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1|回复: 2

[科技新闻] ASML或迎挑战?我国成功研制首款二维芯片,外媒:规则可能被改写!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12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日前,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团队宣布重大突破: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32位RISC-V架构微处理器“无极(WUJI)”成功完成流片验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

 
这枚集成了5900个晶体管的芯片,打破了二维材料规模化应用的世界纪录,据称性能或媲美英特尔最新一代产品,可能标志着我国在新一代半导体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跨越。
 
1.webp

 

 
01 5900个晶体管,中国突破技术死局
 
在芯片制造领域,存在着一个摩尔定律。
 
1965年,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定义了计算技术创新节奏与成本的关系,他认为每两年时间,芯片的性能就会翻一倍,芯片上的晶体管密度会越来越高,而1纳米制程通常被认为是摩尔定律增长的物理极限。
 
目前,全球最先进制程的量产芯片是3纳米,十年来,全球实验室都在1纳米制程前步履维艰。2017年,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团队创下115个晶体管的集成纪录,中国科学家用五年时间,将这一数字提升50倍——此次复旦研究的二维半导体,由5900个晶体管集成“无极”处理器,被国际视为突破摩尔定律的重要里程碑。
 
据了解,“无极”芯片的制造如同“豆腐雕花”——二维材料二硫化钼(MoS₂)厚度仅0.65纳米,比头发丝细十万倍。研究团队发明柔性等离子刻蚀技术,将能量控制在5eV以下(接近日光灯能量级别),避免高能粒子损伤原子级材料。
 
面对上百道工序参数的组合难题,AI驱动成为关键。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十万组历史数据,72小时内锁定最佳工艺配方,将反相器良率推高,超过此前全球最高良率
2.webp

 

 
更重要的是,这项突破的意义不仅在于实验室数据。因为“无极”芯片厚度不足1纳米,后续有多种实际应用;还能在各种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适用于航天探测器、深海传感器等特种领域;极低功耗特性更让边缘设备算力提升而续航不减。
 
连外媒也承认:“中国技术正加速从跟随走向部分引领”。
 
02 量产在望,直指万亿级市场
 
目前,这款由复旦大学与绍芯实验室联合研发的处理器正处于认证阶段,未来在多个前沿领域具备广阔应用前景。
 
据团队成员透露,他们已经通过70%工序沿用成熟硅基生产线、30%核心工艺改造的混搭策略,构建20余项核心工艺专利,与中芯国际合作建设的8英寸试验线计划近几年投产,直指物联网、无人机等万亿级市场。
 
一网友感慨:“从前多种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如今越来越多高端领域的选择权终于握在自己手中。”这句留言道出了大众心声,正如“无极”芯片之名所寓意的那样,中国科技的未来将更加广阔。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372
发表于 2025-11-13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自成一派
  • 打卡总天数:335
发表于 2025-11-13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14 08:13 , Processed in 0.14541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