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回复: 1

[心情点滴] 给4岁娃囤了一整架绘本,还有50多本没拆封,一位妈妈的自省之路...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1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年 7 月下载小花生后,我像打开了新世界:能记录娃的阅读打卡,还能看到同龄娃的书单、读了多少本书;



再加上进了个育儿绘本群,每天都有绘本推荐、优惠提醒,群里妈妈们晒的 “满满书架”“月度阅读量”,一下就把我的焦虑和购买欲点燃了。



直到有一天,我看着家里还有好几套没打开的绘本,而我还在找新书优惠,忍不住自问:幼儿阶段(3-6岁)的孩子,真的需要并且能读得了这么多书吗?



1.webp


花友 @路亚 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图来源于网络



回顾我家娃,阅读起步不算晚:2 岁起就规律读绘本,他自己会点点读火火兔的 4 本生活习惯书 + 8 张大地图,我们每晚也会读 2-3 套习惯、人际交往类的绘本质量普通,知名度一般、市面常见



但娃的表现却有点 “惊喜”:3 岁时就语出惊人,表达准确、逻辑完整;到娃4岁的时候妙语连珠,特别是可以用抽象的词汇进行书面化的表达。比如玩具坏了说 “这个玩具报废了”,看到京剧配色的地铁说 “这两个地铁鬼鬼祟祟的”,遇到多余的东西会清晰说 “我不需要了”。



可即便这样,我还是忍不住囤书 —— 直到某天,看着家里没拆封的绘本堆在角落,自己却还在刷新书优惠,我突然停下来问自己:3-6 岁的娃,真的需要、也能 “消化” 这么多书吗?



由于已经明显感受到自己目前的购书已经处于焦虑状态,为了不盲目囤书,我试着做了以下调整。



一、梳理“已有”:清理过龄书、整理清单



先把娃已经过龄、或者明显不感兴趣的书挑出来 —— 有的挂二手平台出了,有的送给朋友,还有些保存得好的收起来留着备用;



剩下的 “当前在读” 绘本,全摆在书架显眼处。



接着我列了张 “已购书单”,打印出来贴在书架旁 ——没整理不觉得,一整理惊讶的发现居然囤了五六十本没拆、没读的书!等书架清清爽爽,看着眼前 “能读完” 的书,心里的焦虑突然就松了一大截。



2.webp



二、不着急 “剁手”,试试 “借阅 + 打卡” 新思路



接下来列出那些自己心动的图书清单但不着急买。



书可以买,但是否要着急买?除了买是否可以尝新式借阅?有些书虽然很经典,但娃不中意买回来也是占地方。



我试着去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借阅了几本波西和皮普系列图书,发现娃兴趣一般,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还好没买!不然又是斥巨资买一整套回来占地方。



3.webp

图来源于网络



我们家能够陪伴娃亲子阅读的时间每天也才半小时到1小时不等,前面囤的书都还来不及消化呢。



另外,在小花生打卡时,我也改了记录方式:不只记 “读了哪本书”,还会写下娃的小进步 —— 比如今天他主动问 “为什么小老鼠要藏粮食”,或者发现了绘本里我没注意到的小细节,这些记录反而让我更关注 “阅读本身”,不是 “读了多少本”。



越想越明白:比起 “读得多”,“读得深” 才更重要



虽然已经进行了调整,但是当我看到有些群友晒满满当当的书架,还是没有办法抑制住对比带来的焦虑。所以我再次发出内心的疑问:别人家的孩子真的能读得了这么多书?以及市面上还有这么多优质且经典的图书,我是否该继续买买买?



直到我开始琢磨:幼儿读绘本,到底是 “广度” 重要,还是 “深度” 重要?



我们大部分都是普通家长,不是教育学专业,陪娃读绘本无非两种方式:



一种是 “泛读”:一本书读 1-3 遍,知道讲了什么故事、大概想表达什么,就翻篇了,甚至有些书买回家根本没读过;



另一种是 “精读”:顺着娃的兴趣来,一本书反复读 —— 可能读 5-6 遍,甚至 10 遍,不刻意玩绘本游戏,但每次读都会多问一句 “为什么”,或者跟着娃的目光关注他发现的细节。



4.webp

图来源于网络



哪种方式会更适合幼儿呢?试想一下,阅读一本书就好像交一个新朋友,刚开始先混个脸熟,判断喜不喜欢,再根据自己的喜好程度决定要不要深交,一旦深交了就会去判断对方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关注到对方的一些小细节、小习惯。因为足够熟络,从而和这个人建立起友谊带来某种温暖的情感。



对 3-6 岁的娃来说,“反复读一本喜欢的书”,就是他们吸收知识、建立情感的方式。所以我们家更愿意选择后者的阅读方式。按照这种方式,一套书已经够用好几个月,就算是穿插新书,买三五套也已经够用了。



还有个小纠结:过龄的旧书要不要收起来?



我家有套火火兔的生活习惯绘本,娃 2 岁就开始点读,现在 4 岁了,偶尔还会翻出那本《便便火车》读;



《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和 16 本火火兔故事书,更是百看不厌。之前总觉得 “书过龄了就该换”,怕娃总读旧书打不开新视野,但后来发现:旧书就像娃心爱的旧玩具,只要他还喜欢,就有留着的意义。



5.webp



另外群里晒自己娃喜欢读哪些书,其实无形中也放大了 “数量感”,但在一个优惠群里,又有谁会晒 “哪些书买了没读”“哪些书孩子不爱看”,所以“满满的书架”背后也有可能藏着和我家一样的 “囤书未读” 情况,只是没被说出来而已,而这种沉默洽洽是社群焦虑的来源之一。



最后...



道理想通了,可身处社群里,“对比焦虑” 还是会冒出来。直到我回到自己的信仰里,才慢慢找到答案:孩子是上天赐予的 “产业”,我们做父母的,不是 “主人”,只是 “管家”。之前总焦虑 “书单不够丰富”“没买够经典绘本”,却忘了问:此刻我的孩子,最需要从书里得到什么?



购书群营造的是一种“拥有即掌握”的错觉,这本质上是一种消费主义文化。买了优质的书,似乎就等于给了孩子优质的教育。但孩子的生命丰盛,不在于拥有满架绘本,而在于从所拥有的书中汲取了多少真理与生命。我是管家,不是主人。 即便我囤积了大量的书目,主若不喜悦又有什么益处呢?



现在我会这样做,也想分享给同样焦虑的妈妈:



1、为书架祷告: 在清理书架或下单购书前,先问自己:“这些书是娃真的需要,还是我自己的贪婪和焦虑?” 帮自己分清 “想要” 和 “需要”;



2、践行“一进一出”原则: 买新书前,先感恩这本旧书带给娃的快乐,然后把旧书转送或卖掉 —— 既不浪费,也学会节制;



3、看重 “读书的人”,不是 “读的书”:我想传递给娃的,是对阅读本身的喜乐,而不是对囤书的热爱。继续记录孩子阅读时的惊喜细节,捕捉圣灵在孩子生命中动工的亮光,感受智慧者赐予他的独特洞察力和生命力。


养娃路上,我们总容易被 “别人的标准” 带偏:别人的娃读了 100 本,我家的是不是太少?别人的书架堆满经典,我是不是漏了哪套?但其实,没有 “完美书单”,也没有 “必须达到的书量”。
比起满架绘本,娃能从一本书里读出乐趣、学会表达、感受到爱,才是阅读真正的意义。
支持小花生持续分享真实教育好经验不要忘记点赞、转发、收藏哦!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1-1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幼儿读书,关键在兴趣。首先得让孩子觉得好故事都在书里。这就需要大人从第一次给孩子讲故事起,就得照书念。孩子对故事有兴趣,自然就对书有了兴趣。同时,好故事孩子百听不厌,还会“点播”。这过程中的精准重复对锻炼孩子记忆力很有好处。大人有时犯困念错,孩子还能给以纠正。其次在环境。各种书在室内随意摆放,让孩子随处可见,随手可拿。一堆花花绿绿,喜欢哪本看那本,好奇哪本看那本。说到底,还是全凭兴趣。兴趣积累起来,就成了自驱力。还得有适当工具。以前有点读笔,现在可能更丰富。看着书听着朗读,孩子不知不觉就能认不少字。我家外孙女上小学前,随便拿张报纸就能哇啦哇啦念几句,很少念错,对入学后的学习很有好处。就是玩点读笔玩出来的。是在玩的过程中自然学会的。这过程,对孩子就是个玩。只有乐趣,没有压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3 18:57 , Processed in 0.15497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