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回复: 3

[心情点滴] 考公,也许就是「小镇做题家」最好的归宿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2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webp

(图/《大江大河》)
2.png

J.D. 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这本回忆录里,讲述了自己作为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白人劳工阶层子弟,如何一步步通过参军、上耶鲁法学院,最终从底层跻身美国精英阶层的经历。书中最令人动容的倒不是「逆袭」本身,而是他对阶层滑落那种深深的恐惧:
我们这一代人爬得再高,只要摔一次,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位置。
这种焦虑,本质上是来源于缺乏家庭资本兜底的脆弱性。成功需要靠自己,但失败却要全家一起承担。
在中国,一个相似的群体正经历着类似的困境。凭借寒窗苦读从县域基层家庭考入985、211等顶流名校的「小镇做题家」们,依靠个人努力完成了人生第一次阶层跃迁,然而在毕业时发现,通往理想生活的道路上依然布满了荆棘。
当互联网、金融等高薪行业开始缩招、就业市场波动持续加剧,「小镇做题家」们也将目光纷纷投向了考公这条赛道。
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263万,创下历史新高。清华大学2022届本科毕业生中,近半数进入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这一数据的背后,是一代人集体的选择。
舆论常常将此解读为「躺平」亦或是「内卷」,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对于缺乏原生家庭托举资本的人而言,稳定不是保守,而是一种稀缺的制度性资源
|01 考,是高考能力的自然延伸
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行测)与《申论》,本质上是一场高度标准化的知识和逻辑竞赛。行测考察的言语理解、数量关系、判断推理,申论要求的材料分析、概括归纳和议论文写作,无不与高考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一脉相承。
如果你去翻翻国家公务员局公布的考试大纲,就会发现行测「考查应试者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潜能」的设计理念,也和高考的选拔逻辑高度契合。
对于「小镇做题家」而言,这种通过标准化考试展现个人能力的模式,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战场,能把过去小二十年积累的应试技巧和思维能力发挥到极致。
相比之下,在绩效评估模糊、晋升不透明、职业路径充满变数的市场化职场中,反而放大了名校生在「人情世故」上的短板。
包括华东师大《大学生职业能力自评调查》(2021)在内的多项高校研究显示,在985高校学生中,近七成的学生认为自己「擅长在明确规则下通过系统训练提升成绩」,但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自评「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而公务员考试将分数作为唯一的选拔依据,几乎排除了人情、背景等各种不可控变量。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考公的激烈竞争,反而是将「小题做题家」擅长的「努力-得分」机制价值最大化。这不仅是熟悉的战场,更是能力被制度认可的通道。
实际上,当世界变得模糊时,清晰的规则反倒是最大的公平。而高考的胜利者们,也更擅长在这种有规则的战场上去赢。
|02 高门槛职业,才是真正的「低竞争」

表面上看,公务员考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2024年国考平均报录比达到了77:1。但往更深了一层想,就会发现这种「高门槛」恰恰构成了一种制度性保护。
因为一旦进入到了体制内,职业路径就趋于稳定真正「僧多粥少」的,是那些几乎零门槛的行业。
截至2023年底,全国网约车司机就有698万;活跃的主播数量更是达到了1500万,但头部1%的主播占据了80%以上的流量和收入,绝大多数从业者月收入低于五千。

相比之下,清华大学每年本科生的录取人数约为4000人,全国985高校年招生总规模是20万左右。如果将「成为头部网红」视为一种职业成就,那么它的难度可能也并不亚于考入清华。
这也说明了一个很反直觉的事实:门槛越低的行业,竞争越残酷;门槛越高的职业,壁垒越坚固。学历、党员身份、专业证书等硬性条件,看似是「歧视」,实则是高效的筛选机制。能够自动将大量不符合条件的求职者拒之门外,将竞争限制在少数的精英之间。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就提出了「信号理论」,这个理论指出:在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中,学历是一种低成本、高可信度的能力标识。
更重要的是,学历的「变现窗口期」就集中在毕业前后的那几年。大厂虽然在校招的时候极其看院校背景和学历,但在社招的时候,其实更看重的还是项目经验和实际的产出。
这也意味着,如果不在这个时间段进入到高门槛的赛道,后续再想要凭借学历突围,难度势必会成倍地增加。
|03 确定性,是对抗时代风险的硬通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1%。与此同时,全球科技行业掀起了大规模的裁员潮,Meta、亚马逊等巨头近些年累计裁员人数超过十万,高薪不等于安全已经成为了共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制内所提供的稳定的薪酬、完善的社保以及近乎零的失业风险,就成为了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岳昌君教授团队,在2021年发表于《教育研究》的论文《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城乡差异》中指出:
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毕业生对「失业风险」的担忧程度显著高于城市学生,且更倾向于选择「稳定性高」的职业。
我认为这种选择并非怯懦,而是基于现实约束下的一种理性权衡。对于没有家庭资本兜底的小镇做题家而言,一次职业的失败,可能就意味着整个家族向上流动梦想的崩塌。
而从人生的发展阶段来看,刚走向社会的时候,确实容易对未来产生「无限可能」的幻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行业周期、家庭责任会逐步压缩个体的选择空间,对确定性的需求只会愈发的迫切。
有趣的是,我观察到进入体制的时间点,往往影响着个体对体制的感知:那些大学一毕业就入编的,越容易抱怨体制规则的「束缚」;而曾经在私企待过、经历过裁员和KPI洗礼的人,进了体制后反而更珍惜这份安稳。体制还是那个体制,只是参照系变了。只有经历过市场风浪的人,才更认同一艘稳固的方舟,远比可能更快但也更易倾覆的帆船更具吸引力。
|04 尾声
或许《乡下人的悲歌》也揭示了一个普世的困境:当上升通道收窄,第一代精英真正害怕的并不是无法登顶,而是再度滑落。在中国,小镇做题家的选择,大概就是对这一困境的回应。他们清楚自己会考试、能吃苦、守规则的长板,也明白自己没资源、缺人脉、怕风险的短板。于是,选择将学历这一「硬通货」,兑换为体制内的确定性与长期安全。我想,人生也许没有标准答案,但的确存在着最优解。在可选项中做出最理性的选择,真的没什么不对。
不是不想飞,只是需要先确保自己不会掉下来。
毕竟,在风高浪急的时代里,能够稳稳地立于甲板之上,已然是难得可贵的运气。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2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请问笔者自己觉得自己是什么阶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2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里面被痛打,结果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3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道路都没得走,只能走这条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4 14:11 , Processed in 0.18431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