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7|回复: 1

[心情点滴]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拿什么拯救我们的孩子?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7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png



2.webp

我们拼命要给的,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


内容合作 | 微信号:waitan2022

邮箱:tbeducation@daznet.cn



文丨叶心   编丨KK


到朋友家做客,听她说邻居的女儿厌食症非常厉害,被强制送医院了。


这不是周边听到的第一例了,于是去查一下资料。一查吓一跳:焦虑症、多动症、学习障碍、抑郁症、成瘾症和饮食失调症,五分之一的德国儿童和青少年患有精神健康障碍。这一说法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医院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系主任、德国预防与健康管理中心(DZPG)慕尼黑发言人彼得·法尔凯教授。


继续搜各类调查,基本也指向这个比例。也就是说,一个班三十个孩子,平均就有六个患精神健康障碍。有点惊人。


在国内也不时听到周围有孩子抑郁,厌学,沉迷游戏。当时觉得是不是学习压力太大造成的。可是,如果在德国这个几乎躺平的学习环境下,还有这么多孩子心理健康出问题,那只能说明真凶另有它人了。


3.webp



这似乎是一个全球的问题。2024年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上的一份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报告指出,全球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在恶化。儿童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在过去15年中一直在上升。这种上升无法用诊断率的提高或相关知识的普及来解释。


面对这个焦虑的社会,作为成年人,我们在自己努力对抗职业、婚姻、人际关系中的种种焦虑时,还要努力把我们的孩子往前推,竭力帮助孩子在这个卷得你死我活的世界保持有利位置。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像枯萎和凋零的花朵,连基本的身心健康都无法保证,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吗?我们拼命要给的,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


4.webp



5.webp

我们拼命给的,

真的是孩子最需要的吗?



今天我们走进书店,育儿专区永远琳琅满目:从喂养指南到情商培养,从“男孩教养”到“女孩心理”,从“高质量陪伴”到“挫折教育”……我们被海量信息包围,也在不断比较和焦虑中越陷越深。


为人父母,我们也很容易落入一个陷阱,以为物质富裕就能更好地托举孩子,请老师、请保姆、择名校、带孩子旅游见世面;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为多经历磨难更容易成功,刻意给孩子“吃苦”教育,比如电影“抓娃娃”里的夸张情节。


然而,世界知名心理学家,医生、作家马泰·加博尔说,其实,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的,有且只有如下四点:


牢固的依恋:与成年照顾者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渴望亲近他人,有被照顾或照度他人的动力;
在关系内可以休息:孩子无需费力维持关系,无需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作为孩子,不需要因为听话懂事、成绩好,才获得父母的爱;
自由:允许体验所有的情绪,无论是愤怒、生气还是悲伤;
自在的游戏:这意味着充满想象力的创造性游戏,没有任何要求,没有输赢,只有纯粹的游戏本身。

其中他反反复复特别强调的,认为最为重要的,是牢固的依恋。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指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6.webp




母亲的角色至关重要。虽然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女性不应局囿于母亲的角色,然而翻看一个人的成长史,普通人的,名人的,你还是不得不承认,母亲的角色重要到无可替代。


研究心理学,见过很多实证的李玫瑾教授,也在各种场合强调过母亲,特别是在孩子幼儿期的重要性。


7.webp

母亲的角色



我想起两个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的人名——维特根斯坦,和庞众望


若论起含着金钥匙出生,维特根斯坦可以说登峰造极了吧。出身顶级豪门,父亲是欧洲钢铁大王,富比陶卫。从小,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在他家客厅演出,克里姆特给她姐姐画肖像,弗洛伊德是他家的好朋友。兄弟姐妹个个天赋异禀。20岁时,罗素读完他的论文,直叹天才。如此这般家境,如此这般禀赋,绝对是人生配置的天花板了吧。


然而读完瑞·蒙克的《维特根斯坦传》,无限唏嘘。这样一位天之骄子,大部分时间,都在痛苦里挣扎,多次想过自杀!他在哲学界的声望闪闪发光,可是他个人的生活仿佛深陷沼泽,充满阴暗忧郁。


另一个名字,庞众望。七年前他作为寒门学子考入清华,引起轰动;七年后,他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8.webp




庞众望出身农村,母亲瘫痪在床,父亲患有精神疾病,六岁时他又被查出先天性心脏病;童年一度靠捡废品维持生计、贴补学费。按常理,一个开局就握满“烂牌”的孩子,很难挣脱命运的桎梏。


没想到,七年前考入清华,远非他的终点。这些年他攻读博士,专注光网络信息感知研究,如今已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最让人称赞的,是他身上那种罕见的自信,乐观与内心丰盈。


一个物质极度丰盈,一出生便拥有各方面超级资源;一个物质极度匮乏,家庭无法提供任何资源。可前者一生在痛苦里番辗转侧;后者却自信乐观,仿佛沙漠里开出的绚烂花朵。


为什么?


我看到的,是他们的母亲的区别。


庞众望虽然出生在一个物质极端困苦的家庭,但是他得到了母亲无穷无尽的爱。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记者问庞众望,“你不会羡慕别的同学那种,比如说被父母照顾的那种安逸、温暖?”


他回答,“我妈妈对我特别好,其实我感觉我比有的孩子还要幸运,因为他们的妈妈不能常陪在他们身边,而我的妈妈我想见到,随时都可以见到。”


9.webp




虽然物质匮乏,庞众望的妈妈几乎所有的时间只能守着一张床,一把轮椅,自己在家消磨,但是他给孩子的爱,明亮豁达,一直教育他面对什么就去解决什么,人要往前看。公开的视频、照片里,他和妈妈同时出现的时候,总是紧紧依偎,拉着手,有着平静的微笑。


这位母亲的智慧,与“遇到问题就解决”的态度,为庞众望撑起了最坚实的精神托举。这份不怨天尤人的力量,不仅让他走出了自己的路,更活成了一束光,照亮了无数人对“成长”与“力量”的理解。


当记者问:“对你来讲,很多东西是无法选择的?”庞众望回答但是我可以选择我自己的未来。从小我妈妈把我教育得是个挺乐观的人。因为我妈妈每天都在笑,我为什么要去难受。


所以,按照加博尔的理论,从养育孩子的角度,庞众望的家庭并不是一个贫穷的家庭,而是一个富足的家庭,他有一个给了他足够的无条件爱的伟大母亲。


而维特根斯坦,虽然出生于一个富可敌国的家庭,却没有被母亲的爱滋养。


10.webp




自传里,他强调自己童年不快乐,他羞耻于自己不敢自杀,羞耻于自己不直面一个背后的声音:自己在世界里是多余的。这种感觉持续了九年,直到伯特兰·罗素确信他有哲学天才后才得以克服。


这种痛苦的呻吟贯穿了整本自传。“对于我生活的未来,我不再感到任何希望,”他在1942年4月1日写到:“仿佛在我面前除了一段活着的死之外,什么也没有。我不能想象自己有任何未来,除了一种死寂的未来。没有朋友,没有快活。”


书里还写到,“母亲波尔蒂是个尤其苛刻的评论者”。有一次他姐姐格雷特(家里最不喜好音乐的一个),勇敢地尝试与母亲二重奏,但没弹几下波尔蒂就突然停手。“Du hast aber keinen Rhythums!”(“你根本没有节奏感”)她尖声叫喊。


父亲过世后,维特根斯坦答应圣诞节回家是在妥协,为了履行他感到的对母亲的责任。1926年6月3日,母亲在林荫街自己家里去世后,维特根斯坦回到维也纳,像是标志着他和家庭疏离的结束。不得不感慨一个母亲的爱,缺席到什么程度,让孩子一直逃到她去世才愿回家。


11.webp


维特根斯坦一家



他的挚友拉姆塞甚至提出一种心理学解释的根据,“这似乎是一种极为严格的抚养的结果。他的三个哥哥自杀了-他们的父亲造就了辛勤工作的他们:曾有一时8个孩子有26个私人教师;而他们的母亲对他们没什么兴趣。”


心理学大师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在他的不朽经典《爱的艺术》中指出,对于绝大多数八岁半到十岁以下的孩子,唯一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被爱——而且是完全被接受的被爱。


维特根斯坦和庞众望,这两个几乎家庭环境极端差异的人生,似乎很好地阐释了弗洛姆的理论。就算一无所有,只要完全被接受地被爱,孩子就会茁壮成长,长成一颗大树。反之,即便拥有一切,被爱缺席,孩子就会枯萎,一生痛苦。


完全被接受的爱,意味着,这是一份非占有性的,没有条件的爱,正如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分析师威廉·斯泰克尔(Wilhelm Stekel) 所说的那句话,真正的父母之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1. 爱孩子,但不将其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或情感的替代品;
2. 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正在成长的人,而不是实现父母未竟梦想的工具;
3. 无条件的接纳,爱孩子本身,而不是爱他/她的成绩,乖巧或符合期望的行为。

12.webp




为什么心理健康出问题的孩子的比例全球都在上升,这当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无法一言两语梳理清楚。但是,维特根斯坦和庞众望的故事,值得我们思考。


庞众望像一颗吹到沙漠的种子,却长成一颗大树,是因为他的母亲,做到了很多各方面条件比她优渥地多的母亲都做不到的事:不控制、不焦虑、不转移恐惧,只是相信、陪伴、祝福。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这个焦虑的时代,保护好孩子的内在力,才是真王者。但是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内在力?也许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多一些合格的母亲。


这不是把责任全部推给母亲,但是母亲的重要性确实值得强调。而社会,家庭,应该更多地理解母亲,支持母亲,只有母亲强大了、坚韧了,才能给予我们的下一代无条件的,宽广的爱,给他们一生的内在力。


K12 成长与教育社区

追踪前沿资讯   洞察成长规律

挖掘充满温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7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如此。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这个时候,许多母亲,未必能认真看完这篇文章。所以才轮到我坐沙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8 01:27 , Processed in 0.14118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