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回复: 0

[综艺大观] 一笔搬迁款,四十年的亲情裂了......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30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webp



编者按
调解,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经验”“东方之花”,是我国独创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促进和谐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特推出“调解·止争”融媒体栏目,记录法官分析案情、探究矛盾起源、用情用心化解纠纷全过程,展现人民法院如何通过调解这一工作方法定分止争,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敬请关注。


“要是真把所有事闹到法庭上,我们这一家子人,怕是要老死不相往来了。”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斋堂人民法庭的调解室内,张桂兰紧握着法官马婧怡的手,眼眶泛红,声音哽咽。


桌上那份调解协议的最后一笔签名落下,一个因搬迁补偿款而几近分崩离析的家庭,寻回了久违的暖意。


当搬迁款成为亲情“试金石”


故事回溯到四十多年前,老李和张桂兰夫妇俩带着一儿两女——李二梅、李建军、李燕婷,靠几亩薄田和放牧为生,日子虽平淡却和睦。


然而,命运弄人,老李在一次放牧途中意外离世,留下几块自留地和两间土坯房。


遗孀张桂兰与儿女们口头约定了财产分配:大女儿李二梅因嫁人只取一批果树,并和爱人申请了宅基地,儿子李建军分得村头一间住房和一块自留地,张桂兰自己则分得另一间住房和剩余自留地,小女儿李燕婷随母亲生活。


没有白纸黑字的协议,只有几十年的“守约”与默契,一家人始终按照约定生活,逢年过节,聚在一起,家常里满是亲情和暖意。


然而,2023年年底村里传来的“搬迁”消息,彻底打破了这份平静的生活。


李建军和张桂兰分得的住房、自留地恰在搬迁范围内,按照补偿政策,不仅能拿到一笔可观的搬迁款,还能分得一套安置住房。这笔“意外之财”,成了撕裂亲情的导火索。


补偿方案公布后,曾经和睦的一家人彻底翻了脸。


因没有书面协议,李二梅、李建军、李燕婷各执一词。李建军主张按原口头约定确认补偿归属,两个女儿却提出“所有财产应平均分配”。


争执中,几十年前的旧事被一一翻出,指责与推诿如同锋利的刀片,割裂了彼此间的情感。


“你跟妈过,不就是盯着这套房?”


“你这些年除了签字,管过妈一天吗?”


“你们得房得地,我难的时候谁管过?”


无据可依、情断义绝的调解困局


几次协商无果,矛盾愈演愈烈。


2024年3月,张桂兰忍无可忍,将儿女告上法庭,要求确认财产归己所有;李建军放话“要重新分所有财产”;李二梅、李燕婷也表示“要起诉讨说法”。


除了张桂兰已提起的诉讼外,各方拟启动的自留地补偿争议、房屋权属确认、遗产继承等相关诉讼多达13起。


年过七旬的张桂兰终日以泪洗面,曾经温暖的家,眼看就要彻底散了。


更棘手的是,小河村的搬迁工作才刚刚启动,李家的“罗圈架”若处理不当,不仅会让这家人彻底断了情分,还可能给其他村民的搬迁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2.webp

村委会联系斋堂法庭,希望能够“靠前化解纠纷”。


情急之下,村领导想到了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斋堂人民法庭的“党群司法服务站”,提出了“靠前化解纠纷”的请求。


受理案件后,法官马婧怡深知这起纠纷的复杂性。摆在她面前的是“三重困境”:事实认定难、情感对立深、潜在风险大。


踏遍乡路寻真相,以情入心解心结


‌马婧怡没有急于组织调解,而是决定先“沉下去”。


此后几个月里,她走访村委会,调取土地登记等书面材料;根据线索,挨家挨户找到老李家当年的老邻居、老长辈,听他们回忆财产分配的细节;前往区档案馆,翻找几十年前的地契存根,一点点拼凑当年的事实。


3.webp

‌马婧怡走村入户了解相关情况。


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调查记录,财产分配的脉络逐渐清晰。老邻居的证言、村委会的旧台账、地契存根的记载,初步印证了“口头约定”的可能性。


但马婧怡也明白,光有事实还不够,要解开这个家的心结,必须先熄灭各方心中的怒火。


“人和人的情感,就像乡间小路边的野草,既脆弱又有韧性。”


马婧怡心里有了调解思路。


她先找到李建军,聊起了往事:“大哥,您还记得小时候吗?那时候刚搞家庭联产承包,您父母找老支书说‘给儿子留间能遮雨的屋,给闺女留片能结果的树’,这话老支书现在还记着呢。”一句话,让李建军沉默了许久。


马婧怡趁李燕婷推着母亲张桂兰在村头老槐树下晒太阳时,喊来李二梅、李建军。


“大哥、大姐,小妹每周三四天推着张阿姨晒太阳、按摩,张阿姨现在脸色红润,靠的不是房子,是小妹的贴身照顾啊。”马婧怡的话,让李二梅和李建军的眼神软了下来,看向李燕婷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愧疚。


一次次推心置腹的沟通,一点点化解着心中的芥蒂。


亲情归位,司法温情润乡土


调解室里,马婧怡把张奶奶请了过来。


看着儿女们,张桂兰抹着眼泪说起了当年的苦,老人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儿女们心里的“疙瘩”。


马婧怡趁热打铁,组织各方坐下来谈调解方案:既尊重当年的口头约定,又考虑到李二梅的实际情况;同时明确张奶奶仍与李燕婷共同生活,李二梅、李建军需轮流探望照顾。


“对不起,哥,之前是我太冲动了。”


“姐,妹子,是我不对,不该跟你们争。”


“大姐也有不对的地方,以后咱一起照顾妈。”


调解协议签订当天,李建军主动向李二梅、李燕婷道歉,三兄妹的手重新握在了一起,张桂兰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此前各方拟提起的13起诉讼均未实际启动。李家的搬迁工作顺利推进,曾经因财产争执产生的隔阂,早已在欢声笑语中消弭。


这起纠纷的解决,还成了小河村搬迁工作的“活教材”。村领导感慨道:“以前村里遇到搬迁纠纷,总有人想着靠打官司来‘争输赢’。现在大家看到李家从‘反目’到‘和好’,都明白‘亲人相争,就像用自家的刀砍自家的树,伤的都是自家人’。”


4.webp

马婧怡来到张奶奶家进行回访。


时光流转,距离那场牵动人心的调解已过去一年多。


虽然马婧怡已经轮岗至其他部门,但她始终惦记着张奶奶一家的乔迁之事。


今年9月,当她再次来到张桂兰家时,一家人正在院子里晒太阳。李建军笑着迎上来:“马法官,可把您盼来了!”


张桂兰拉着马法官的手往屋里引:“您看这房子多亮堂!小闺女特意选了朝南的户型,说我年纪大了,得多晒太阳。”


马婧怡感受到院门的红联、院落里的笑语、露台外的青山,每一处都透着这个家庭的安稳与和睦。


(文中所涉人物、地点均为化名)


来源:天平阳光客户端
策划:何江 张伟刚 刘曼 柳杰
记者:张馨叶 | 通讯员:康宇
编辑:张馨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1 10:16 , Processed in 0.12236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