲击。
上汽通用五菱与华为全面升级战略合作,在辅助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制造三大领域深化布局,并推出首款合作车型宝骏华境S,标志着“国民神车”正式向“电智神车”转型。
与此同时,MG品牌也调整策略进军入门电动市场。8月发布的全新MG4在预售24天内收获超4.5万辆订单,上市首月销量达1.17万辆。这款10万元以下的车型采用了同级独有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并率先实现半固态电池的批量装车。
图源:上汽MG官网
同样,荣威品牌也采取“向下发展”策略,9月推出的荣威M7 DMH以8.58万至10.28万元的限时价,凭借C级轿车的空间体验切入自主品牌B级市场,展现出强大的性价比优势。
在中高端市场,智己品牌10月份销量1.31万辆,同比增长31.31%;1-10月累计销量5.58万辆,累计同比增长17.4%。作为定位高端智能纯电的品牌,智己已连续两个月销量破万。
不过,与头部中高端自主品牌相比,其市场声量仍然有限。面对市场对增程式技术路线的认可度提升,智己已着手布局增程车型,但成效尚需时间验证。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尚界品牌。作为上汽与华为深度合作的成果,尚界H5以15.98万元的起售价和17.98万元的高阶智驾版价格,在预售阶段创下小订突破16万辆的纪录,10月前三日大定突破2100辆。
图源:鸿蒙智行官网
然而,随着华为技术持续赋能多个品牌,尚界需要尽快建立差异化优势,避免产品同质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15万元级市场中,品牌认知度的提升仍是当务之急。
总体来看,上汽集团在2025年实现了销量的显著回升。但深入分析可见,其核心的自主板块与行业领先企业相比仍存差距。
业内常言“自主强才是真正强”,目前上汽的自主品牌销量主要来自五菱、荣威、MG等中低端车型,在中高端领域尚未形成显著优势。
接下来,搭载自研增程技术的智己和全新上市的尚界H5,将肩负起推动上汽实现智能电动转型和盈利能力提升的双重使命。这两个品牌能否成功突破高端市场,将成为决定上汽集团从销量增长迈向全面振兴的关键。
发力中高端,比亚迪面临结构性调整
作为国内车企的销量冠军,比亚迪近来却面临增长压力。
最新财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949.85亿元,同比下降3.05%;归母净利润78.23亿元,同比下降32.6%。
图源:比亚迪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
这一财务表现与销量趋势相互印证——比亚迪在9月和10月连续出现销量同比下滑。
不过,这种下滑背后实则是一场主动的结构调整,公司正在经历从“量”到“质”的战略转型,将重心从追求规模转向优化产品结构。
具体来看,比亚迪的品牌体系正形成清晰的梯队布局。
作为销量基石的王朝和海洋系列,10月销售39.5万辆,同比减少18.29%,1-10月累计销量337.79万辆,占集团总销量的91.25%;而方程豹、腾势、仰望这三个中高端品牌则代表着未来的增长方向,正在快速崛起。
其中,方程豹的表现尤为抢眼。这个成立于2022年的个性化品牌,10月销量达3.11万辆,环比增长28.7%,同比激增415.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方程豹钛7,单月销售20024辆,成交均价超21万元,已成为细分市场的现象级产品。
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腾势品牌在比亚迪全资运营后保持稳定增长,10月销售1.01万辆,1-10月累计销量12.57万辆。定位百万级的仰望品牌虽然基数不大,但10月份销售654台,同比增长131.91%,展示了比亚迪在超高端市场的突破能力。
在优化产品结构的同时,比亚迪的全球化布局也在加速推进。10月海外销售8.39万辆,同比增长168.99%;1-10月累计海外销量78.06万辆,同比增长137.2%,占总销量比重已达21.09%。这一迅猛势头,正与长期深耕海外市场的上汽集团形成正面竞争。
上汽集团凭借多年的全球化布局,在海外拥有完整的研发、生产和营销网络,推行独特的“Glocal”(全球+本土)战略,不仅卖车,更注重全价值链的本地化运营。
相比之下,作为出海后起之秀的比亚迪,则采取以技术和产能的快速输出模式,在欧洲、东南亚、南美等重点市场快速提升份额。
图源:网络
从累计数据看,比亚迪1-10月总销量370.19万辆,仍领先上汽集团的364.72万辆约5.47万辆。
然而,随着上汽近来的强势回升,这一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年底谁能领先还不好说。
不过,在盈利能力上,比亚迪依然保持明显优势。
第三季度,其78.23亿元的净利润表现亮眼——这个数字不仅是上汽集团同期20.83亿元净利润的3.75倍,也超越了长城汽车的22.98亿元和赛力斯的23.71亿元。
然而,这份成绩单背后也透露出隐忧:比亚迪自身的净利润同比下滑了32.6%。这个降幅清晰地反映出,当前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即便是行业领头羊也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随着年终冲刺的到来,两大车企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对比亚迪而言,当前的核心课题是如何在维持销量规模的同时提升盈利质量;对上汽来说,则需要在销量回暖的基础上改善利润表现。这不仅是一场销量之争,更是一场关乎发展质量的较量。
这场关乎中国汽车产业领导地位的较量,正在进入最关键的阶段。
参考资料:
1、《时隔5个月,上汽重夺“销冠”》财联社
2、《上汽转型这盘棋,读懂用户是唯一的棋眼》汽车商业评论
3、《抢夺一哥之位:上汽单月重回第一,比亚迪1-9月仍领先但增速为负 | 明镜pro》明镜pro
点击「推荐❤」,锦鲤附身!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