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5|回复: 1

[汽车资讯] 华为境界之争:如何避免内战?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6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僧多粥少,狼多肉少。”不管是什么行业,资源都是有限的。
如今,和华为合作的品牌越来越多,同时合作模式各自也不尽相同,不管是现有的“五界”,还是即将进入市场的“启境、华境”,随着“华为朋友圈”的不断壮大,其内部体系是否已经到了饱和的状态?
1.webp

如何平衡旗下品牌?哪个品牌受利最大?哪种合作模式对双方更加有利?华为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手里的这些牌?手里的牌越来越多又该怎么打?这是华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五界同根,为何会不同命? #

赛力斯、北汽蓝谷、奇瑞、江淮汽车、上汽,这是目前五家与华为合作生产“五界”的厂家,而且相对于其他一些合作模式,这五个可是华为系的“亲儿子”,华为对其的赋能远比其他合作模式要高得多。
那么华为给车企带来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想必赛力斯最有发言权,这是华为在汽车圈“最亲密”的朋友,目前其2600亿身价已通过港交所聆讯,而且在招股书当中,61次提到华为,可以说是充分承认了其成功背后,华为提供了强劲的助推力。
2.webp

从数据方面可以看到,赛力斯在今年的业绩可以说是乘着火箭一般直线上升,今年上半年的财报当中显示,其上半年营收达到了624亿元,其中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81%
这背后的推动其实就是销量的增长,同样以上半年数据为例,赛力斯销量17.2万辆,其中问界交付14.7万辆,高端车型问界M9M8分别交付6.2万辆和3.5万辆,成为50万元级和40万元级市场销量冠军。
这样的销量态势以及品牌发展,或许也是吸引后面“四界”加入其中的根本,但是这样的成功目前只是出现在了问界一个人身上。
智界在2025年的巅峰销量达到了1.5万台,但是目前回落至3194辆每月;享界或许是受制于行政级轿车固有格局难以攻破,目前的月销数量在4000辆每月;尊界对于鸿蒙智行来说像是一个“象征意义”型产品,尽管首月大定数据6500辆,但是预计年交付仅为2-3万辆;最后的尚界,作为主打下沉市场的品牌,行业对其有着较高的期待,目前其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的市场表现还需时间验证。
可以看到,问界现在是鸿蒙智行的销量支柱,在去年,问界就已经贡献了87%的销量数据,占据了整个五界的七分天下。
3.webp

这样的市场表现可以说是“先发优势”的极致体现,在推出问界品牌之前,赛力斯和华为的合作就已经在消费者心中扎根,彼时的华为门店当中已经摆放了赛力斯的产品,随后问界的出现更是让很多消费者在其与华为品牌之间划上等号。
这也就让华为在资源上面给予其更多地倾斜,比如华为ADS 3.0的率先上车,鸿蒙座舱的率先应用,目前其整体的产品矩阵也是鸿蒙智行下供消费者选择最多的品牌。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在当时起步初期,赛力斯自身品牌效应较低,很多消费者一提到这个名字甚至都不知道是什么品牌,反而是华为为其带来了知名度的提升,并且华为深度主导产品定义并且把控销售渠道,赛力斯的存在基本上就是代工厂模式。
但是后续四界的推出,在各种界的命名之前,车企的名号其实已经被消费者所熟知,不管是北汽、奇瑞还是上汽,包括这其中品牌稍弱的江淮,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有一个传统车企的印记,后续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4.webp

毕竟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购车的时候很少回去了解双方各自入股多少?渠道是怎么划分?谁来做产品的主导?对于很多人的认知来说,这可能就是车企与华为的合作,而不会想到这是鸿蒙智行体系下的“阶级”划分。
在这样一个体系下,内部竞争是否会发生?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很明显了,不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而是正在发生,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余承东会公开表示,未来不会再有新的“界字辈”品牌加入,因为现在鸿蒙智行内部已经饱和。
目前“五界”的销量结构可以说是“一家独大”,而且就后续的预测,问界与尚界被寄予了较大的期望,另外的智界、享界、尊界的预期又是怎样,而且就目前华为的朋友圈,除了“界字辈”之外,“境字辈”的规划也在徐徐展开。
境字辈界字辈,安内还是攮外? #

除了“五界”这几个“亲儿子”之外,华为的“境”字辈也开始在市场布局,这是华为涉足智能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领域之后,不得不开启的角色演化。
以“境字辈”的首个品牌为例,广汽与华为的启境是怎么一个合作模式?
5.webp

启境的核心在广汽全资子公司华望汽车手中,未来产品的生产、销售都由其主导;但是具体车型研发上面,华为将像智选车那样进行赋能,也就是协同研发,这是要比此前HI模式更深的合作,这相当于华为在整个造车销售过程当中,加强了前端的开发,但弱化了终端的销售。
相对于“亲儿子”,“境字辈”更像是华为这盘供应商大棋的“棋子”。
华为如果想在供应商市场做得更大,显然不可能只完成“五界”的布局,这背后的考量主要有三点。
首先,想让更多车企加入华为的朋友圈,华为就要主动放权。界字辈品牌可以说是华为的嫡系,华为对于这些品牌的产品定义有着自身的决策权,但是对于车企来说,并不是愿意完全放权,尤其是体量更大的车企,车企制造+华为赋能在后续将成为合作的主要模式。
6.webp

其次,避免自有渠道的内卷,如今五界已经摆满了华为自己的展厅,而且就目前的产品来说,问界M9和智界R7之间都要争夺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产能,这时候再给“亲儿子”团队增加名额显然会造成资源的挤兑。
最后,更大的市场空间,“五界”尽管增长势头迅猛,但是量级对于华为来说还远远不够。鸿蒙智行在2024年共交付43万辆产品,此时对比一些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例如博世、大陆等还有极大的差距。
所以说,“境字辈”的这盘棋,华为要下得更大,覆盖更广,在消费者当中的印记也要更深。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否意味着内斗的开始,虽然渠道不同,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车企与华为的合作,大体的方向是一致的,所以此时,消费者在购车的决策上就面临一个问题,是纯血华为?还是混血华为?
华为“朋友圈”外的竞争压力 #

此外,除了华为内部的竞争之外,外面的对手也是虎视眈眈。
由于车企与华为的合作需要双方来对产品进行定义,这对于一些比较“传统”的车企来说,是一个比较不容易接受的事情,其认为这种合作模式是一种“制衡术”,这其中以技术、数据、掌控力作为三个核心。
技术车企肯定想掌握在自己手里;数据出于安全考量,车企显然也不愿意共享数据,但华为方面表示没有数据智能化显然没办法推进;至于掌控力更好理解,只有弱势群体才愿意“出卖灵魂”,强者想要的始终是掌控。就是这样一种“相互制约”的模式,让一些车企开始在市场当中寻觅他法,而这,也是华为不得不面对的外部竞争压力。
不否认,现在华为是很多车企在追赶智能化差距上面的首选,但同时也不是唯一选择。
7.webp

比如Momenta基于数据飞轮的端到端大模型,数据迭代快,并且生态开放,目前也拥有较多的合作车企,比如宝马、日产、通用、丰田等,目前在市场当中的量产产品也有近130余款。
再有一些车企自研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比如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吉利的千里智驾等产品等依靠车企自身的研发,来降低自身的成本,进而在产品的价格层面给到优势,像比亚迪的智驾已经下探到7万元产品之上。
没错,现在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正在和汽车产品一样,演变到价格层面的竞争,因为从去年开始,就有车企打出了技术普惠的竞争手段,并在随着规模效应的展开,高阶智驾已经被拉下了价格神坛。
此时,华为在一些产品上面采用的订阅模式(买断或按期收费),在比亚迪、吉利以及一些新势力采用的“整车覆盖成本”模式面前,就有一定的压力,支持这一观点的是,未来智驾等智能化配置将不再是决定产品“阶级”的配置,而是走向大众化的标配。
与此同时,以智驾为首的智能化技术路线如今也有多元化的选择。
华为在这一领域普遍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模式,这样的好处是安全领域有较高的冗余,但是成本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结合前面的技术普惠,市面上一些纯视觉路线通过技术抹平硬件成本的做法会成为一些“走量”产品的优先选择。
8.webp

再有前面提到的Momenta,也正在凭借其开放的生态和快速算法迭代来分流高硬件成本的解决方案,目前全球很多主流车企选择与其合作其实也是看中了其“博世模式”的解决方案,不需要更深的绑定便能完成功能的适配。
所以在面对华为“深度”的合作模式下,这种不涉及整车制造和品牌运营的形式或许更受到传统车企的欢迎,许多想要保留自主权的车企正在积极拥抱这种解决方案,这样一条发展路径在后续也是有着足够的前景。
总的来说,华为智驾虽技术领先,但是也有车企不相信“含华量”,这些以比亚迪、吉利为例的性价比攻势和Momenta的生态围剿正在对华为的朋友圈产生冲击。因为对于车企而言,选择技术方案本质上是在控制权、成本、技术先进性和落地速度之间做权衡。
如何避免“内斗”,并“一致对外”? #

结合前面内容,虽然华为现在是目前国内市场最成功的智能科技解方案之一,但是不可避免的,其要与内部、外部等品牌进行市场上的竞争,对外还好理解,但是对于内部的争斗是否需要避免?
此时,或许有一个易于常规的思路:内部的竞争就是要跑起来。
那么这个内部竞争其实是“五界”的品牌产品梳理。前面我们说到了,问界在鸿蒙智行体系下的销量占了足够大的一部分,这就导致后面的享界、智界都在做场景差异化产品,但是从价格上来说,又会与其他车型有一定的重叠。
9.webp

那么这个时候,开展内部竞争,其实是对自身的品牌、产品进行一个梳理,那么这时候甚至可以大胆推想一下,鸿蒙智行下的五界,最终是否可以各自品牌占据一条价格和产品定义的赛道,以鸿蒙智行的体系来面对市场竞争,而不是让各个子品牌去和其他的品牌去斗?
或者说,通过内部的竞争让有重叠的产品让消费者来做投票,未来去精简“五界”的体量,因为现在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车企的“单一爆品”体系或许会比传统的车海战术更有效率,而效率也是华为这一路发展当中一直看中的东西。
在有限的资源面前,取舍其实是必然的,而且就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的环境,“没有永远的‘嫡长子’,只有永恒的利益。”如果说后续建立起这种“精简但精品化”的体系,也能够避免“境、界”的互相抢夺市场。
目前,“境、界”的差异化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多是体现在产品销售的渠道,但是从目前官方给出的信息,启境的产品将会瞄准30万级以上的中高端新能源市场,那么此时所铆定的对手除了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品牌之外,更有自家的M8M9,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境字辈”产品会将枪口瞄向华为自己的“亲儿子”?
10.webp

而且就目前车辆的定义,智能化的差异化究竟能有多大的差异,尤其是最终消费者的决策层面,我是否会愿意买一个“智能化完全体”?还是相关的功能够用就行?如果放到面向高端的产品之上,我相信大家会选择前者,但是面向大众化产品以及下沉市场,显然后者更具吸引力。
这类人群的需求其实很明确,而且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甚至要比车企预想得更高,简单来说这就是会把钱花在刀刃上的一类人群,相对智能化这种主打体验革命的配置,刚需才是他们更为关注的点。
那么此时,界字辈的“高定”,和境字辈的赋能之间的差异是否会给消费者的决策带来根本性的影响?或许境字辈产品的功能点已经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是在一些高端化产品上,更注重车企资质以及智能化之外产品点的用户都会将目光投向于此。
那么此时,华为要做的事情应该是率先理清“境、界”体系下的产品区隔,一方面,鸿蒙智行到底是当作一个品牌来做?还是拆分成“五界”五个子品牌?如果像前面所说的作为一个整体且主打精品化的品牌体系,是否会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11.webp

另一方面,“境字辈产品”由于背靠车企,是否能够在产品的成本上做出更强的优势,让华为的智能解决方案逐渐深入到“基层”,毕竟在技术普惠的时代,标杆型产品已经有了,更重要的事情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技术优势,这样所带来的后续增换购需求也能够带动更高级别产品的推广。
靠五界立品牌,靠“各种境”来扩生态。进而形成一个主打“精品化”的鸿蒙智行;配合一个面向更多用户群体,且能够做到大众化覆盖的“境字辈”产品集合。这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也更加清晰,并且能够在面对外部市场压力的情况下,集中展现华为自身的优势实力。
“无为”应该成为华为终极境界 #

现在车企一提到华为的赋能,更多是一种对自身产品自信的表达,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也是一种智能化的“品牌”加成,买华为就意味着买到了行业头部的解决方案,而这一方案则意味着领先与靠谱。
12.webp

这个时候,华为最初的目的其实已经达到了,这么多年的努力无非是把品牌立起来,那么此时是否就可以不再纠结自己有多少界?多少境?毕竟你的终极目标不是孵化更多的“境、界”,而是让车企活在自己的技术生态当中。
不管是外部的竞争,还是内部的博弈,对于华为来说最终要做的事情其实是把自身解决方案做到行业的“水、电、煤”的程度,也就是让自身成为这个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时就算车企不提华为,但整个行业已经处处是华为。【iDailycar】
13.webp
  • 打卡等级:自成一派
  • 打卡总天数:318
发表于 2025-10-27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8 05:55 , Processed in 0.17009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