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3|回复: 3

[科学观察] 华北六县秋收调查:连阴雨下,如何“撑伞”?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2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华北秋收遇上连月阴雨,有的地方甚至罕见地从8月下旬就下了起来。玉米收不了、棒子发霉等新闻频频登上热搜。食通社走访了河北、河南六个农业县,发现在玉米“成熟-收割-晾晒-储存-销售”的各个环节上,种植户、收购商和地方政府想尽了各种办法应对。但无论农户规模大小、实力和设备如何,几乎所有玉米种植者还是只能接受减产、降价和霉变对他们造成的损失。


不仅仅是玉米,受影响还有其他经济作物,这些农户面临的经济损失可能更大。


本文记录了今年反常的绵绵秋雨下,华北农民的困境和挣扎。气候已变,以各种姿态努力抗衡的大小农户们却还缺一把遮蔽风险的伞。


1
     无法下地抢收的收割机


一天一夜的雨后,河南商丘柘城县朱庄村的李大爷终于见了两天的太阳。10月17日,商丘刚经历了一场暴雨,雨水淹没了农田,只有还没收割的玉米秸秆指示着农田的方位。


1.webp

◉暴雨过后,商丘低洼的土地上出现了积水。摄:谢小丹


两个月来,他见到太阳的时间有限,一场秋雨仿佛没有尽头,从9月延续到了10月。如今土壤也已经吸够了水分,低洼的土地上仍留有前天的积水。9月以来,河南已出现8轮大范围明显降水,平均阴雨日数达27.5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在河北邯郸、邢台等地,雨也断断续续连下了20多天。


按照他过去的经验,每年6月种玉米,9月收割再接着种小麦。如今,节奏被这场秋雨打乱了,已经到了10月,村里还有人玉米没收上来。李大爷说,玉米的生长周期就115天,可因为连续下雨的缘故,今年的生长期已经大幅延长到140、150天了。如果再不收割,玉米就要倒了,秸秆也硬了,打碎还田之后会不好腐熟。


也有的地方玉米收得晚,在河北中部能到10月中旬。在河北东南部邯郸市,峰峰矿区界城镇的政府人员在10月16日告诉我们,由于海拔和气候条件,这里玉米成长和收割期也较晚。但玉米留在不通风的地里一直淋雨,仍会持续发霉,甚至发芽。


界城镇有着8000亩玉米种植面积,本地人赵峰(化名)就承包了1000亩。食通社在他的田间看到,不少玉米都染了青霉菌和穗腐病。霉斑也沿着被鸟、虫啄蛀了的玉米粒进一步蔓延扩大。


2.webp

3.webp

◉赵峰的玉米染了青霉菌和穗腐病。摄:裴丹


地里的玉米不能再等了。但种植户们也很难按时收割。像轮式收割机这样的大型机械进入被雨泡过的土地,会压实土壤,即使勉强作业,也可能打滑,或者陷入泥中,无法动弹。


在邯郸曲周,小移庄村一位承包着200多亩地的村民尝试把收割机开到地里,但只收了一小片玉米,作业就被迫终止了,田地里裸露出混乱的轮痕。而在商丘的朱庄村,有农户为了抢救收割机,甚至还配了一台拖拉机守在旁边,以备救援。


4.webp

◉往常雨后,出于保护耕地的原因,大型机械不能进地。但为了防止发霉,很多农民选择收割,收割机在被水泡过的土地上留下了车辙的痕迹。有村民说,这样的土地可能两三年都长不好粮食。摄:谢小丹


峰峰矿区界城镇的千亩种植户赵峰有两辆履带式收割机,这种收割机重量较轻,且用履带来分担轮子的重量,更能进入浸水的地。但他依然无法收割——用来收集棒子的拖拉机还是下不了地。他的地太多,许多地块进深就有几十甚至几百米,人工搬运或使用三轮车都不现实。对赵峰来说,1000亩地需要9到10个劳动力,连续收割10天半个月。但10月17日,雨停了没几天,当地又下雨了。他没有找到开始收割的好时机。


5.webp

◉一辆无法进场的轮式收割机停在小移庄村承包户的田地前面,这辆收割机比传统的联合收割机还要轻型一点。摄:裴丹


在收割机没办法下地的情况下,河南焦作博爱县芦边桥村一位村民选择了自己下地抢收玉米,遇到发霉的玉米就放弃,只掰好的。


商丘的李大爷也自己人工收了两亩多。由于地湿,三轮车也会陷入泥土之中,他只好砍了玉米秸秆铺在地上,才把三轮车开进自己的玉米田里。不过,人工掰玉米费时费力,而人毕竟不是机器,李大爷说,“头天能掰一亩地,第二天就掰不了了,只能掰半亩了。”


最终李大爷还是用上了收割机。剩下4亩地的玉米很多都已经发霉,他必须赶紧收回来。


为了抢收,很多农户付出了比往年更高的成本。在河南焦作修武县孟村,村民成小凛是当地的种植大户,还与其他种粮大户联合成立了粮食专业合作社。他说,雇佣本地的收割机,还能有笔补贴,但本地机子都是轮式的,不适合在潮湿的土壤上作业。很多农民宁愿牺牲补贴机会,选择外地的履带式收割机。


在河北曲周肥乡区小移庄村,农民连收割补贴也没有。一位村民在中秋前短暂的两个雨停的日子抢收玉米,雇佣农机的费用一亩要八十,比平时贵了二三十元。当地还有不少村民就一直在等,哪怕轮式收割机就在地头等着,但他们怕把地压坏,宁愿先不收。


直到10月18日,无论在邯郸西侧的峰峰矿区,还是东侧粮食种植面积更大的曲周、肥乡,食通社都了解到,收上了玉米的主要还是零散小农户,一袋袋、一包包人工往外扛玉米。而种了几百亩的大种植户必须依赖收割机,都还没收上来。


2
     晒不干、烘不了
棒子还是发霉发芽了

6.webp

◉河北邯郸曲周县,一个收购站在土地上垫了点砖,成袋地装玉米棒。摄:裴丹


可是刚摘下来的玉米棒子可能比在地里水份还大,继续受潮不晾晒的话,一晚上就能发霉。


以中储粮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只收“干粒”,也就是含水量在14%以下的玉米粒。但刚刚收割的玉米水分都在20-30%。按照往年的经验,河南农民收上来的玉米粒在空地上摊开铺平,2天的时间就能晾干水分。


但阴雨天气下,一个稳定、有硬化地面的晾晒场对大部分小农是一种奢侈——泥地和砖地上,玉米棒会受到地底下湿气的影响,容易升温腐熟,甚至发酵;天上还可能继续降雨,铺上塑料布挡雨后内部湿气更大。网上有人形容,“不盖长芽,盖了长毛”。


更大规模的晾晒场所更稀缺。像是商丘朱庄村的承包了100多亩地的种植户,只能在有限的空地上反复腾挪。而大规模收玉米的粮站和商贩更是要用铲车每天翻搅玉米棒子。


河北沧州献县西蔡村的陈叔承包着300亩地,他有专门的一大片场地做晾晒场,也更“幸运”些——国庆后,雨水下了一周,没有邯郸和河南久,已经收下来的的几千斤玉米完好无损。但是,晾晒场的砖地地基被雨水浇透了,砖块滚进泥里,大车开进来轮子会东倒西歪,后续的收割也被中断。两口子抓紧雇人浇筑水泥,至10月17日,工程只完成小半。这笔工程花了他们10万多元。


7.webp

8.webp

◉(上)陈叔在他宽敞的、新浇了水泥的晾晒场里。(下)晾晒场里的钢管玉米架子。摄:裴丹


在食通社此行走过的大部分村子,村民把玉米棒子堆在圆柱形的囤子(墩子)里,堆放在院里或屋顶上。陈叔另辟蹊径,买来钢管和铁丝网,建了方形的玉米架子,它的底部也可以垫高通风。陈叔骄傲地告诉我们,他的玉米虫害少,雨水难随着被咬坏的谷粒表皮渗进来;他还认为自己收割下来的玉米已经完全断浆成熟了,保存方法也更得当。这都让他的玉米抵御了霉化。


但即使是在与陈叔一样的玉米架子里,在邯郸西侧峰峰矿区的另一个镇子,玉米收购商李军的玉米棒子却还是很快发霉了。他租了水泥场地,还有大仓库专门存放玉米,今年才刚刚花钱竖起了玉米屯。峰峰雨水持续更久,纬度也比沧州低,玉米成熟相对早。他们只能抓紧给玉米脱粒,摊在地上晾晒。


9.webp

◉李军新修的玉米架子里,玉米也发霉了。摄:裴丹


农户们说,玉米粒的通风条件还不如玉米棒。李军向我们比划:干透了的玉米,把手伸进去,它是凉爽的,而水分到了20%以上,手伸进去就烫手了,玉米粒发霉结块,炊烟一样冒烟。


10月13日起,天气放晴,他们在水泥场地连晒了三天玉米粒,水分终于要降下去,17日,天气预报显示明天要再下一场雨。他们全天在地里抢收,“要是明天收不起来,都白干了。”


晾晒难,烘干更难。小农户缺乏烘干设备,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把刚收割下来的“湿”玉米棒子或玉米粒低价卖给二道贩子;要么在家中简单晾晒后,以干粒形式出卖,这样即使刨去玉米轴和水分的重量,价格也更划算。此外,在现货市场上,玉米价格也有波动,所以农民也会储存粮食,期待之后能卖上比秋收时更高的价,甚至留到腊月里。


李军也想买烘干机,一台设备少说十来万,大的上百万,但租借的场地并不稳定,他不敢随便添置。


3
     捱过干旱减产
难捱霉变减收


在连绵不绝的秋雨之前,许多农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干旱而糟心的夏天。


从7月初到8月初,河南陷入了大范围高温干旱。这段时期也是玉米生长关键的“花粒期”,即从玉米的雄穗长出、授粉、到子粒全部成熟的阶段。要保证粒多、粒重,“灌浆”饱满,本来最需要水。农民们一直盼雨,却不来。为了抗旱,他们只能不停地从机井中抽水给玉米灌溉。


在焦作孟村,农民们不到半个月就要浇一次,一共浇了四五遍,好在地里灌溉条件相对不错。但也有的地井水位太深,顶多前期浇两、三遍。于是,有的种几百亩的种植大户前期还能跟得上浇水,浇了两三遍之后,就跟不上了。


而河北多地使用深层地下水井,大户赵峰所在的邯郸峰峰矿区界城镇海拔200多米,水从机井抽出来,再泵到地里,一小时电费得60元,还浇不透一亩地。邯郸新坡镇的李军也回忆,干旱时,村都旱了,人们开始从两口接近50亩的大水塘抽水,直到塘里的养鱼户抗议才作罢。


“光杆玉米那么高,不结棒子,叶片都卷起边。”赵峰被地里的“小矮子”玉米逗得哭笑不得。他花过电费浇地,但在地势高的一些地里,预计亩产甚至不到去年的一半。


10.webp

11.webp

◉因为干旱,界城镇赵峰地势较高的几片地里,玉米长成了小矮子。摄:裴丹


到了9月份,熬过干旱的玉米开始顶浆、即将成熟,盼了两个月的雨,不合时宜地来了。推迟的收割、玉米的发霉又带来了新的减产。“相当于叠了个buff。”李军说。


即使是商丘柘城县朱庄村的李大爷这样灌溉及时、顺利捱过了干旱期的农户,收获时,玉米在地里就开始霉变,“就不压秤了。”


收割机收割腐烂的秸秆也有困难——收割台有高度,秸秆要是从底部腐烂,倒下的玉米无法被全部收获,李大爷说,他原本预计亩产可以挺高的,往年能收上来90%,今年只有50%-60%,剩下的都撒到了地里。


发霉的玉米也难卖出——粮食厂家对霉率有要求。太霉的,甚至做饲料粮也不行。有的村民只拣好的玉米掰,剩下的发霉棒子只能留在秸秆上还田。


最后,河南李大爷4亩多的土地只收了不到3000斤玉米粒,平均下来每亩地六、七百斤,比往年少了一半。


4
     雪上加霜的低粮价


近年粮食价格本身就不够理想。焦作孟村一位农户告诉食通社,在2022年,玉米干粒价格最高能到1.5-1.6元/斤,这意味着含水量更高的湿玉米棒收购价也能在每斤8毛到1块多。但之后价格一路下跌,从去年的1.3元一直掉到了9毛多,意味着每亩地少赚大几百元。今年粮价才有所回升,到了1.2元/斤左右。


12.webp

◉根据博亚和讯监测,从2022年到2025年10月17日,玉米价格持续下跌,并在2024年11月跌入最近几年的最低谷,2025年玉米价格才有所回升。图源:choice


在河北邯郸,去年秋收时,小贩在地头收购湿玉米棒子一斤0.45-0.49元,今年则维持在5毛上下——刚“开秤”时能到每斤5毛8,十月上旬下雨后抢收的湿棒子也有一斤5毛,不少村民本来盼着今年价格回涨,能多赚一点。


但霉变太厉害了,让好不容易抢收回来的好玉米也卖不上价了。河南商丘的李大爷抢收的不到3000斤玉米,一斤最多只能卖3毛多钱。4亩地还卖不到1000块钱,他心疼得慌。


商丘另外一位受访农户表示,他从2亩4分地里掰下的玉米甚至全部按每斤2毛卖了,只得了200块钱,是往年的十分之一。


李大爷这样的小农户,种地除了劳动力,成本很低,而且本来一年种地只有几千块收入,即使损失惨重,生活还能靠在外打工的子女补贴。


但常规种植的包地大户成本更高,光地租一亩地就要600-1000元,高的甚至能到1300元。面对天灾和市场行情波动,他们的经营风险也成倍放大。


成小凛承包九百亩地,因为减产,他算下来今年一亩就要赔一百块。而正常年景下,大户一亩地也就只能赚几百元。河北峰峰矿区界城镇的千亩种粮大户坦言,今年的愿望,就是玉米卖掉后,能把地租、化肥种子钱全给农户结清,剩下能有个十万八万,养活自己的这一年生计就行。


不仅农民挣不到钱,发霉的风险向链条下游传导,收购商可能也得赔钱:李军从南阳5毛8收购的玉米在运输途中一直下雨,棒子在车里发起了芽,到达目的地后,水分到了40%以上——这是水分密度仪能测出的最大数值。最后,5毛8收来的玉米粒被半价收购,三车买卖反而赔了五万块钱。河北市曲周县另一位玉米贩子收来几十万斤棒子,也都长出芽,如果卖掉,每斤湿粮要赔2毛5,如果不卖,还可能进一步霉化。


如今,李军仓库里有四种玉米:比较好的、霉变30%、50%和70%的。后者的比例可能还在上升。


波动之下,村民仍在期待玉米售价走高。在河北曲周,虽然收来的棒子都开始发霉发芽,收购站已经不敢再收更多了,仍有村民认为,今年“不一定”赔钱:如果湿棒价格涨到一斤七毛五,即使扔掉三分之一,也还可能赚点儿。希望这不仅仅是一种阿Q精神。


5
     灾害连年来,作物排队烂


这场反常的秋雨影响的不仅是正在收获的玉米。在华北大部分地区,玉米收割后,就要抓紧种小麦了。今年,小麦晚播已成定局。


虽然上冻之前,冬小麦的播种还有时间窗口,但仍有农户担心播种推迟,赶上气温下降,可能造成减产。成小凛解释道,小麦的“发茬率”(分蘖数)会低,意味着麦穗会减少,原来一粒小麦能长四五个茬,现在可能只长一个,肯定减产。为了补救,农民只能多买种子,“以前25斤,现在就得40斤,再往后面,还得再加”。


商丘朱庄村的农户会选择在玉米收割后栽种大蒜,他们更心急如焚。按照往年的经验,这时候大蒜已经长了3到4片叶子,但今年现在还没法播种,家里的蒜种都已经发芽了。按照农业专家的说法,大蒜最晚播种时间是10月20日,实在不行,11月也要种下去。时间已经不等人了。


还有其它农作物同样遭受了损失。最近几天,正赶上了无花果树大熟,家住朱庄村的小朱从早上5点多起床就开始忙着采摘,仅10月18日一天就摘了上千斤,但很多无花果都开裂了,光这一天时间他就扔掉了两、三百斤无花果,大概是往年一天的采摘量。受到雨水影响,他今年已经没办法再以鲜果的形式销售无花果,只能全部烘干成果干出售。


到了下午三点多,他才腾出空来抽水。连续阴雨后,进无花果园采摘需要穿及膝高的水鞋。今年积水最高时,水位已经快没过水鞋的高度,村里来干活的奶奶因为水鞋灌水,不得不回家换鞋再回来干活。


由于临近安徽亳州,加上当地是全国有名的辣椒交易中心,商丘的朱庄村很多种植大户承包了土地后便种植中药材、辣椒等经济作物。这类经济作物种植成本更高,白术每亩成本更高达上万元,一旦遇到这两年这样的天灾,大户们损失甚至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13.webp

◉因为阴雨,白术在地里就已经腐烂,种植户只能雇佣农民冒雨抢收,再抓紧烘干。摄:谢小丹
14.webp

◉菊花的收获需要农民坐在马扎上采摘。因为阴雨加上土地泥泞,这片菊花只勉强采摘了一部分便被放弃。摄:谢小丹


虽说农业本就是看天吃饭,但对于河南农民而言,这几年已经遭受了连续的天灾,从2021年的720暴雨,到2023年的烂场雨,再到今年的秋雨,他们已经连续几年没有见过所谓的风调雨顺。


但每年他们遭遇的灾害又不一样。像是去年,商丘朱庄村里赶上了那场特大暴雨,根据气象站监测,7月15日7时至18日7时,商丘市平均降水量达295毫米,5个观测站超过500毫米,几乎是三天时间下了一年将近一半的雨。


“去年的暴雨过后,省道上也全都是水,都是小朋友在捞鱼。抽水都没地方抽,沟和路面的水位都是平的,我的无花果园子整整泡了六天。”小朱说。最终那场暴雨后,他的很多无花果树都淹死了,只能挖掉。


朱庄村很多村民对那场暴雨仍然记忆犹新,但今年虽然没有暴雨,但连续阴雨不放晴的情况同样罕见。“去年是直接绝收了,今年虽然有一定的产量,但更累人。”


连续的天灾成了压倒不少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就有人选择了退出。今年,朱庄村的地租已经开始下降,原本每亩1000元的地租已经降到了800元,而原本800元的则降到了600元。


6
     随雨带北移的技术和设备


在河北、河南两地,面对连续的气候变化,农民常年经验积累下来的种植方式很多都渐渐失效了。天灾面前,什么才是有效的应对措施?


这场秋雨中,一些原本不在华北应用的农机,如履带式收割机、烘干塔都开始发挥用途。


无论是在河南还是河北,履带式玉米收割机并不常见。邯郸曲周市肥乡区地势平坦,是河北的玉米种植重地,重型轮式联合收割机本来最受欢迎。肥乡区光小移庄村民就买了15台。它马力大,好用,最受农民喜爱,能一边给玉米脱粒,一边把秸秆也粉碎拉走。虽然一台售价高达30万元,但有人去年一年就能挣回15万元来。而履带式收割机却被一些农户认为是效率低,收得慢。我们走访的地区中,只有河北峰峰矿区两三年前就已经引入了履带式收割机。因为这里地处山区丘陵地带,土地破碎,在田里转弯掉头,龙头低的履带式更不容易翻车。


15.webp

◉工作中的烘干塔。摄:谢小丹


秋雨中,烘干塔也成了农民保住收成的“神器”。成小凛是修武县第一台烘干塔的拥有者。2023年,成小凛觉得包地大户们粮食打得多,也不愿意晾晒,烘干未来会成为发展趋势,就斥资100多万买了两台烘干塔。


不到3年时间,根据修武县公布的信息,到2025年全县已经拥有了13台烘干塔,日烘干能力达1200吨。成小凛估计,下一年修武县的烘干塔就要更多了,已经有好几家准备发展。


但修武县的烘干塔数量还是有限。这几天,成小凛的烘干塔24小时日夜不停,工人吃住都在厂里,只能抽空回家换身衣服。但农户们抢收的玉米还会源源不断地卖到收购站来,仓库里放不下就只能堆在院中,然后抓紧时间烘干。


16.webp

◉种植户们卖的玉米远超烘干塔的烘干速度,仓库里放不下的玉米只能堆在院中,靠塑料覆盖挡雨。摄:谢小丹


从事中药种植的孙明的烘干房今年“大材小用”,也参与玉米秋收了——中药烘干房的设计当然为了烘干中药材,烘玉米不划算。但无奈今年玉米太潮湿,只能利用现有条件来挽回损失,附近也有人找他烘干玉米。


17.webp

◉今年孙明用上了自家烘干房烘干玉米,一次性可以烘干10吨玉米粒。摄:谢小丹


下雨闲着没事,自动化专业出身的孙明琢磨了一套小型烘干机。他自己画图纸,再找周围的工厂用机床加工,花了3000块钱做了一套简易的烘干机。这台烘干机可以通过燃烧玉米芯制作的燃烧颗粒,或者直接烧柴火,通过产生的热风烘干玉米。


利用这台自制烘干机,孙明烘干了自己家剩下的两三千斤玉米。不过,今年还没真正发挥作用。而这未来或许能成为一种自救的方式。孙明觉得,未来如果天气还像今年这样,家里有6-10亩地的人或许就适合准备这样一台烘干机。


18.webp

19.webp

◉孙明的自制烘干机,12小时就可以完成烘干。摄:谢小丹


但这些设备在河北、河南两省毕竟数量有限,所以它们也是政府有关部门今年救援农民应对灾情的重点措施。


此前,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用以支持河北、河南、陕西等7省受灾地区加快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等农业生产防灾救灾工作。截至10月10日,农业农村部还按照黄淮海地区需求,调剂调度履带收割机24.63万台。


地方层面,截至10月15日,为缓解抢收压力,河南调集近8000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投入作业,将履带式谷物收获机换装割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同时利用832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和742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应急抢收,并向农民群众公布全省4963台烘干机械位置和联系方式,先后安排5000万元救灾资金用于烘干机械奖补、秋粮收获补助和调度农机。


河北则强化了农机应急响应。“三秋”期间,全省预计投入73万台农机具,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2万台,玉米收获机7.6万台,小麦播种机16.8万台。储备履带式玉米收获机568台,谷物烘干机(塔)1292台,以供应急所用。


虽然,在我们10月中旬的走访中,没有河北和河南的农户表示使用了地方部门调来的农机,或享受到了专项资金。


农业保险也在发挥作用。一些购买了玉米险的农户还是能拿到些赔偿,尽管不多。因为农业保险的赔偿,原本每亩地赔了100元的成小凛差不多保了本,朱庄村的农户也有的收到百十来元的赔偿。


问题在于,这些措施究竟能惠及多少农户,又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农民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而在焦作芦边桥村,食通社遇到的村民今年两亩四分地的玉米只卖了两百元。村旁的田里大量玉米发霉,却没有获得农业保险的赔偿。“业务员说今年这情况不能算绝收,老百姓跟他都吵起来了,人家扭头就走,再打电话就不接了。理赔权在人家,人家说不包,我们又没办法。”他说。


在农民的种植经验里面,旱和涝是两种他们最常见的灾害。但旱不怕,靠抽水灌溉还能解决,涝则是他们更怕遇到的情况。气候变化面前,农民过去积攒下来种植经验也正失效,他们更无从自救。而类似的灾害或许还会反复上演,阴雨之下,谁能为农民“撑伞”?
- 这是食通社第 753 篇原创 -



20.webp
食通社

作者
谢小丹
前农业记者,梦想有一片地自己种




21.webp
食通社

作者
裴丹
重回正途的码字女工,关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与变迁下具体的人
   文中孙明、赵峰、李军为化名
食通社成员令钰、玉阳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天乐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2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县镇搞农民丰收大联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2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民伯伯太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自成一派
  • 打卡总天数:315
发表于 2025-10-23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4 20:14 , Processed in 0.16698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