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回复: 0

[心情点滴] AI当第一作者!华东师大征文是 “破冰实验” 还是 “人类退位”?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21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发起的“AI驱动教育研究论文写作”征文活动,因“AI必须为第一作者”的颠覆性要求在学界引起震动。支持者称其为AI时代学术规范的“破冰实验”,反对者忧心这是人类在科研中的“主动退位”。那么,这次征文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意图呢?
1.webp


严谨的社会学探索

由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东师大智能教育实验室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征文通知满是突破性:参赛论文的假设生成、研究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核心环节必须由AI主导,第一作者栏必须标注为AI,科研人员仅可列为共同作者或通讯作者。参与者在提交论文时需附上过程说明,详细标注AI工具版本、生成内容位置及占比、人工修正细节等信息。征文自10月1日启动至11月30日截止,12月中旬将举办研讨会。消息传出后,有人说这是为AI时代学术规范探路,也有人痛批这将消解科研的人文价值,甚至调侃“未来的诺奖要颁给AI吗?”
“我们不是要掀桌子否定传统,而是想做一次严谨的社会学探索。”面对争议,征文组委会成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东师大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张治教授说,活动的灵感源自2025年7月斯坦福大学的“科学AI智能体开放会议”,其投稿要求也是AI为第一作者。斯坦福大学的课题偏重理工科,华东师大的探索是聚焦哲社领域,想看看AI在带有人文温度的教育研究领域里到底能走多远,会触及到哪些边界。
正面回应技术冲击

作为活动主要发起人,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组织了不下五次内部研讨会,从活动目的到征文措辞反复打磨。“有人担心会误导科研方向,有人怕引发伦理争议,但最终大家的共识是‘不做风险更大’。”张治说:“当前硕博论文的AI渗透率已超70%,很多学生偷偷用AI辅助写作却不敢标注,这种‘地下状态’才是对学术规范的最大破坏。负责任的大学不能当鸵鸟,要正面回应技术冲击。”
“AI当‘主笔’,但‘人’永远是灵魂。”张治说:“首先,人是问题的提出者,比如《AI如何重构乡村教育生态》这种带有人文关怀的课题,AI永远不会主动生发;其次,人是工具的选择者,是单用一个AI工具还是整合多个工具的优势,全凭人的判断;第三,人是指令的生成者,不满意时如何调整优化,需要发挥人的主导性;第四,人是质量的把关者,AI生成的内容逻辑是否顺畅、观点是否偏颇,必须靠人来甄别筛选;第五,人是作品的合成者,引文规范的统一、思想脉络的梳理,最终都要体现人的意志。”
为了守住“人主导”的底线,主办方设计了双重评审机制。第一步由AI初审,除了作品质量,还会核查过程说明的合规性,比如AI生成内容的标识是否完整,同时从科学性、创新性维度给出初步评价;通过初审后,再由袁振国领衔的专家委员会复审,从而保证人类判断的绝对独立性。
面对风险已有预案

此项活动引发的关注已经远超预期。除了高校科研人员和本硕博学生,不少中学生也打来电话咨询参赛事宜,最终都被组委会婉拒。“这不是歧视,而是基于教育规律的考量。”张治解释,“中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打好学术发展基础,应该按照既有的科创伦理规范和教学规范从事探究活动,参与这种专业科研探索的时机还不成熟。”此外,活动还吸引了国际目光,组委会已收到了多篇海外学者的来稿。
对于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主办方并不回避。比如AI生成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参与者过度依赖AI导致人类指导缺位等,对这些问题组委会都已做好了预案。“未来的科研范式是什么样,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在技术变动中找到人与AI协同的新稳态。”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王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5 07:40 , Processed in 0.14142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