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4|回复: 1

[科技新闻] 黄仁勋盛赞中国AI的背后,暴露了英伟达的野“芯”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7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能否继续对中国大陆市场销售AI芯片,甚至是高端AI芯片”已成为英伟达CEO黄仁勋的一块“芯”结。近两年,他几乎每次公开露面都会就此批评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而其言论的激烈程度,也随着英伟达在华销售额的下滑而升级。近日,火力值近乎加满。


当地时间115日,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参加英国《金融时报》举办的AI未来峰会时再次表态:“中国将赢得人工智能竞赛。”他将中国的潜在胜利归功于更有利的监管环境和更低的能源成本。同时他还批评了西方的做法,称这是阻碍进步的“犬儒主义”。他提到美国各州的AI新规可能产生“50条新规范”,这可能会扼杀AI创新和竞争。


黄仁勋的这番话被《金融时报》形容为是他“迄今为止最直白的表态”(the starkest comments yet)。


黄仁勋对美政策的不满溢于言表,但他三番四次想要争取对中国大陆市场的“贸易自由”对国内AI产业发展来说,究竟是好意还是其它?这就复杂和微妙得多了,并非简单“非黑即白”的答案,值得探索一番。


PART 01
黄仁勋追求贸易自由的本质:商业至上


尽管黄仁勋的言辞常被媒体解读为对中国的‘盛赞’,但究其本质,驱动这一切的仍是纯粹的商业逻辑。简单来说,黄仁勋的呼吁,本质上是理性的商业决策,而非友谊馈赠。


202210月开始,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出口管制规定,旨在限制中国获得先进计算芯片、开发和维护超级计算机的能力,英伟达受此波及,黄仁勋开始呼吁“自由贸易”。


商业利益首当其冲。据英伟达财报显示,中国大陆市场(含香港)是其不可或缺的收入来源:


2025财年(2024.2-2025.1)公司全年营收为1305亿美元,其中在国内(含大陆及香港,下同)营收约为171.08亿美元(约合1217亿元人民币)。
2024财年 (2023.2 - 2024.1)公司全年营收609.2亿美元,其中国内营收127亿美元(约合904亿元人民币);
2023财年(2022.2 - 2023.1)公司全年营收269亿美元,其中国内市场营收57亿美元(约合405亿元人民币);
2022财年(2021.2 - 2022.1)公司全年营收269亿美元,其中国内市场营收71亿美元(约合505亿元人民币);


2021-2023年三年中,中国市场贡献了英伟达全年营收的20%左右,峰值高达1200亿元人民币。然而,自202310月美国出台最新限售政策后,尽管英伟达推出了面向中国的“特供版”芯片(如H20系列),但市场接受度有限,英伟达在华市占急剧下滑。黄仁勋在2025年10月的一次活动中甚至宣称,英伟达在中国高端AI芯片市场的份额已“从95%降至0%”,公司已“完全退出中国市场”。


1.webp



美国政策的收紧,是导致英伟达在华业务萎缩的主因。失去这个年营收规模高达千亿人民币的市场,是股东和资本市场无法接受的,也令黄仁勋如鲠在喉。


另一方面,英伟达AI芯片无法进入国内AI大市场,更意味着英伟达CUDA生态护城河被冲击出了一个“大豁口”。如果国内客户因为无法使用英伟达芯片而转向昇腾、寒武纪等国产平台,并随之建立起新的软件生态,那么英伟达花费数十年建立的行业标准就将被打破。长远来看,这将对英伟达的全球垄断地位造成致命打击。


这些都不是黄仁勋所愿,商业角度上,其天职是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而作为技术人,英伟达CUDA生态是他的命根子。这样一来,英伟达多次呼吁美国政策给AI芯片出口降压,显然是为了扫除其商业目标和实现技术垄断的障碍。


所以,从动机来看,黄仁勋的多次呼吁主导因素是“自利”的商业本能。


PART 02
黄仁勋盛赞和呼吁的背后


有趣的是,英伟达多番呼吁,在国内媒体中总能掀起一番报道热潮,英伟达多次对某中国AI芯片企业和AI产业的高度赞扬,似乎在部分国人的心里总还能激起一番“自豪”的情绪。


先不管黄仁勋这些言论是否如同“英伟达作为一个已经考了95分优等生,指着一个目前成绩明显不如他,还在加强学习的同学说,他就是下一个100分同学”一样,其中主观意愿何在。但客观上,如果黄仁勋呼吁成真,英伟达成功向国内销售芯片,会对国内AI芯片造成哪些影响呢?


不可避免,国内AI芯片的发展会受到抑制。


即使是被阉割的特供版芯片(如H20),在整体软件优化和成熟度上,相比国产顶尖芯片仍然可能具有竞争力。客户从成本、效率和稳定性的角度考虑,可能仍然首选英伟达。英伟达性能与生态对国内AI芯片造成“降维打击”。其次,国内AI开发者、企业和研究机构深度依赖CUDA切换到任何一个新的平台,都意味着高昂的重写代码、重新训练模型和适应新环境的风险与成本。这种“转换成本”形成了强大的CUDA生态粘性。


如果英伟达芯片能够持续、稳定地进入国内市场,那么国产AI芯片厂商将永远面临一个强大的“天花板”。它们很难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来支撑持续的、大规模的研发投入。没有稳定的收入和客户反馈,技术进步和生态建设就会变得异常艰难,产业链良性循环难以开启。


黄仁勋和英伟达深谙此道。 他们清楚地知道,一旦自己的产品退出市场,就是在为竞争对手创造生存空间。因此,他们的战略可以概括为:在任何可能的地方,用我的产品和生态锁死客户,让竞争对手没有机会成长。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黄仁勋无可厚非,黄仁勋和英伟达并没有隐藏其商业意图,它只是利用自身在产品和生态上的绝对优势,在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参与竞争,并希望获得领先。而美国的禁售令,恰恰打乱了这一“阳谋”,为中国竞争对手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保护期”。英伟达之所以拼命呼吁取消限制政策,正是想回到那个可以通过市场手段自然压制竞争对手的“美好时代”。




PART 03
写在最后


黄仁勋的呼吁和盛赞,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中国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的威慑力。它让我们更加确信,唯有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产业长久发展的基石。


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而言,我们应将外部的一切声音,无论是“棒喝”还是“糖衣”,都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全力突破技术枷锁,最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END -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7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仁勋说中国能源成本低利好AI发展 我这电费一个月300块跑本地小模型都卡成PPT 能源成本真不是唯一瓶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14 15:48 , Processed in 0.14507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