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回复: 2

[科学观察] 曾遍布中国南海近岸,儒艮为何在20年内“全线崩溃”?基于841位渔民口述,实锤它们已区域性功能性灭绝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2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webp

(图文无关)▲上图:阿布扎比海洋世界(SeaWorld)中的一头人工圈养的儒艮。©Linda Wong 摄影 |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本文约6400字,阅读约15分钟



儒艮(Dugong dugon)是我国海域首次被宣告“功能性灭绝”的海洋巨型物种,但其历史分布范围和灭绝过程,至今仍不明晰。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小编注意到,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我国科研团队,于2024年开展了一项大规模渔民问卷调查,收集了841名渔民的观察数据,深入揭示了儒艮在中国水域的历史分布范围和快速灭绝过程。该研究于2025年10月22日发表在《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上。


该调查发现,除了一位受访渔民反映其2021年见过一头偶然捕获的儒艮(凝似)外,自2008年最后一头搁浅儒艮之后,没有其它受访渔民目击到任何其它儒艮,受访渔民反映的最后一次看到儒艮的平均时间大约是在40年前。这一发现令人感到遗憾,但更令人惊讶的是,此次研究中还揭示了一个新线索:儒艮曾在汕头一带出现,这意味着,它们的历史分布范围比我们现在已知的范围向北扩展了500公里



该研究团队还记录了南海地区更多的儒艮目击记录和海草床分布,这些区域远超此前已知的栖息范围。在对这些数据进行空间时间分析之后,该研究表明,儒艮几乎在其整个历史分布范围内几乎同时消失,并没有经历明显的栖息地收缩。这些发现再次验证了儒艮在中国已“功能性灭绝”的结论。


这项研究表明,儒艮这种曾经广泛分布的海洋哺乳动物,在短短20~30年内经历了种群崩溃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中国的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损失,也为全球儒艮的保护敲响了警钟,突显了保护南海其他海洋巨型物种的紧迫性。有效的物种保护离不开对其地理分布和时空动态的深入理解。地理分布范围的收缩通常被视为种群衰退的重要信号,是物种灭绝的预警。然而,关于范围收缩的动态生物地理学研究依然较为薄弱,尤其是对于那些分布广泛、个体数量稀少的濒危物种来说,常规的实地调查方法往往难以取得有效的数据。随着公民科学的兴起,地方生态知识(LEK)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帮助弥补了常规方法的不足,特别是在研究稀有或隐蔽物种时,LEK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艮作为海洋巨型物种,长久以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栖息地的变化以及灭绝的初步迹象上。自从2000年代以来,中国针对儒艮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少数几项调查,其中包括2000年、2002年对沿海区域的部分实地调查。但是,无论是实地观测还是访谈记录,都未能重新确认儒艮的存在。直到2019年,基于渔民问卷调查,进一步确认了儒艮在中国海域的功能性灭绝。这些年限的沉默,使得儒艮的历史分布和灭绝过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空白。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该研究团队于2024年发起了针对儒艮历史分布的渔民问卷调查,旨在探讨其曾经栖息的具体区域以及灭绝过程。调查显示,儒艮曾在中国南海沿岸的广泛区域内分布,特别是在汕头一带的新发现,进一步拓展了儒艮的已知历史范围。通过对这些历史数据的时空分析,研究团队得出结论,儒艮几乎在其整个分布范围内同时消失,未经历传统意义上的栖息地收缩或局部衰退。这个发现表明,儒艮的灭绝是一个突如其来的过程,而非长期逐渐衰退的结果。


儒艮的功能性灭绝,是中国海洋生态系统的一大损失,给全球儒艮保护也敲响了一记警钟。该研究对儒艮灭绝的时空动态进行的深入研究,让我们加深了对这一物种灭绝过程的理解,也为其他海洋巨型物种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也说明,中国南海这一快速变化的区域,亟待加强生态保护和物种监测,确保这些珍稀物种能够得到及时和有效的保护。


2.webp


3.webp

▲上图:儒艮历史分布及灭绝动态分析图。该图集展示了基于2024年大规模渔民访谈调查所重建的中国水域儒艮(Dugong dugon)历史分布及灭绝动态。图(A)描绘了儒艮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图(B)显示了在六个不同渔区中报告目击儒艮的受访渔民的百分比;图(C)以时间序列展示了不同区域儒艮最后一次被目击的日期分布,红色虚线标记了平均最后目击日期;图(D)则呈现了不同区域儒艮区域性灭绝日期的最佳线性估计平均值及其95%置信区间。论文出处:Lin M, Li Y, Cai Y, Chen H, You Z, Soufiane O, Li S. 2025







研究方法








1、访谈对象
为深入探究儒艮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团队巧妙地选在2024年7月10日至8月13日的海洋强制禁渔期进行实地调研,这一时间安排使得大量渔民居家,极大地便利了足够样本量的采集。本次调查的核心是采用已被南海海洋大型动物研究所验证的标准地方生态知识(LEK)访谈技术,对象涵盖了中国大陆有儒艮历史记录的全部四个沿海省份: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研究团队根据各省注册渔船数量,采取了约1%的比例抽样策略,最终在27个城市、54个渔村成功收集到841份有效问卷


为确保信息的可靠性,该研究团队对访谈对象进行了严格筛选,只选取了与海洋环境有最直接、最长期互动的职业渔民,而排除了其他沿海从业者,因为渔民被认为最有可能观察到儒艮这类稀有隐蔽物种,并掌握其历史分布和种群趋势的详细知识。受访者必须年满18岁,并在当地居住至少五年。研究特意没有对渔民的年龄或经验设置上限,以兼顾年长渔民的历史洞察和年轻渔民的近期目击报告。访谈过程由5名海洋哺乳动物专家、以及17名经过两日专业培训的志愿者执行,所有问卷在录入前都经过严格的质量审查,不合格问卷将被剔除。


访谈问题深入且全面,除了基本信息外,核心围绕受访者是否目击过儒艮,并要求提供最近一次目击的精确日期、地点和行为细节。同时,研究人员也询问了儒艮目击地的海草分布情况、海草开始减少的时间和原因,以及受访者是否曾参与狩猎儒艮等信息。为了验证目击记录的准确性,所有受访者都需要独立识别照片提示卡上的儒艮图像,并在报告目击时提供儒艮的地方名称和独特的识别特征,以保证物种识别的正确性。




2、数据分析
由于难以获取濒危海洋哺乳动物的目击数据,研究借鉴了前期收集白鱀豚目击记录的方法,通过整合多源数据以获得可靠的最后目击记录。除了2024年问卷调查收集到的52条最后目击年份记录外,研究还纳入了2019年一项渔民问卷调查中获取的37条记录,其中23条包含具体的最后目击年份,以全面反映儒艮在中国的分布。此外,59条包含目击年份的历史记录也被用于分析最后目击日期的时间趋势和进行最优线性估计(OLE),以评估不同区域的灭绝日期。由于这三项数据来源并非完全一致,它们主要被用于分析儒艮的历史分布和目击记录的时间趋势。


由于大部分目击发生在很久以前,仅依赖提供精确日期的报告将导致大量信息丢失。虽然只有40%的目击日期提供了具体的公历年份,但其余的替代格式,如连续年份(例如“1965/1966”)、年代范围(例如“20世纪70年代”)、相对于2024年的近似时间(例如“30年前”)或近似值(例如“大约1965年”),均被采用Turvey等学者的方法转换为公历年份。具体处理方式包括:连续年份随机分配到其中一年;年代或年份范围随机分配到该范围内的任一年;距离2024年特定年代或半年代的近似值,则在其指定的年份前后五年范围内平等分配;模糊值也在前后五年范围内平等分配。只有完全无法确定的日期,如“几十年前”或“很久以前”的数据被排除。


从区域划分与灭绝估计方法上看,为了分析儒艮在不同区域的时空灭绝动态,该研究将调查区域根据海岸环境和地理位置差异划分为六个区域。其中,北部湾的缓变水深和广阔浅水区被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子区域:粤西雷州半岛沿海(区域3)、广西沿海(区域4)和海南岛西部沿海(区域5)。相比之下,区域1、2和6面向南海开放水域,水深变化更快,海草仅限于近岸潮间带和浅水区。根据历史目击记录,区域1涵盖粤东和台湾南部,区域2涵盖粤西雷州半岛西部沿海,区域6则包括海南岛东部沿海。


研究采用最优线性估计(OLE)这一统计方法来估计物种的灭绝日期,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处理稀疏或不完整的观测数据。OLE通过分析最后几次目击的时间来计算物种最有可能灭绝的时间,并假设目击遵循一个随机过程,随着种群下降,观察到该物种的概率随时间降低。为了更全面地考虑估计的不确定性,研究采用了非参数自举法(Bootstrap)进行非对称置信区间估计,通过对观测到的目击年份进行1000次重采样并重新计算OLE估计值,生成了更符合稀疏和集群数据特点的经验置信区间。






调查结果与发现






这项研究在2024年共收集了来自中国大陆全部11个沿海省份的1486份有效问卷,其中841份来自儒艮潜在分布区的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受访渔民群体平均年龄为56.55岁,平均捕鱼经验为28.70年,大部分受访者年龄在41岁~70岁之间,拥有11~40年的丰富捕鱼经验,凸显了受访者群体对渔区海洋动物分布的深入了解。此外,渔船平均长度为18.61米,多为20米以下的小型船只,表明他们的作业范围主要集中在与儒艮栖息地重叠的近岸水域。


在2024年的调查中,只有6.54%(55名)的受访者报告了儒艮目击记录。剔除位于越南的记录和无法确认目击年份的记录后,最终确定了52条具有最后目击年份的记录。只有一名渔民报告了一次近期目击,即2021年9月在茂名电白被拖网意外捕获了一头150多公斤的儒艮,他描述该动物“嘴宽,以海草为食”。除此之外,其他所有目击记录(98.08%,51条)均发生在2008年文昌最后一次确认的儒艮搁浅事件之前,平均最后目击日期为1983年(±14年)


将2019年和2024年的目击数据结合分析,进一步探索了儒艮的历史分布。最北部的记录来自平潭岛附近,一位82岁渔民回忆他曾在1980年于台湾海峡南部见过儒艮。广东有21位受访者报告了历史目击,包括汕头、茂名和湛江。广西的目击记录最多(44条),几乎全部集中在北海附近。在海南,多数目击集中在已知的西北部范围,但也有部分记录出现在历史上未曾记载的乐东、三亚和陵水等南部城市。


通过对最后目击年份与历史记录(共134条)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的平均目击年份之间没有显著差异(ANOVA,F=1.946,p=0.150)。具体来说,广东的平均最后目击年份是1990年,广西是1983年,海南是1990年。综合所有可用的目击记录,儒艮总体灭绝年份估计为2023年(95%置信区间:2021-2026年)。更关键的是,基于自举法的OLE估计显示,不同区域的估计灭绝年份的95%置信区间存在部分重叠,表明这些区域的灭绝时间并无显著差异。这有力地证明了在种群下降过程中,儒艮并没有经历大规模空间范围上的种群破碎或分布区收缩。


此外,基于2024年调查收集的数据显示,导致儒艮种群下降的主要因素包括海草床的破坏、捕获事件和食用。在报告目击的受访者中,43.64%的报告涉及儒艮死亡,52.73%的目击地点曾有海草床,但其中86.21%的渔民指出海草已经消失或显著减少。另有45.45%的目击报告渔民承认曾捕获过儒艮,27.27%的渔民曾食用其肉,甚至有两人目睹了用炸药捕杀儒艮的行为。


4.webp

(图文无关)这是1997年中国最后的儒艮之一的遭遇。一位渔民误用炸药捕鱼,意外炸死了这只儒艮。当渔业官员赶到现场时,发现,儒艮只剩下了头和尾。这些部位被渔业官员冷冻保存。一个月后,来自香港的研究团队抵达现场,渔业官员向他们展示了儒艮的头和尾,从而证实了当时在北海市合浦沙田地区仍有儒艮的存在。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讨论






地方生态知识在濒危物种研究中的关键价值
国际保护组织,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虽广泛推广地方生态知识(LEK)的应用,但在种群监测中,它常因数据一致性、回忆偏差以及与科学方法融合等问题而受到质疑。例如,渔民对儒艮(Dugong dugon)皮肤颜色、体型或当地名称的描述可能存在偏差,且LEK数据缺乏系统性科学调查通常具备的时空精度,难以建立精确的种群基线或捕捉细微趋势。然而,对于高度稀有甚至已处于危急状态的种群而言,LEK有时是评估其状态和趋势的唯一有效工具。本研究再次证明,对于像儒艮这样曾广泛分布、但目前在中国数量极低的物种,传统的目视调查(如高翼飞机、船只或直升机调查)被动声学监测等方法面临巨大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当地渔民数十年捕捞经验积累的LEK调查,提供了重要的互补价值,尤其在侦测常规方法难以察觉的罕见或历史发生情况,以及理解数十年时间尺度上的长期种群变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于在没有全面科学调查的情况下就已功能性灭绝的中国儒艮而言,LEK为重建历史种群状况和理解过去的种群动态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




中国儒艮功能性灭绝的再确认与证据链
“功能性灭绝”指的是一个种群永久失去了繁殖、或补充新个体能力的状态。考虑到海洋哺乳动物最小存活种群规模通常估计在10~30个个体之间,本次研究结果再次确认了中国儒艮已功能性灭绝的结论。这一结论最初基于2019年的调查,并得到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认可,IUCN红色名录评估组甚至建议将中国儒艮的状态更新为极危(CR),与日本亚种群处于同一等级。


尽管仍存在一些怀疑声音,认为儒艮可能仍生活在中国近2000公里长的南海海岸线,但本研究的访谈结果显示,所有目击报告仅集中在广西、广东和海南三省,广东以北的八个省份均无历史记录。除了2021年茂名电白的一次疑似拖网捕获记录外(该地点有历史搁浅记录),自2008年最后一次搁浅记录以来,渔民再无其他目击报告,平均最后目击日期更是定格在三十多年前的1983年(±14年)。尽管2019年的调查曾发现汕头附近有近期目击,促使本次研究在周边水域进行了针对性调查,但对汕头和邻近的漳州共96名经验丰富的渔民的访谈,证实了该区域已不存在定居的儒艮种群。少数渔民报告了1975年和1997年的目击,但其稀有性和低频率表明这些个体很可能是游荡或残余个体。这些发现共同表明,尽管可能有少数游荡个体存在,但没有证据支持中国水域目前仍有超过30头儒艮的种群,这完全符合功能性灭绝的界定标准。




历史分布范围的扩展与灭绝动态的特殊性
本研究显著扩展了中国儒艮的已知历史分布范围。王丕烈和孙建运(Wang & Sun)曾认为,中国儒艮主要分布在北部湾和粤西沿海,北部分布极限为台湾南部。然而,本次调查揭示了湛江东西部水域存在多处历史目击记录,为该地区的历史分布提供了确凿证据。同时,王丕烈、孙建运曾推测,茂名和阳江的儒艮可能是从琼州海峡游荡而来,但鉴于湛江目击报告的频繁性,这两地很可能也曾拥有小规模的定居种群。最值得关注的是,在汕头附近的南澳岛和南澎列岛也有历史目击记录,这使得中国大陆儒艮的已知最北部分布范围向北延伸,并挑战了王丕烈和孙建运关于台湾儒艮与大陆种群隔离的假设,暗示台湾与粤东的儒艮种群历史上可能是相互连接的。海南岛东部曾被假设为孤立个体游荡区域,但本研究新证据支持了历史上该区域可能存在小种群或常被目击区域。


通常认为,物种的灭绝是一个渐进过程,伴随着地理范围的收缩,最终在历史分布中心附近消失。然而,此前对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的研究已挑战了这一模式,即在种群崩溃至全球可能灭绝的前十年,其活动范围并未出现明显收缩或破碎化。本次对儒艮在不同区域最后目击年份的分析也显示,儒艮几乎在其中国历史分布范围内同步消失,没有经历明显的范围收缩。这可能是因为儒艮在种群数量极低或海草床退化时,仍能进行大规模迁徙以寻找配偶或食物,导致目击记录在不同地点零星出现,即便是在种群衰退的最后阶段。这一发现再次挑战了“范围收缩是物种灭绝先兆”的假设,建议未来应进一步研究儒艮和白鱀豚等具有强迁徙能力的海洋大型动物的种群衰退和范围收缩动态,以确定这是否为一种普遍现象。




灭绝驱动力——海草床丧失与保护的迟滞
尽管儒艮在中国水域至少有数百年记录,但其数量从未被精确估计。根据未发表的渔业记录,仅在1958~1976年间就有257头儒艮被捕杀食用,推测在1949年建国初期,中国水域可能生活着数百头儒艮。本调查揭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报告目击地附近曾有海草床,表明海草床一度广泛分布于南海沿岸,是支撑历史儒艮种群的基础。然而,近90%的渔民反映,曾经丰富的海草床已经消失或显著减少。这一发现与最新调查一致,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80%的中国海草床历史分布范围已消失。这强烈表明,除了有记录的人类捕杀外,大规模的海草床破坏是中国儒艮功能性灭绝的另一个主要驱动因素。


全球儒艮保护前景依然不容乐观,许多国家和地区(如科摩罗、毛里求斯、塞舌尔等)的儒艮种群已经灭绝,尽管澳大利亚仍拥有约16.5万头的大种群,但全球范围内种群数量超过100头的地区仅有六个。中国儒艮种群的衰亡和保护失败的教训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警示。尽管中国在1986年批准成立了广西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并在1988年将儒艮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禁止捕杀,但这些干预措施为时已晚。根据调查,当时种群已经崩溃,即使对经验丰富的本地渔民来说,儒艮目击也变得异常罕见。中国儒艮在短短20~30年内,因人类活动导致至少数百个体的消失,几乎在其整个分布区同步灭绝。这有力地证明了保护措施实施的时效性至关重要,并敦促其他国家必须迅速行动,在儒艮栖息地严格保护海草栖息地,并遏制狩猎和意外捕获事件。


5.webp




6.webp

▲图表:在一些中国水域,知情者报告的儒艮目击记录,之前从未被记录过。论文出处:Lin M, Li Y, Cai Y, Chen H, You Z, Soufiane O, Li S. 2025




7.webp

▲上图:一头儒艮幼体,沙田,1990年代初的记录。这是1997年一名为付乃在的渔民送给王敏幹教授的资料照片。供图:王敏幹(John MK Wong)

感兴趣的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读者可以参看全文:

Lin M, Li Y, Cai Y, Chen H, You Z, Soufiane O, Li S. 2025 Interview-based sighting history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range and dynamics of dugongs in China. R. Soc. Open Sci.12:250486.

https://doi.org/10.1098/rsos.250486


THE END·拓展阅读


8.webp




【百科知识】儒艮是什么?长啥样?


儒艮(Dugong dugon)是儒艮科(Dugongidae)中唯一现存的物种,也是世界上极少数以海草为主食的海洋哺乳动物之一。自1776年由缪勒(Müller)首次命名以来,儒艮一直被视为热带和亚热带浅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海草床退化、船只撞击及海洋污染等多种人为因素,儒艮的全球种群数量持续下降。在全球范围内,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目前将其列为“易危”(Vulnerable)物种。


9.webp

儒艮是极少数以海草为主食的海洋哺乳动物之一,对维持海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关键作用。人类活动造成的栖息地退化(尤其是海草床的破坏)、船只撞击、渔具缠绕、螺旋桨事故、水质污染等,是导致儒艮数量锐减的主要威胁因素。▲上图:一对母子儒艮。图源:MECC



10.webp

儒艮只吃海草,因此,健康的海草床生态系统对于这一物种至关重要。▲上图:卡塔尔海域的海草床。©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海潮天下

11.webp

▲上图:海草可以说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石”,它们的作用可不仅仅是长在海底那么简单。海草草甸就像海底的“大房子”一样,为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和藏身之处。大到鲨鱼、儒艮,以及各种尺寸的鱼类、虾、蟹,还有大家熟悉的海龟、海马、绿海龟,以及许多的海洋生物,都依赖这片“海底草原”生存。据统计,全球有超过1000种海洋生物和海草生态系统息息相关,其中不少还是渔业资源的重要来源。可以说,海草不仅是海洋生物的家园,也是许多沿海渔民赖以生存的“粮仓”。©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12.webp

▲上图:这幅儒艮的骨架,是卡塔尔收藏的一幅该物种骨骼标本。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海潮天下




【百科知识】《全球儒艮现状与保护需求评估报告(2025)


《全球儒艮现状与保护需求评估报告(2025)》是2025年10月12日发布的一份全球旗舰报告,是指导未来全球儒艮保护与政策的一份权威指南。该报告由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组织了全球70余位专家共同撰写,是自2002年以来对全球儒艮分布范围种群情况的首次全面更新。

▲视频:《全球儒艮现状与保护需求评估报告(2025)》发布会·报告简介。©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摄影



儒艮是海牛目(Sirenia)儒艮科(Dugongidae)下唯一幸存的物种,属于中型海洋哺乳动物。它们的分布范围极其广阔。《全球儒艮现状与保护需求评估报告(2025)》指出,儒艮繁殖率极低,对人为影响异常脆弱,在全球范围内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在区域层面,儒艮面临更严重的威胁,例如琉球群岛和东非沿海的亚种群已被列为“极度濒危”。


儒艮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渔业兼捕、传统捕猎、船只撞击、栖息地丧失、螺旋桨伤害、塑料污染等等等。该报告还评估了全球九个区域的儒艮状况,如波斯湾种群数量稳定在5000头左右,东非种群因捕猎和渔网兼捕严重下降。为有效保护儒艮,该报告建议改进科学评估,采用合适的种群规模估算和海草测绘技术,量化海草栖息地的“蓝碳”生态价值,加强区域协作,关注小种群保护。


13.webp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摄于《全球儒艮现状与保护需求评估报告(2025)》发布会现场



14.webp

▲上图:《全球儒艮现状与保护需求评估报告(2025)》的报告作者们。其中两位中国专家都是这篇2025年10月22日发表的最新儒艮论文的作者。

15.webp

▲上图:2025年10月14日,在阿联酋的SeaWorld,一头正在津津有味地啃生菜的圈养中的儒艮。©Linda Wong 摄影 |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儒艮视频】请欣赏一段视频,在卡塔尔海域进行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时拍摄的。可以感受一下用肉眼从海面上的视角观察儒艮种群的情况。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教授

【参考资料】


《全球儒艮现状与保护需求评估报告(2025)》下载:

https://dugong.cms.int/publication/global-assessment-dugong-status-and-conservation-needs

16.webp


声明: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资讯源 | Lin M, Li Y, Cai Y, Chen H, You Z, Soufiane O, Li S.(2025)

https://doi.org/10.1098/rsos.250486

编译 | Linda Wong

编辑 | 海潮君

日期 | 2025年10月22日

17.webp


海潮天下
18.webp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致力于成为全球环境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先锋平台。我们以科学为锚点,深度解读生态系统的运行密码,追踪最新国际前沿研究,分享创新保护实践——从海洋到湿地,从深海基因库到气候智慧型农业,从濒危物种拯救到生态修复技术,从可持续渔业到BBNJ谈判,从塑料污染条约到减塑捡塑以及绿色金融政策…… 我们追求前沿、最新、有价值。这里是学术服务平台、资讯窗口。用专业守护生命网络,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楼主| 发表于 2025-9-11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来参观被炸的废墟吗?? 连海洋生物都惊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9-14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说灭绝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9 19:46 , Processed in 0.22328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