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45
注册时间2007-12-4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听众
收听
性别保密
阅读权限75 
 | 
 
| 
10月29日,英伟达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公司。
×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这个数字超过了除中美之外所有国家的GDP,也让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成为全球瞩目的商业明星。
 然而,在这片风光背后,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正在浮现:如果人工智能应用无法持续地赚到更多的钱,谁还会有能力持续购买英伟达价格高昂的芯片?
 英伟达(NVIDIA)的芯片主要用于AI相关领域,尤其是高性能计算和数据中心,虽然这并不是它的全部业务。
 目前,在AI领域,全球科技巨头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资本豪赌。
 路透社报道,2025年主要云服务公司预计将在AI基础设施上投入4000亿美元。微软单季度AI支出就高达350亿美元,Meta将2025年资本支出上调至700-720亿美元,谷歌更是将支出指引从750-850亿美元提高到910-930亿美元。
 这些钱的绝大部分的流向都十分清晰,购买英伟达的AI芯片。
 
 
 那么,问题来了,花钱的企业越来越多,他们运用AI技术生产的产品、设备等等能不能赚到更多的钱呢?
 OpenAI作为AI商业化的领头羊,也是英伟达的主要买家。
 2025年上半年,它收入43亿美元,但同期亏损高达135亿美元。换句话说,每赚1美元就要亏损3美元以上。
 更令人不安的是,OpenAI计划到2029年累计烧掉1150亿美元,却依然看不到盈利的明确路径。这家估值超千亿美元的公司,本质上仍在依靠不断融资来维持运转。
 企业级AI应用的情况更加惨淡。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显示,只有5%的企业定制化AI工具能够真正投入生产使用,其余95%都卡在试点阶段或直接失败。
 高盛的分析师们对此深表担忧——未来几年全球将在AI领域投入超过1万亿美元,但这些投资能否获得相应回报,目前还看不到清晰答案。
 红杉资本也在报告中指出,AI产业面临着"6000亿美元的困局":投入巨大,产出微薄。
 更快不等于更好,更不等于更能赚钱。
 这让人不由想起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以及泡沫中心的思科公司。
 当年,思科作为互联网基础设备的核心供应商,股价在1999-2000年从10美元飙升至82美元,市值一度超过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投资者相信互联网将改变世界,因此疯狂购买网络设备。然而当泡沫破裂、下游互联网公司纷纷倒闭或削减开支后,思科股价在两年内暴跌88%,从79美元跌至9.5美元。更令人唏嘘的是,思科股价用了21年才短暂回到2000年的高点,如今依然低于当年水平。
 思科前CEO钱伯斯最近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警告说,他在当今AI热潮中看到了与当年dot-com泡沫相同的危险信号。
 他坦承那次崩盘是自己职业生涯中"最糟糕的时期",而现在的情况可能更加严重。
 
 
 英伟达与思科的相似之处令人不安。
 两者都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定价权,都被视为"必须拥有"的投资标的。
 当然也有不同:思科在泡沫顶峰时市盈率高达131倍,而英伟达目前约为83倍;英伟达季度净利润已超150亿美元,远比当年的思科更加盈利。
 但核心逻辑没有改变——上游基础设施供应商的持续繁荣,完全依赖于下游应用能否真正创造价值。
 目前的AI产业链呈现出一个扭曲的结构:上游的英伟达赚得盆满钵满,中游的云服务商疯狂扩张算力期待未来回报,下游的AI应用公司则普遍陷入烧钱困境。
 关键的时间节点可能在2-3年内到来。
 如果到2027年,AI应用依然无法大规模实现商业闭环,无法证明"投入1美元能赚回1.5美元甚至更多",那么整个产业链的逻辑就会崩塌。
 首先倒下的将是资金链紧张的AI初创公司,接着是削减资本开支的科技巨头,最后传导到英伟达——订单放缓、库存积压、股价暴跌。
 这并非危言耸听。
 AI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远大于当年的PC市场,一旦调整,冲击力也会更大。
 高盛分析报告指出,AI相关股票已经贡献了标普500指数75%的回报和80%的盈利增长——这种集中度本身就是风险。
 英伟达5万亿美元的市值,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AI应用终将大规模盈利,从而支撑对芯片的持续采购。
 如果这个假设在未来2-3年内无法兑现,英伟达的估值将面临严峻考验。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