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8|回复: 1

[心情点滴] 微言 | 高校横向课题成教师晋升“拦路虎”,荒诞造假链何时休?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2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webp


2.webp


近日,“高校横向课题成‘金钱游戏’”的曝光,在学界引发热议。某高校青年教师透露,校内明确横向课题经费指标:教授8万元、副教授7万元、博士6万元、讲师4万元,不达标者年底扣绩效,这一现象撕开了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积弊。
所谓“横向课题”,由来已久,本有其价值。与依赖财政拨款、侧重基础研究的纵向课题不同,横向课题由企业等非学术机构委托,聚焦实际问题,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纽带。然而,当部分高校将其与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直接挂钩,良性机制开始扭曲。
为达标,教师们各寻“捷径”:自掏腰包找企业“挂名”、借款凑经费,甚至通过中介与企业形成造假链。企业出名义委托,教师付“合作费”,双方各取所需,唯独丢了科研的严谨与价值。这种“认真作假”的荒诞,本质是“唯项目论”“唯经费论”的具象化,让学术评价天平倾斜:衡量能力的不再是成果创新与实效,而是冰冷的指标数字。
更令人警惕的是,部分高校对教师自掏腰包造假并非不知情,甚至默许暗示。究其原因,教师课题数量与经费规模,关联学校科研排名、资源获取,在“唯数据”逻辑下,校与师形成“利益捆绑”,共同陷入造假漩涡。这不仅消磨青年教师热情。他们本该深耕学术,却被迫在“找项目、凑经费”中耗才华;更污染科研生态,让学术公平成空谈,成果沦为“纸面文章”。
高校是科研殿堂与人才摇篮,打破造假怪圈需主动破局。一方面,挣脱“唯项目”“唯经费”枷锁,建多元考核体系,将成果应用价值、人才培养质量等纳入评价,让职称回归能力、项目回归科研本质。另一方面,加强横向课题过程监管,严查造假,斩断灰色链条,守住学术底线。
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脱离“指标焦虑”,让高校重拾“以质论英雄”初心,让科研成果扎根实际问题。横向课题不该是晋升“拦路虎”,而应是服务社会的“铺路石”,这需要高校、学界共发力,还学术一片净土。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2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说的很对,高校领导知道也不管,甚至默许,请问这该如何应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3 18:57 , Processed in 0.16324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