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6|回复: 36

[汽车资讯] 小米SU7成都事故再引解锁争议,打不开的电动车门已成监管焦点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13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界面新闻记者 | 周姝祺
周末在成都发生的一起小米SU7 Ultra严重碰撞事故,再度引发外界对这家快速崛起电动汽车品牌的安全性关注。就在今年3月,安徽铜陵发生了一起类似的小米SU7致命事故,造成三人身亡。
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的警情通报称,本次事故造成驾驶人邓某某死亡,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这份通报和小米汽车官方均没有对外公布,碰撞事故发生后该车车门是否处于解锁状态,而这是外界最为关注的焦点。
从多份现场视频来看,在该小米SU7 Ultra的车头高速撞上道路中央绿化带后,迅速起火燃烧。多名路人参与救援,试图通过拉门和用脚踹门等方式打开车门,但未能成功。消防人员赶到后,用水枪压制火势,随后用工具才破拆车门。
据目击者对澎湃新闻回忆,尽管车身焚烧严重,但涉事小米车辆外观并未出现明显变形,整体形态仍然较为完整。“外车门是个电子锁,当时无法打开。”
现行的《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国标规定,车辆在碰撞发生后,至少应保证一扇车门能够打开;而将于明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乘用车后碰撞安全要求》标准明确要求,碰撞试验结束后,车门必须处于解锁状态。
不过,通过上述两项国家标准的碰撞试验速度均只限定在50km/h±2km/h。从现场视频推算,成都碰撞事故中小米SU7 Ultra的车速已经远超国标要求。
包括小米SU7 Ultra在内,市场上在售的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均采用的电子车锁装置,通过整车控制“大脑”,即车载中央计算单元控制自动上下锁和手机远程解锁等。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遍布车身的传感器会立即感知到冲击,并迅速将冲击信号传递至中央计算单元,后者随即向车门锁发出解锁指令。但是,如果发生严重碰撞造成中央计算单元或车身控制模块受损,解锁信号可能无法传递到位,导致车门无法打开。
中保研碰撞数据显示,在侧面碰撞试验中,配备电子门把手车型的车门弹出成功率为67%,而机械门把手的数据则为98%。
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汽车博主张抗抗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指出,为提高安全冗余,部分汽车公司会将安全气囊的碰撞感知信号,通过CAN总线(控制器局域网)接入车门解锁控制回路。
当安全气囊控制器检测到达到值的碰撞事件时,通过CAN总线将事件上报,由车身控制模块联动门锁控制器执行自动解锁,以便更快进入救援态势。
“安全气囊系统是汽车最重要的安全功能之一,对碰撞反应最准确。若气囊引爆,意味着碰撞事故较为严重,也应同时解锁车门。”
他向界面新闻进一步解释,车门“解锁”并不等于“打开”。碰撞发生后,车门仍需依靠机械或电控结构才能被拉开。没有设计成气囊触发后车门自动弹开,是因为在车身变形、车辆侧翻或涉水等复杂场景下,强制开启车门反而可能造成新的安全风险,甚至让救援更加困难。
“因此仅设计为自动解锁,但打开车门仍需要人员通过主动操作机械或电控结构来实现,这就依赖于打开车门的机械结构或电控结构尚能维持正常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车辆依赖高压供电平台来驱动门锁和其他电控系统。但在严重碰撞时,为防止电池起火或爆炸,高压供电会被自动切断,车辆此时依靠低压系统来执行包括车门解锁在内的紧急安全功能。
部分汽车厂商为了提高安全冗余,还设计了双低压平台,以确保即使其中一套低压系统失效,基本功能仍可运行,增加车门电动解锁的概率。
然而,在极端碰撞事故中,如果整车供电完全中断,电控系统失效,手动拉开解除的机械锁将会成为逃生的最后一重保障。一位小米SU7标准版车主告诉界面新闻,小米SU7每个车门都配有机械锁,可在断电状态下紧急打开车门。另外,小米产品手册也详细提供了从后备箱紧急逃生的方法。
要注意的是,应急机械锁位于车内,需要乘员保持状态清醒和具有一定行动能力才有使用价值,对于车外救援人员来说,破门仍主要依赖传统的砸窗或拉动门把手等方式。
考虑到电子车锁的安全隐患,监管层已开始制定更严格的技术标准。今年9月24日,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也应具有机械冗余设计,保证事故断电后能在不借助外部工具情况下,可使用机械释放功能打开车门。
界面新闻获悉,《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对门把手的安全功能、结构强度和把手布置首次作出规定。在此之前,国内现有相关标准仅对门把手的耐久、强度、耐高低温、耐振动等提出了技术要求。
根据国标要求,近些年行业流行的全隐藏式门把手将退出历史舞台。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到,每个车门把手在任意状态时,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且该操作空间不小于60mm×20mm×25mm。
全隐藏式门把手完全与车身表面齐平,需要电力驱动或机械按压才能弹出。张抗抗向界面新闻表示,其降低风阻、提升续航的作用微乎其微,这一设计更多是出于科技感和品牌形象的考虑。
1.webp

上为蔚来ES8全隐藏式门把手;下为小米SU7半隐藏式门把手。图片来源:懂车帝一位造车新势力产品规划人员向界面新闻透露,小米SU7、问界M8上采用的半隐藏式门把手符合新国标要求,预计将成为行业发展方向。这类设计的成本约为全隐藏式的一半。
“即使加上国标要求的车外机械解锁功能,半隐藏式门把手的总体成本仍可能低于原有全隐藏式方案。但是,由于新增了一个机械模块,车门结构需重新布局,车身模具也需重新开发。”
多位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判断,新国标将于202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与汽车产品的中期改款周期,重新设计外观模具时间基本重合。这一技术切换对整车企业的成本压力总体可控。
  • 打卡等级:炉火纯青
  • 打卡总天数:69
发表于 2025-10-14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了这么多,小米就是不安全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2 收起 理由
merlynz + 2 版区有你更精彩: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14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米的bug不就在这儿了吗。应急拉手在车内,车外没有。我们都知道,一旦车辆发生碰撞,车内人员大概率会发生失去意识或者失去行动能力,没有自救的可能。此时只能依赖外部救援。这就是重大安全设计缺陷。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14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车门变形了打不开正常,车企不应该背这个锅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14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年连手机都做不明白的企业,还整天吹虚自己的电动车有多好~压根儿就不能买

点评

对对,弄这么多年手机都没捣鼓明白,车啊。。。略过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0-14 11:38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mlypc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13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专家出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打不开吗?就算电源断电,机戒锁也能打开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13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买车送电锯不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13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米电动车的问题不仅仅是打不开车门。它的绿化带战神名气从何而来?根本就是安全隐患车!国家应当出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13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150KM/H的速度撞击,就是宇宙飞船的门也会打不开吧?不查酒驾、超速,偏偏跟门与锁叫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13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问题,小问题,小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13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否认,最简单可靠的是机械装置。包括车内按钮,应该禁止屏幕按键,必须物理按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13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几位热心人士能拿见义勇为奖,可惜被这台车否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14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速100公里。。。。。哪个厂家的电动车能无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5 13:56 , Processed in 0.250516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