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回复: 1

[科学观察] 泫雅一个月晕倒12次:迷走神经性晕厥,其实是身体按下的“保护断电键”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10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1月9日,歌手金泫雅在澳门Water Bomb音乐节舞台上演出时突然晕倒,被多名工作人员搀扶下台。这一幕让人揪心。事实上,她早在节目中就提到,自己曾因饮食不规律和精神压力大,在一个月内晕倒12次。
医生后来诊断她患有——迷走神经性晕厥。这个听起来拗口的名字,其实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生理断电”:当身体处在极度压力、饥饿、疼痛或情绪紧张状态下,大脑会短暂“断电重启”,让人瞬间失去意识。


1.webp


图片来源网络



01大脑的“保护性断电”
















从机制上看,迷走神经性晕厥是一种反射性晕厥。根源在于自主神经系统的短暂失衡——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误判形势”,导致血压和心率同时骤降,脑部供血突然减少,人便晕倒了。
研究显示,大脑的正常灌注需要维持全身心输出量的15%–20%,而血流只要减少6–7秒,就足以让人失去意识[1]。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晕厥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倒地,血液回流改善,大脑供血恢复,人便迅速苏醒。


2.webp

参考资料[1]:动脉压力变化时,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如何协调调节心脏与外周血管



当我们经历疼痛、惊恐、饥饿、长时间站立或情绪波动时,心脏强烈收缩却回流不足,左心室壁的感受器被过度牵拉,向延髓发出“血压太高”的错误信号。延髓于是错误地启动副交感神经:心跳减慢、血管扩张、血压骤降——大脑瞬间“断电”[2]。


3.webp

参考资料[2]:AI润色血压升高时的压力感受器反射



这种反射弧原本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让人暂时卧倒以保证脑供血。只是现代社会的高压、不规律作息,让这套保护系统被频繁误触,变成一种“脆弱信号”。


02
五个人中就有一个经历过








迷走神经性晕厥其实并不罕见。2024年发表于《Global Epidemiology》的系统综述分析了12项、共36,156名受试者的数据,结果显示——全球患病率约为16.4%,也就是说,每五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人一生至少晕倒过一次[3]。其中,女性的发生率约为男性的1.5倍,这与体型、血容量及激素水平有关。发病年龄集中在青春期到中年约42%的女性和32%的男性在60岁前曾出现过晕厥[3]。虽然这种晕厥通常被视为良性事件,但频繁发作会带来生活质量下降、跌倒受伤等风险。
泫雅一个月晕倒12次,显然已经超出“偶发”的范畴,提示自主神经系统长期失衡。


03
如何避免迷走神经性晕厥






泫雅的经历其实揭示了典型诱因:饮食不规律、精神紧张、睡眠不足、体重管理过度。但只要识别信号、调节生活,迷走神经性晕厥是完全可以被预防的。


1. 维持血容量:多水、多盐,别让身体空着跑
基础预防的关键是维持充足血容量。研究表明,补充食盐可显著增加血浆容量、改善体位耐受性,并降低晕厥复发率[2]。儿童研究也发现,口服补盐液+教育干预能有效减少晕厥次数[4]。


2. 识别信号:头晕、出汗、视物模糊时立即坐下或蹲下
在症状刚出现时改变体位,可快速让血液回流至脑部,避免真正晕倒。


3. 抗压与训练:心理调适同样重要
精神压力是关键诱因。2022年发表在《JACC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的研究指出,规律练习瑜伽可显著改善迷走神经性晕厥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发作频率[5]。


4. 对抗性体位训练:紧绷肌肉,暂时稳血压
例如交叉双腿、握拳、收缩手臂肌肉,这些动作可短暂提升血压。研究显示,这种方法能在40%以上的患者中阻止晕厥发生[2]。


04
晕倒,可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






迷走神经性晕厥不是病入膏肓的“绝症”,它更像是身体在高压状态下的一种自我断电重启。泫雅的多次晕倒,其实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不是要她再拼命站起,而是提醒:该停下、补水、吃饭、休息了。
在被压力、饥饿和焦虑裹挟的生活里,晕倒也许正是身体最原始的自我保护方式。与其问“为什么会晕”,不如问:“我是不是该慢一点?”


参考文献:
[1] Longo S, et al. Vasovagal syncope: An overview of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Eur J Intern Med. 2023.
[2] Arcinas L, Morillo C, Sheldon R, Raj S. The Role of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in Vasovagal Syncope. Card Electrophysiol Clin. 2024;16(3):249–260.
[3] Salari N,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vasovagal syncop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Global Epidemiology. 2024;7:100136.
[4] Zhu W, Bian X, Lv J. Advances in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pediatric vasovagal syncop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ront Cardiovasc Med. 2025;12:1481749.
[5] Sharma G, et al. Effect of Yoga on Clinical Outcome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Vasovagal Syncope (LIVE-Yoga). JACC Clin Electrophysiol. 2022;8(9):1150–1160.


#健康科普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10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体:我先关机,你们随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14 09:42 , Processed in 0.14093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