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回复: 1

[心情点滴] 徐扬生: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4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民小编说
AI浪潮下,教育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如何在拥抱技术的同时坚守教育本质?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要求?教育改革应坚持怎样的方向?一起来看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的论述——


我做过中学老师、大学老师,也担任过大学校长,教过来自30多个国家的学生,同时我也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从事了整整40年的研究工作,有一些思考与感悟,愿与大家交流。


我们先从教育讲起。教育到底是什么?我将教育定义为“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活动”。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未来”——未来到底是怎样的?第二个是“人才”——什么样的人算人才?还有第三个关键——怎样培养未来的人才?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些主题谈谈我的观点。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将受到最大冲击




人工智能时代来了,最直接的冲击在哪里?是教育。人工智能的定义众说纷纭,按早期粗略的说法,人工智能就是模仿人的智能去做一些事情。


人工智能的英文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其本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认知”,即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比如:这是白衣服,这件白衣服是衬衫款式,这件衬衫是夏天穿的—这类判断、决策和认知的过程,就是认知。


第二是“感知”,即对环境信息的获取。比如说视觉、听觉、嗅觉与触觉等,这是感知。


第三是“行动”,即基于认知和感知作出具体行为。比如说走路、挥手等,这是行动。


能够实现认知、感知和行动这三个功能合一的东西,我们称之为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最早从认知方面开始起步,也是目前做得最好的部分,尤其在大语言模型出现后,我们好像真的感受到了“智能”的存在;感知方面虽然稍弱,但也进步很快,不过与人类的感知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行动方面,进步很慢,现在都在讲具身智能,往这个方向努力没有问题,但目前的状态与20多年前相比差别不大。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好比一个能说会道但缺乏自由行动力的人,距离与人类共建未来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人工智能可能是社会乃至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进展,可能因此整个社会将重构,社会阶层和职业将重新划分,人类思想与文明的走向也将深受影响。教育是为人类社会培养人才,这也就是为什么教育会受到最大冲击。




“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的差别
决定了我们教育的重心




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到底有什么区别?很多人觉得人工智能比人聪明了,那人该怎么办?朋友们,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不是一回事(见下页表)。


1.webp



如果我们有一个朋友,他知道的比我多,是不是就一定比我聪明?不一定。而人工智能是知道得越多越聪明,因此它需要更多算力和数据的支持。


人工智能是向后看的,善于总结和整理,能很好地掌握已有的东西,而人是向前看的。人工智能是集中型智能,智能集中于一处,而人是分布型智能。什么是分布型智能?我们的手脚都能行动,手有智能,脚也有智能。一杯热水洒在脚上,脚会感觉烫—人的整个身体都是智能体。人工智能重理性,而人的智能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人工智能重视分析与整合,人的智能则更重视直觉与体验。可以说,人工智能重视“脑”,而人是“心脑并用”;人工智能讲究的是共性,而人的智能讲究的是个性。


人工智能时代,一方面获取知识的途径改变了,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可能会趋于平庸。也许十年后,大家讲话可能都差不多,个性没了,观点也没了—机器越来越像人,而人越来越像机器。人如果放弃思考,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思考”是人作为高级动物独有的能力。


我们不能与人工智能比聪明,就像我们发明了汽车,但不能与汽车比谁跑得快;我们不能与人工智能比记忆,因为它记得比我们好;不能与它比知识,也比不过。那我们可以比什么?比感情、比个性、比创新。我们要弄清这些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的区别,这就是我们教育的重点。


那么,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有哪些要求?一是领导力,包括语言、沟通、判断和同理心(empathy)等能力,同理心非常重要;二是理性思维,要敢于提问、深入分析,用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看待问题;三是创造力,用想象和艺术能力去探索、去创新;四是品性,要有勇气和坚韧顽强的性格,拥有宽广的世界观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今天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培养人才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如何培养人才?我认为是“学、思、践、悟”这四个方面,我们在学校就是这么做的。


第一是“学”。“学”要有好奇心,要有兴趣。没有兴趣,学到最后知识还是还给了老师,学来的东西不是自己的,是前人的。要专注,要培养学习方法,这更重要。因为大多数知识不是靠老师教的,而是要自己学的—人一生中可能90%以上的知识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所以要掌握学习方法。


第二是“思”。学完后要能够思考。曾经有人问我,怎样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思考?我说,给他一点空余时间。晚上睡觉前留一小时自由时间,这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可能很难做到。但各位想想,如果没有闲暇,怎么会思考?闲暇是思考的土壤,没有土壤,学生怎么成长?


第三是“践”。朋友们,今天我会着重讲“实践”。人工智能教育本质上是人的教育、实践的教育、创新的教育。如果不重视实践,就谈不上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本身就是一所学校,实践比传统意义的学校更重要。


第四是“悟”。没有实践就没有“悟”。如果我们的学生缺少实践,学来的东西就不是自己的,思考也只是想过而已,到最后全部还给了老师。没有实践,仅靠课堂教学,学生是“悟”不出来的。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下面谈几个观点。我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改革有以下几个重要方向。


第一,少“教”一点,多“育”一点。我们要把重心放在“育人”上。现在人们是知道得太多还是知道得太少?这是我经常问自己的问题。我们现在每天被动接收的信息太多了,人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装满后会形成固定程式,遇到任何问题都习惯于用既有的思路去解决,这样是不利于创新的。很多时候,知道越多,胆子越小,小事情越清楚,大趋势越不清楚,这会让我们越来越成为小心翼翼的观察者,而不是勇敢的实践者。因此,我们作为教育者不用教得太多,而是要把核心的东西教给学生。


第二,重“理性”,轻“记忆”。“理性”其实比“记忆”重要得多。我们要把教育的重心从倾向于记忆转移到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上,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中学应强化理性分析的课程内容与考试要求,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数理教学应注重深度,而非广度;同时要推进跨学科课程教学,并鼓励开展培养学生理性分析与辩论能力的兴趣小组活动。


第三,实践比传统意义的学校更重要。体验是人工智能时代首要的教育,因为“践”能生“悟”,没有“践”就无法生“悟”。人教给人知识,事教给人教训。没有教训,没有实践经验,孩子长不大。有人说我们的孩子普遍晚熟,而我们的家长普遍早熟,因为小孩子还没长大,家长就什么都替孩子想好了。我们要培养具有伟大格局的实践者,要重视实践,家长要明白,实践比传统意义的学校更重要。


第四,培养创新人才,要让孩子学会提问。创新是一种文化,教育是这种文化的体现。创新有三个条件:条件之一是不满。鲁迅先生讲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创新就是要打破格局,不满就是要提出问题,关键在于会不会提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要教我们的孩子会提问,“提问”本身就是创新的一个元素。条件之二是想象。如果没有想象力,就无法创新。想象来源于与艺术和跨学科相关的思维。条件之三是自由。我们在面对现实的情况下,要有完全自由去充分想象的能力。


第五,加强艺术教育。我在不同场合都讲过,艺术是了不起的。艺术教育如果缺乏将影响我们下一代的整体素质。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使我们的生活值得,就是爱与美,这是生命的支点,这两点都与艺术有关。如果不学艺术、不懂艺术,生命的支点就没有了,情感世界就有缺失。同时在理性世界中,艺术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未来社会可能有一半的生活与艺术有关,所以艺术很重要。


第六,文理融合,跨学科发展。文科和理科是一个世界的两面,不是两个世界。如果我们的教育在教学生形成“文理科是两个世界”的观点,就会导致理科生严重缺乏人文素养,文科生就业存在困难。我们应该让理科生能够欣赏文科,同时也要让文科生了解理科。人工智能时代是一个不分文理、跨学科的时代,学校要提供完整的教育,启发完整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理科是不应该分开的。我的中小学时代是不分文理的。


第七,要观世界才能有世界观。人的世界观很重要,而世界观是观世界观出来的。要让学生长见识,学会群处,有同理心,有审视世界的能力。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世界,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也要用中国的精神来领导世界。


总结一下,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实践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


最后,我用两句话作为结束语。


第一句话:人类因为创造了人工智能而伟大,因为知道人工智能的局限而成熟。我认为,人工智能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项成就,人工智能的影响是无限的,未来会走向哪里无人知晓。而知道人工智能的局限是人类成熟的体现。人类是不是已经创造了人工智能?人类是否知道人工智能的局限?我想这些方面都还只是开始。


第二句话:对世界文明的真正贡献,不在于高楼大厦,不在于科技发展,不在于人口多少,而在于这个国家和地区造就了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都任重道远。


世界走得很快,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带着灵魂往前走。

本文系徐扬生在普通高中校长年会(2025)上的主旨报告,有删节,已经作者审定。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5年第20期文章作者|徐扬生
责任编辑|邢星封图来源|包图网微信编辑|贾舒婷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4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院士说人工智能像能说会道但行动差的人太形象了,就像我家那智能音箱,啥都能聊但让我拿个遥控器都费劲,教育真得抓准人和AI的差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5 07:39 , Processed in 0.16465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