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1|回复: 3

[心情点滴] 李玫瑾:生命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不舍”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5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webp


2.webp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然而,我们应该如何从小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呢?除了告诉孩子“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不久前举行的“一席少年·教育论坛”上,教育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向我们阐释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路径。以下是演讲主要内容。
3.webp

李玫瑾教授  (图片由“一席演讲”提供)

[color=rgb(88, 88, 88)]『生命教育的难点』
我早期从事的是有关犯罪心理方面的研究,最近这些年,因为发现未成年人自杀的案例有所上升,所以我开始关注生命教育。然而,当我进入这个领域时,才发现开展生命教育真的很难。
首先,生命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难说清的事情。如何对一个还不太成熟、正在成长的孩子讲死亡的危害呢?除了告诉他“生命很珍贵,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话,我们还能说什么?
其次,生命教育必须提前去讲,因为事到临头一切就都来不及了。虽然死亡的发生概率极低,但你不知道它在何时何地会发生在什么人身上。我经常听到事后有人这样说:这个孩子看上去非常阳光、非常懂事,万万没想到他怎么突然就自我了断了!
未成年人的自杀或自我伤害,往往发生在一念之间。他们中有的是因为赌气,有的是出于怨恨,有的是为了自证清白。冲动之下,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给他们的亲人带来了无尽的悲痛。
[color=rgb(88, 88, 88)]『人有两种本能』
因为我是搞心理学的,所以我参照了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到,人有两种本能:一种是生本能,一种是死本能。
死怎么会成为本能呢?弗洛伊德认为,人天生需要爱,也会去爱别人,但有一类人,他们不懂爱,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导致他们丧失了爱的能力,所以他们的表现就是怨恨、愤怒以及暴力。我们看到,所有伤害生命的行为包括伤害自己的行为,都一定带着一种摧毁和破坏的意志。死本能,对外就是伤害他人,对内则是了结自己的生命。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本能和死本能,哪一个出现在前?事实上,死本能恰恰出现在前,即婴幼儿的破坏性表现最先发生。在婴幼儿早期,0到3岁的孩子只想满足自我,所以他们不分时间、不分场合,想哭就哭,稍不如意便扔掷物品、破坏玩具,甚至用尖叫、满地打滚等方式宣泄情绪。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他们的行为中,肆意妄为的东西更多,破坏性的东西更多。
我曾经遇到过,有的小孩因为厌烦父母的管教,就给父母下毒。有的孩子把自杀当成报复父母的手段,因为父母责怪了他,他就以死威胁。我甚至还见过一起5岁孩子杀人的案件,杀的是他不喜欢的新出生的弟弟。大人们常说“他还小,不懂事”,但事实上,很小的孩子也可以轻易选择死亡。
所以,死本能几乎是天生的,是最先发生的;而生本能则出现在后,反而是需要唤醒的。人类在出生之后需要不断得到爱的滋养,需要用他人的爱去抑制自身的死本能,从而唤醒生本能。
生本能光靠爱的唤醒还不够,因为,生本能在发展过程中是需要进化出能力的,这种能力就是爱的能力。而要让孩子学会去爱,这需要很长的抚养和教养时间。
人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几乎完全是无能和无力的。到4个月左右,婴儿开始认人。只要这个人一出现,他就会很安静,该睡就睡,该吃就吃,这种现象叫作依恋。依恋可以说是人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爱。
3岁以后,孩子上幼儿园了,他/她开始愿意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玩。到10岁左右,孩子开始认性别,女孩找女孩玩,男孩找男孩玩。16岁左右,他/她有了暗恋的对象。接着,结婚,生孩子,组成了自己的家庭。他/她的爱变成了一个立体关系的爱。上有父母,身边有伴侣,下有孩子,还有自己的朋友、同事、师长,他/她的爱和情感越来越丰富。
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涉及对于生命的深度理解,它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深化的。而生命教育的难点正在于,你想要教会孩子的东西,可能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还很难理解。
[color=rgb(88, 88, 88)]『“事后之痛”难以挽回』
死亡的沉重代价,却往往具有滞后性。
许多犯罪者在实施暴力行为时,往往出于冲动在瞬间完成致命举动。但当冲动退去,尤其是重返作案现场时,有人会浑身战栗、当场瘫软,需要他人搀扶才能站立。这种“事后之痛”本质上是生本能的觉醒,同时也有了对死本能的恐惧。
在此我想简单讲两个案例。2004年,一个大学生在宿舍里杀害了四个同学。作案之前,用他自己的话来讲:“那几天我就是恨。”因为和同学吵架,他特别愤怒,于是买了作案工具藏在厕所里,三天杀了四个人。
然后,他买了火车票,来到海边。他对着录音机跟家人说了很多话,这时候他才发现,他最思念的就是家人。他后来说:“以前我不知道人活着是为什么,现在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可是当他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他已经没有机会了。
还有一个案件,也是一个大学生冲动之下发生的惨案。后来有记者问他:“从小到大,父母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他说,在母亲带他去自首的路上,母亲告诉他:“你不知道你父亲有多爱你,他在背后多么为你骄傲,经常在别人面前表扬你。”他说这句话是他印象最深的,因为直到那时候他才知道父亲是爱他的,而在此之前他没有感受过父亲的爱。最后执行死刑前,他对他父亲说:“我对不起你!我现在先走一步,我特别希望我先去投胎当父亲,以后你当我的孩子,我来报答你。”
有些事情事后觉醒,但为时已晚。因此,如何去提前装置一个“阻止的力量”,事前筑牢防线,这就是生命教育的使命。
[color=rgb(88, 88, 88)]『给汽车安上刹车』
我们发现,人就像一辆汽车。人的欲望、兴趣爱好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是人的内在动力;人的认知,包括怎么选择、怎么权衡利弊,这就像是方向盘。人还应该有什么呢?应该有一种停下来的机制,知道自己不该干什么,这就是汽车的刹车。
生命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不是理解不理解的问题,而是要安装一种不用思考就会自动发生的、内在的自动阻止的力量。
在这里,我们要谈到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叫作“敬畏心”。一个人的羞耻之心,并不是教育出来的,属于一种反应性的行为。敬畏之心也是同一类的反应性心理现象。它不会伴随人的认识发展而自然出现,比如,有些人的学历已经达到博士,但仍然没有敬畏心理。
“敬畏”一词看似简单,即恭敬与畏惧,但两个字是有区别的。敬,一般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有人敬于“形”,也有人敬于“心”。但多数情形下,敬是一种应景的礼貌需要;畏则不一样,畏实际上源于内心对外部某种事物的不可预测和不可把控,进而出现担忧、恐惧,因为不希望坏的结果发生,所以不敢不敬。因为有畏,人才会出现忌讳、忌惮、避之、逃离等现象。因为畏而产生了敬,才能够阻止人做出一些轻举妄动的行为。
有人就问我:自杀的人连死都不怕,敬畏又如何能制止他们的自杀之心呢?这一追问恰恰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更完整的“畏”。
畏,有高低层次之分。低水平的畏是“就自己”,高水平的畏是“就他人”。“就自己”往往发生在人生的早期,发生在思维简单、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身上,他们不怕死多是在逃避责任。“就他人”的畏则不是这样。当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时候,他心里想的一定是其他人,尤其是他爱的人。他所畏惧的,是自己的死会使需要他的人陷入绝境。
我把这种畏称为“不舍”。“不舍”是什么?是一种社会性的情感。也就是说,“不舍”里一定包含着其他的生命。心有留恋与牵挂,必有不舍。可以说,“不舍”才是敬畏心的源本。
[color=rgb(88, 88, 88)]『“不舍”来源于哪里』
那么,“不舍”来源于哪里?
不舍的情感源于人从出生起就感受到的各种情感滋润,包括婴儿期母亲的哺乳和喂养、幼儿期家人的陪伴、学校里老师无私的奉献,再到青春期爱恋之情引发的幸福体验……从出生到成长,情感滋润越丰富,人的“不舍”情感就越饱满。这才是敬畏之心发生的根基。由此我们也明白了为什么高学历、高智商并不能让人形成敬畏心的原因。
除了舍不得的亲人、朋友之外,我们还有许多“不舍之物”。比如,一些值得纪念的礼物,包括初恋的信物、珍贵的合影。还比如自己痴迷的爱好,像喜爱的乐器、玩游戏的装备、第一次制作的手工作品等等。
更重要的,还有那些能够留住记忆的美好画面。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留存着自己难以忘怀的美好经历和画面,这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心理力量。人生美好和快乐的记忆越多,留恋的事情越多,人生的“不舍”才越多。
生命教育告诉我们,教育不是要让孩子多努力,而是要让孩子多热爱。要通过充满爱的养育和教育,让成长中的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培养丰富的情感。当一个生命有了自己的“不舍”,它的珍贵、它存在的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4.webp

辅导老师在为大学生做个体辅导。    (新华社发)

[color=rgb(88, 88, 88)]『如何让孩子有所“畏”』
我在犯罪心理研究中发现,一些伤害生命的无畏,都发生在人生经历短浅的未成年人身上。因为无畏,他们才以最粗暴的方式去处理欲望和冲突,甚至轻易地摧毁生命。所以,事先告知、及时警告、适度惩罚非常必要。
如何让孩子有所“畏”?它首先源于父母早年的严厉警告,也就是说,应该由父母来设置“第一道防线”。如果一个孩子在意父母的话、听父母的话,一定源于他对父母辛苦的养育心有所感知。总之,有亲有爱,才有敬有畏。
到了幼儿园、小学、中学时,规则教育也非常重要。举个例子,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里无缘无故打人了,老师就要赶快上前制止他,让他形成一种反应——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彼此尊重,人和人之间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相处。
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心理游戏。比如,把孩子最爱的物品、最爱的人写出来,然后一个个减少,直到孩子认为再也不能减的情况下,让他说出自己的理由。这些游戏都是能够启发人思考的。
学校老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一起讨论。比如,以一些具体的冲突为例,让他们自己探讨最佳的解决方案。还比如,可以直接讨论:生命为什么不能轻易伤害?
所以说,敬畏心的形成,是需要父母、老师在养育和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的。
[color=rgb(88, 88, 88)]『别让孩子感觉“活着没劲”』
培养孩子爱的能力和丰富的情感,与父母的养育方式密切相关。然而,有些父母的养育方式是有问题的。我概括了两类典型的情况。
一类父母有钱、有地位,但因为工作忙、没时间,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少去陪伴、去关心。他们给孩子买玩具、买iPad、买电脑,由保姆来照顾孩子,父母则沦为“出资不出力”的投资者。你会发现,这类家庭的孩子长大后,因为孩子很少体会到出自亲情的切肤之爱,所以他们和父母不是那么“亲”,除了向爸妈要钱,他们很少和父母交流情感。
此外,这类家庭的孩子最容易出现“空心病”,表现为孤独、内心空虚、无意义感及情绪低落,对生活感到迷茫。
另一类父母则是“爱你没商量”,尤其是这样的母亲特别多见。这类家长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他们经常对孩子说:我所有的事都是为了你好。他们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这些孩子一旦达不到父母要求的目标,就很容易感到“活着没劲”,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
[color=rgb(88, 88, 88)]『谈话可以治病』
当发现孩子心理异常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对于老师来说,当发现学生出现情绪低落、经常走神等现象时,应该迅速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了解他家母子、父子以及祖辈的关系等,搞清楚孩子心理问题的原因。
父母则要了解孩子目前的压力源。当孩子表现出想要逃避眼下的生活,尤其是不想上学时,父母一定要找出背后的原因。有的是课堂的问题,因为孩子学不进去;有的是老师的问题,因为孩子怕这个老师;还有的是因为校园暴力,怕被同学欺负。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孩子肯定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父母和老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跟孩子聊天。弗洛伊德说过这样一句话:“谈话可以治病。”谈话,实际上是人和人之间一种特殊的心理营养的交流。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可以和孩子聊一些轻松的话题,通过倾听了解其困扰。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使用指责性的语言,鼓励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关键是要建立信任关系,提供情感支持,和孩子一起共同制定应对问题的方法。
[color=rgb(88, 88, 88)]『爱的养育不能是单向的』
我认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培养孩子的情感能力。要让孩子学会体察别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的感受,学会去爱别人。
在一些西方国家,孩子从小就开始当志愿者,做各种服务社会的工作,让他们跨年龄去接触不同的人群。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这样的经历:过一下别人的日子,哪怕去看一下别人的生活,体会他人劳动的艰辛与协作的必要。
或者,也可以通过参观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活动,直观感受和体验生命的脆弱,理解“健康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此外,爱的养育不能是单向的,要构建双向的爱。现在,很多孩子上大学了,父母还跟着伺候,又是帮忙洗衣服,又是干这干那。结果,孩子虽然学历很高,但生活能力很弱,更不懂得去爱别人。
父母不仅仅要给予孩子爱,还要有意识地向孩子索要爱。比如,父母在工作上遇到一些烦恼的事情,可以适当地向孩子吐露,听听孩子的意见。遇到长辈过生日,可以鼓励孩子送上贺卡和礼物,表达自己的心意。当父母生病时,也可以让孩子力所能及地照顾。我们要鼓励孩子多参与家务、关怀家人,在爱与被爱的互动中,理解责任与牵挂的意义。
当生命教育不再是冰冷的说教,而是让每个人在成长中积累足够多的“不舍”,生命自然会被温暖的情感所缠绕,从而远离轻率的生命伤害。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5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教育重在培养‘不舍’情感,父母引导是关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5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继母曾咒我“你活着干什么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5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爱在生活中很重要,但愿人人都心存善爱。但往往在生命的旅途中充满欲望,,填不满欲望,,物是人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6 09:46 , Processed in 0.14979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