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科学观察]  植物也能“造”稀土矿?科学家首次在蕨类中发现稀土成矿现象,或将改变稀土获取方式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6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稀土,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是新能源汽车、高端芯片、航空航天等战略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撑材料。长期以来,稀土开采与冶炼深陷高污染、高能耗的困境,如何实现绿色可持续开发,成为全球稀土产业亟待破解的关键难题。
近日,我国科研界传来重磅捷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建喜研究员团队,在乌毛蕨体内首次观测到稀土元素“自我组装”形成矿物的生物成矿现象。这一突破性发现不仅颠覆了传统地质成矿认知,更为稀土资源绿色开发开辟了环保新路径,标志着我国在稀土开采技术领域抢占全球先机。
1.webp

 

此次科研突破的核心,是对植物成矿能力的颠覆性认知。一直以来,独居石等稀土矿物的形成被认为仅能通过岩浆活动、热液蚀变等高温高压地质过程完成,需历经数百万年的漫长地质演化。
而乌毛蕨作为典型的稀土“超积累植物”,竟能在常温常压的自然条件下,高效完成这一复杂转化。研究显示,乌毛蕨如同土壤中的“稀土精准采集器”,通过根系特异性吸附机制,高效捕获分散在环境中的稀土离子,再通过体内转运系统将其输送至叶片维管束和表皮组织,最终以纳米颗粒形式沉淀结晶,形成高纯度的磷酸盐稀土矿物——镧独居石。
这一过程本质上是植物应对稀土胁迫的自我保护机制,通过“打包封存”实现自然“解毒”,却意外为人类提供了绿色成矿的天然范本。
 
2.webp


与传统开采方式相比,这一发现带来的环保价值堪称革命性。过去,稀土提取依赖“原地浸矿”或“池浸工艺”,需消耗大量酸碱溶液反复洗涤、萃取,每吨稀土会产生1000至3000吨含重金属的废水,以及约100吨放射性废渣,不仅造成土壤酸化、水体污染、山体崩塌等严重生态破坏,赣南等传统稀土产区的生态修复成本更是高达数亿元。
而乌毛蕨形成的“生物独居石”纯度高、无辐射,从植物中提取稀土无需强酸强碱介入,彻底规避了传统工艺的污染痛点。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生物成矿模式可实现“边修复、边回收”的循环利用——在稀土尾矿或污染土壤中规模化种植乌毛蕨,既能通过植物根系吸附净化土壤中的稀土离子与重金属,修复生态环境,又能从植物体内定向回收高价值稀土,让生态治理与资源利用实现双赢。
3.webp

 

这一发现的科学意义远超技术突破本身。此前,科学界仅确认微生物和动物能在体内完成“生物矿化”,如贝壳中的方解石、动物骨骼中的磷灰石,植物界的主动成矿能力长期被忽视。
乌毛蕨的稀土成矿现象,不仅刷新了人类对植物矿物形成机制的认知,更打开了近千种已知超富集植物的研究新窗口。研究团队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发表的成果表明,通过优化植物生长环境、利用基因编辑等生物工程技术改良品种,有望进一步提升稀土富集效率与成矿速率,为技术规模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4.webp

 

在全球稀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国这一技术突破更具深远战略价值。作为稀土资源大国,我国长期承担着全球80%以上的稀土供应责任,但传统开采的高环境代价严重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物成矿技术的探索,让我国在稀土绿色开发领域实现“换道超车”——相比微生物吸附、化学萃取等其他绿色技术,植物成矿具有成本更低、操作更简便、生态兼容性更强的独特优势,尤其适合稀土分散矿点、低品位矿和尾矿的资源化利用。
未来,通过构建“种植-富集-提取-修复”的生态产业链,我国不仅能降低对传统高污染开采的依赖,更能在全球稀土产业竞争中树立绿色发展标杆,掌握产业话语权。
5.webp

 

从蕨类植物中解锁的稀土“密码”,是我国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理念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这一突破再次证明,自然生态中蕴藏着解决工业难题的天然智慧,而坚持绿色发展、自主创新,正是我国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产业升级的核心路径。
随着研究的深入推进,相信这种“以植提矿”的绿色模式将逐步走向产业化,让稀土这一战略资源在守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更好地赋能现代工业发展,为我国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14 22:01 , Processed in 0.14780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