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2|回复: 10

[科学观察] 103岁杨振宁离世:35岁拿诺奖,却用一生证明“孩子不必复制父母”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0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据央视新闻,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夫人翁帆在《光明日报》撰文: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1.webp



对于普通人来说,杨振宁的研究深奥且专业,很多人很难直观理解他在物理学界的分量。但有一张流传甚广的照片,可以让人一窥他的地位——

2.webp



在1999年世界顶尖物理学家的会议上,杨振宁站在C位,身旁都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物理学大师。

今天我们走进这位学术泰斗的人生,回望这跨越整整一个世纪的传奇人生,这位超越时代的天才,如何在诺奖史上留下属于中国人浓墨重彩的一笔。

3.webp


天才的诞生

从西南联大走向诺奖的中国人


1922年10月1日,安徽合肥杨家大院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取名振宁。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孩子未来将会成为华人物理学界的传奇人物。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安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儿子出生还不到一年,他就获得公费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机会。

养育孩子的重任,自然落到了母亲罗孟华身上。

4.webp


杨振宁和母亲罗孟华

罗孟华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的影响深远。杨振宁4岁,母亲就教他认字,5岁杨振宁已经可以认出三千多个汉字。

1929年,杨武之学成回国受聘清华大学担任数学教授。七岁的杨振宁和家人一起迁入了清华园东北角的四合院。

从小,杨振宁就喜欢爬父亲的书架看数学书,小学时期杨振宁的数学成绩遥遥领先,再复杂的难题对他来说都是小菜一碟。

卢沟桥事变后,清华园卷入战火之中,杨武之全家南迁,在临时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继续执教。

之后的7年里,杨振宁也在西南联大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学业。

5.webp


杨振宁西南联大学生履历

一开始,他报考的是化学系,但是物理系教授吴有训阅卷时发现他更适合学习物理,于是吴有训亲自找到他,耐心讲解物理的重要性,成功说服他选择物理学。

1942年,杨振宁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完成题为《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的毕业论文,以优异成绩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

后来他进入了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学位,师从王竹溪先生,1944年,他凭借《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次年,杨振宁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导师是泰勒教授。

6.webp


杨振宁和泰勒教授

杨振宁博士毕业就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任博士后研究员,那一年,他见到了已经退休的爱因斯坦。多年后,他依然以“与爱因斯坦共事”看作自己毕生的荣光。

1949年的圣诞节,他在普林斯顿的一家中餐馆偶遇旧学生杜致礼,这是在西南联大分别后,两人再次重逢,很快便坠入爱河,杨振宁每个周末都会坐火车到纽约相会。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他续约五年,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论文致谢中,他公开表示:“我留下,是因为正在同杜致礼小姐恋爱。”

一年后,他们在普林斯顿教堂完婚,当时杨振宁28岁,杜致礼23岁。

杨振宁不仅在爱情上收获圆满,也即将迈入了人生最辉煌的学术黄金时代。

7.webp


颠覆物理世界

35岁拿诺奖


1949年春天,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聆听了“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关于量子电动力学的讲座。那场报告,成为他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时期,杨振宁凭借出众的理论功底与敏锐的直觉,很快得到了奥本海默的赏识与提携。

从此,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度过了长达十七年的黄金岁月。

在这里,他与年轻的物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携手提出了著名的“杨–米尔斯理论”。

这一理论奠定了现代粒子物理学的基本框架,被誉为与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并列的伟大科学成就。

8.webp


1999年杨振宁与米尔斯于石溪

1951年,另一位来自西南联大的青年才俊李政道来到普林斯顿,两人一见如故,在研究所办公室里,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彻夜讨论物理问题的身影。

真正让李政道和杨振宁名扬天下的,是1956年的宇称不守恒理论。

当时物理学界都被一个叫“θ-τ之谜”的难题困扰着,θ介子和τ介子在质量、寿命一样,但衰变方式却不同,这显然和当时主流的观点宇称守恒定律相矛盾了。

李政道和杨振宁琢磨着,这里面可能有大文章可作,于是,他们大胆猜想:弱相互作用里宇称不守恒。

于是两人加班加点干了两周,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论文《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知,震惊世界物理学界。

9.webp


获得诺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史上首批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那一年,杨振宁35岁,李政道31岁。

颁奖典礼上,杨振宁的发言充满民族情感:“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感到骄傲,也为能献身现代科学而自豪。”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段充满传奇的合作没有延续,两人在1962年彻底破裂,李政道从研究所中离职。

几年后,杨振宁坦言,“我们的决裂,痛苦如离婚”,而李政道也在一封信中感慨:“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个悲剧。”

10.webp


获得诺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

此后,杨振宁继续在理论物理领域深耕。1964年,他入籍美国,翌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但无论身在何处,他的中国情结始终未减。

1971年夏天,杨振宁成为中美关系中断后第一位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

改革开放后,他多次回访祖国,推动成立中科大少年班和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在他的感召下,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等顶级学者也回国建设,清华“姚班”也成为一代传奇。

11.webp


诺奖父亲的教育智慧

三个子女无一人继承衣钵


杨振宁的成长和成功,离不开家庭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父母的言传身教。他晚年曾提到,父亲给予他学术知识,而精神气质则来自母亲。

当时,杨振宁的父亲想让孩子继承衣钵选择数学,还和大数学家华罗庚放下“狠话”:我儿子一定会超过你。

可是儿子最后却选择了物理,这也并没有让望子成龙的父亲感到失望,反而给了他更多支持和尊重。

12.webp


杨振宁和病中的父亲

成为父亲后,杨振宁同样这样对待他的三个孩子。

杨振宁和第一任妻子杜致礼育有三个孩子,长子杨光诺、次子杨光宇和小女儿杨又礼,三个孩子没有一个跟随他在物理领域继续发光发热。

杨光诺在中学毕业之后进入密歇根大学,选择修读计算机,博士毕业之后,他也从事计算机行业,成为量子计算机专家。

次子杨光宇先学了化学,后来又迷上天文学;

小女儿杨又礼最“叛逆”,投身医学,成为了一名无国界医生,奔赴战乱的非洲救死扶伤。

和他的父亲一样,杨振宁也选择支持和尊重孩子,他在杨光诺12岁时送了一台打孔计算机,支持他深入计算机科学,为杨光宇请来天文学家讲解,为杨又礼联系实习机会。

13.webp


从左至右依次为:次子杨光宇、女儿杨又礼、长子杨光诺、
杨振宁本人、以及杨振宁妻子翁帆、杨振宁侄子杨蕾

很多人也不理解,认为孩子没有继承父亲的人脉资源,否则未来一定可以做一番更大的成就。

他曾说:“不要试图复制父母的人生。”又常说:“如果他们都学物理,人类就少了三个领域的专家。”

作为国际物理界的泰斗,他在孩子面前却丝毫没有爹味,没有控制欲,比当代很多父母都要民主。

杨振宁在和朋友的信件中,曾提到自己对孩子教育的看法:

“所以,我要给您的忠告是:让他(友人的儿子)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成长,每周花一两个小时接受大学教授的指导,不要急于在数学和科学上施压。在他前面还有一条漫长的人生旅途,尤其重要的是,在心理跟学习上保持全面均衡的发展……”

14.webp



这样的教育观,正是杨振宁智慧的另一面。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真正的成功,不是让孩子复制父母的人生,而是帮助他们成为完整的自己。

当他站在世界科学的巅峰时,依然坚信健全的心智,愉悦的人生,比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重要得多。

或许,杨振宁的物理理论我们普通人看不懂,但他的教育理念才是留给我们更宝贵的遗产。

先生千古!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0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振宁不仅是物理巨匠,其开明教育观更是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0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28年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0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始于清华园,传奇世界科技舞台,家国情怀,归根于故土!一代巨星陨落,,杨振宁院士一路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0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女儿为什么那么叛逆?还去了非洲。哎。心里问题很明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0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人之光 人类智慧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振宁(英语: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2025年10月18日),安徽合肥人(今属安徽肥西)。中国理论物理学家,研究领域有统计力学、粒子物理学。他曾经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念本科、硕士,后赴美念博士。他与同是华裔物理学家的李政道在1956年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之一。1954年,杨振宁同米尔斯创立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研究凝聚原子核的力的精深理论。杨振宁和米尔斯把电磁作用是由定域规范不变性所决定的观念推广到对易性的定域对称群,提出具有定域同位旋不变性的理论,发现必须引进三种矢量规范场,它们形成同位旋转动群SU(2)的伴随表示。揭示出规范不变性可能是电磁作用和其它作用的共同本质,从而开辟了用此规范原理来统一各种相互作用的新途径。自从杨振宁、罗德尼·巴克斯特分别在1967年与1972年创建了量子杨-巴克斯特方程(简称QYBE)以来,量子可积模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弗拉基米尔·德林费尔德所建立的杨代数和量子群理论对物理中的量子完全可积模型的对称性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学工具。经过系统的发展,已经证明杨-巴克斯特方程在统计模型、量子多体问题、量子可积模型、纽结理论等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022年,杨振宁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名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0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神奇的感觉!一位跨世纪的物理学家,从时间跨度和卓越成就上都堪比神迹般的存在!深切缅怀杨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0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的发展社会主义。进步杨老师好安心来顺利到中国特色荣耀智慧致敬英雄永远都是中圈的精神力量智慧光明正大智慧帅国色天香优秀的团队心光永恒课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0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伟大的物理学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4 23:43 , Processed in 0.21536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