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饶毅与王超邮件往来截图。(“饶议科学”公众号/图)
2025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饶议科学”上,公开了他与一位自称可协助申报“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人之间的邮件往来。
根据饶毅这篇“10W+”的帖文,发件人王超向饶毅发送了欧洲科学院院士申报的相关资料,称其符合基本条件。饶毅询问“多少钱”,对方回复“总投入不超过95万元”。
“有点便宜,是不是因院士不值钱?”饶毅问。
对方解释:“欧洲科学院权威性与认可度都很高,并不是所谓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那种民间机构,市场价都是200万元左右……”
南方周末记者就此事联系了欧洲科学院,工作人员Dana Kaiser在回复邮件时强调,欧洲科学院的会员资格仅通过邀请获得,由各相关部门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决定,全程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干扰。对此,6位来自中国的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也向南方周末记者验证了这一点。他们都表示,欧洲科学院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不错的声誉,并非人们印象里的“水院士”。
如何评选?
欧洲科学院,这个原先只活跃在学术界的机构,第一次因饶毅的公众号推送走进大众视野。
饶毅与中介邮件里提到的欧洲科学院,英文名称为Academia Europaea,也常被译为欧洲人文与自然科学院。
官网显示,该机构成立于1988年,是一个非政府组织,由英国皇家学会及多个欧洲国家级科学院共同发起,总部设在伦敦。欧洲科学院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生命科学等领域。截至2025年9月,会员人数超过5800人,其中包括9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目前,在欧洲科学院院士的名单里,有上百位中国学者,其中包括部分中国两院院士,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饶子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田志刚等人。被称为“无创产检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也在2025年7月刚刚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根据欧洲科学院官网信息,入会流程始于两名现任院士的提名。被提名人需提交包括“当选理由”在内的五份文件,还需要列出近五年内最重要的十项成果、所获实质性奖项或其他荣誉,以及包含引用数据在内的多份证明材料。参评不需要花钱,但在当选之后,按规定每年需缴纳40-200欧元的会费。
周桦在今年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其所在学院也在官网上发布推文庆贺。介绍中提及她是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十几项重大研究项目,在Nature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六百余篇论文。
除学术成就外,与欧洲学术界的持续合作也是评选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欧洲科学院要求提供明确证据,证明候选人与欧洲机构和学术中心存在牢固且持续的合作关系,而短期学习访问、会议和暑期学期等都不作为有效合作证明。
周桦此前在国外工作多年,和欧洲学术界保持着紧密合作。她的提名人是其长期合作的来自德国和英国的欧洲科学院院士。
另一名来自南方某一线城市的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的提名人是自己在德国读博士后时的导师,也是欧洲科学院的院士。他二十多年前曾在德国做博士后,此后和提名人持续合作多年,包括联合培养研究生和项目合作等。
候选者提交的信息都会经过详细的资格审查,并需要通过提名人的邮箱发送。有参评者透露,除了两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院士的提名,他还提交了现单位的推荐信以及各类业绩证明材料,并附上可公开查阅的网站链接。
“这些科学院的评选非常严格,例如美国工程院、美国医学学会、欧洲科学院等。”前述南方某市的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解释,他并非一次提名就通过,而是多次参评才成功。在评选过程中,对方提出过很多尖锐的问题,他需要不断地补充材料、修改材料。
在国内某985高校任职、今年刚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学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评选是由数位评委各自打分,按分数高低排序,根本没有可操作的空间。”
“评选过程不需要花一分钱。”多位受访者都这样强调。在他们看来,饶毅收到的邮件更像是一场骗局。
欧洲科学院官网首页截图。(欧洲科学院官网/图)
“以钱开路行不通”
那么,此次联系饶毅的王超在欧洲科学院的评选过程中到底能扮演怎样的角色?
10月15日下午,南方周末记者以学者的身份向王超咨询如何参评,对方强调,欧洲科学院的评审是非常严谨和科学的,无法人为干预。他们只是在申请过程中提供咨询服务,例如协助准备材料、根据候选人简历和研究领域协助联络两位欧洲科学院的院士作为提名人。
至于邮件中所提及的95万元的费用,他解释,除了前期咨询,他们还需要与潜在提名人沟通。尤其是候选人如果此前和欧洲学术界缺乏合作,他们就要协助建立与欧洲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王超称,因其机构的主营业务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中外合作项目,因此他们有机会接触欧洲科学院的院士,积累了相关资源。
“合作的前提是先建立联系。”王超解释,初步接洽后若有合作意向,就需要面对面交流,可能涉及双方互访,差旅开销费用也不菲。“如果本身与欧洲有较为密切的合作,那就无需后续的费用。”
但他再三强调,这些服务仅止于提名阶段,无法左右评审结果。“欧洲科学院的评审是非常严格的,不是花钱就能通过,花90万元也好,190万元也罢,如果水平不够,或与欧洲那边没有前期合作,就无法通过。”
“我们只是提供咨询服务,不保证结果,因此无法承诺交钱必中。”王超说。
事实上,大多数学者对于类似的中介邮件已司空见惯。
一位来自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目前国际上各类科学院、工程院、自然科学院很多,五花八门,每年他都会收到一些邮件,号称能帮忙申请什么院的“院士”,有的明码标价,有的尽管不说价格,估计也是以营利为目的。“我从来不相信那些人,也没有钱给他们。”
赵岩是中西部某985高校的教授,也是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向南方周末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好奇:除了常规途径,难道真有其他途径,而且是需要花钱的途径?
他指出,类似操作常出现在一些不入流的机构中,如“欧洲自然科学院”。而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以及重要大型权威学会的会员,“以钱开路”的操作是行不通的,欧洲科学院亦是如此。
此前就有媒体披露,不少中介在网上列出可推荐的“外籍院士机构”,如欧洲工程院、欧洲自然科学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乌克兰国家工程院等,申请费用从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
2024年5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折射出什么?》一文,指出所谓“国际权威”的“欧洲自然科学院”不过是注册于德国的一家普通民办机构。报道显示,至今已有三十多位国内人士,戴上该机构颁发的“洋院士”头衔,其中不乏高校教授和科技公司创始人。
因此,赵岩猜测,中介运作的方式可能是这样的:先锁定如饶毅这类资历、学术贡献与声望均已达到或超过欧洲科学院院士所需水平的学者,建议其候选。收取费用后,部分用于“疏通渠道”,例如以推动中欧合作为名,联系相关院士协助提名。这其中可能存在利益输送,但也许不需要花钱。之所以“不花钱”都可行,是因为欧方院士如果发现候选人的确达到标准,也是领域接近且早有耳闻的同行,那为了领域发展以及与中方单位的合作,帮助提名也无可厚非。如此一来,中介的收费实为“提名猎头费”。
因此,中介能发挥的作用其实相当有限。
香港某高校的一位学者也是欧洲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他看来,这就像留学申请,中介或许能包装申请人的材料,使其更规范更美观,但学校在录取学生时,更看重的还是学生的成绩和综合素质。
滋生中介的土壤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当选了这么一个外籍院士有什么可自豪和骄傲的,只是由于偶然的因素当选了,至于舆论上大家怎么宣传和评价,我不想多说。”前述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的研究员补充道。
“在国际上,这些头衔仅是荣誉,并不存在物质奖励或其他的利益关系”,周桦向南方周末记者强调,在她当选后,学院和学校的确很高兴。除此之外,她的职称、待遇以及项目申请并未因此获得额外优势。
因此她认为,一般情况下,并不会有科研人员会特意去评选外籍院士的头衔。
前述今年当选的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强调,“我们并未从这个荣誉中获得实际好处,也不应为此承受额外压力”。
一名来自北方某985高校的教授曾在海外生活工作过二十多年,也是欧洲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他强调,国外的这些科学院,包括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欧洲科学院等属于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其院士仅为荣誉称号,不像中国的两院院士具有官方色彩。
据他了解,甚至有院士候选人为筹集参选所需的经费而卖掉上海的房子。为扼制院士增选中的不正之风,2023年8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官网发布了《致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的公开信》,提出明确要求。
在周桦看来,问题的核心在于学术生态:科研人员是否有“杰青”“院士”等头衔,直接影响个人待遇和团队科研经费。
“对于很多30岁、40岁左右的科研人员而言,这些名誉头衔关乎工资待遇和前途,因此,他们会非常焦虑。”周桦解释,尽管像她这样的资深教授并不会因为欧洲科学院的院士头衔获得额外收益,但可能在一些地方院校,对于那些想跳槽或新入职高校的年轻学者来说,各种外籍院士的头衔或许能提升待遇。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查询,扬州大学在2025年的招聘公告中将发达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列为杰出人才,和其他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一样,学校在人才培养、职称评聘、项目申报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大力支持和政策优惠。而四川省乐山市在2025年5月发布的人才政策也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国的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列为顶尖人才,并设有相应的高层次人才岗位激励。
西北某师范院校的老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像美国国家科学院或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这种具有含金量的身份在职称待遇和项目申请等方面有很多便利。通常来说,这种院士在国内一般都是按照高层次人才一事一议的方式引进,待遇都是和学校单独谈。
南部某双非院校宣传部工作人员也表示,虽然每个学校政策不同,但总体来说,只要这个“帽子”是实的,并非那种花钱就能买的“水院士”,就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助力。
对此,同济大学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樊秀娣分析,国内一些高校与科研机构对各类“帽子”和称号的看重和需求,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滋生中介的“土壤”。当前学术界鱼龙混杂,既存在“花钱买院士头衔”的现象,也有很多因科研出色而获国际认可的情况,而后者在这次风波中存在被误伤和被污名化的风险。
前述香港学者也表示,中介机构的这类行为可能会影响欧洲科学院和像他这样的外籍院士的声誉。“眼下,两院院士增选中有一些候选人就是欧洲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恐怕也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
• (应受访者要求,周桦、赵岩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魏翠翠 南方周末实习生 赵乐瑶
责编 钱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