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6

[汽车资讯] 半隐藏门把手,也塌房了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13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webp

一起事故,再次引发人们对“门把手”的讨论。

据媒体报道,10月13日凌晨,一辆小米SU7 Ultra在成都发生事故并引发火灾。多段视频显示,车辆火势蔓延迅速,多名路人迅速上前营救,合力尝试从外部打开车门,却未能成功,有人徒手敲击车门与车窗,仍无法将其开启。
2.webp


从官方公布的信息来看,该车主涉嫌酒后驾车。但造成起火的具体原因等细节尚未公布。
在更多细节被公布前,还不宜给此次事故下定论,但“事故现场无法打开车门”这一现象,再次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汽车门把手设计与车辆救援安全上。
3.webp


4.webp


值得强调的是,这并非小米一家的问题,核心也不止于“隐藏不隐藏”。
为什么会打不开车门?

车辆发生事故后,车门无法开启的原因往往是多因素叠加。
首先,即便配备传统外露式门把手,猛烈碰撞也可能造成车身结构局部形变,门铰链、门框或锁止机构被卡滞,导致无法开启。在现实案例中,这类“结构卡死”并不罕见。
就此次事件而言,从网传视频来看,涉事车辆车门区域未出现特别显著的外观形变,但影像资料有限,尚不足以据此排除结构卡滞的可能性,结论仍需等待调查结果。
5.webp


其次,是“能否在碰撞后顺利解锁”的问题。通常车辆在碰撞后会自动解锁,但“未能解除落锁”的情况在过往测试与实车事故中并非罕见。以C-NCAP 2024版管理规则为例,其中对碰撞后车门可开启性设有扣分项:
“对于带有自动落锁功能的车辆,车辆落锁进行试验后,若落锁功能未能解除,则罚1分。对应于每排座位,若有门且在不使用工具的前提下,两侧车门均不能打开,则该排对应罚1分。”
也就是说,车辆能否在碰撞发生后自动解锁,以及能否在无工具条件下打开,一直都是明确考察的安全点。
6.webp


最后,外门把手的工作原理也同样关键。近年来不少车型采用非机械的外门把手,日常开门依赖电信号触发门锁。如果发生事故后车辆断电,或相关线路/传感环节受损,外部电控把手可能瞬时“失效”。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车门没能自动解锁,还是车辆断电导致外部门把手不可用,如果车内人员还有意识并能自主行动,可通过车内预留的机械式门把手开门,小米SU7也采用了这一设计。
但在发生重大事故后,往往车内人员都很难第一时间自主开门等待救援。如果此时车门没有自动弹开,并且电子门把手失效,就只能等待专业救援人员,采用专门的工具来破门,一般人很难进行救援,甚至在没有工具的帮助下,破窗都不简单。
从公开资料来看,小米SU7外门把手为电控半隐藏式设计,并在车内配有应急机械拉手,但官方并未明确说明车外是否具备机械释放结构。另有不少博主在此前就对该款车型做出拆解,结果证明外部门把手,并不具备机械冗余。
因此,如果在极端情况下车辆无法为车门供电或提供备份供电,仅依靠电信号的车门则无法从外部打开。
7.webp


当然,事故真相仍有待权威调查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围绕“门把手”的安全争议已经不是新问题。随着相关强制标准的推进,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门把手要解决的,不只是“隐藏”问题

车门把手的安全性,不能简单与“是否隐藏”划等号。正如上文所述,碰撞后能否顺利解锁、车身结构是否影响开闭等问题,都与门把手“隐藏不隐藏”没有必然对应关系,却同样决定了事故场景下的可救援性。
而在有关门把手的议题上,影响安全性的也不止“隐藏”这一因素。以小米两款车型为例,SU7为半隐藏式外把手,YU7为全隐藏式——如果只从隐藏程度来判断安全,显然并不合理。
8.webp


从公开信息看,SU7为电控半隐藏外把手,车内配有应急机械拉手,至于车外是否配置机械释放,官方资料尚未明确。
而YU7则采用了可电动内翻的隐藏式门把手,官方曾介绍该门把手在下电时也可手动开启。结合小米此前公开的专利信息,小米曾提出一种“两段式”门把手设计——轻按为电动信号开启车门,重按为机械开启。
9.webp


上述专利是否已量产并应用于YU7,尚无官方明确信息。但如果YU7确实采用了该方案,其在安全性与可救援性上有望优于仅依赖电信号的方案。
今年9月,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征求意见稿,对门把手的设计与开启方式作出更为明确和细化的规定,并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未来执行。
10.webp


关于车辆的外部门把手,《要求》明确: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系统应满足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
这意味着,仅能依赖电信号控制车门、缺乏外部机械释放路径的外把手,将被视为不合规。
同时,《要求》还规定:每个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且不得小于60mm×20mm×25mm。
这意味着,隐藏式门把手也同样不合规。虽然并非所有隐藏式把手都不安全,部分车企也为把手设定了事故后自动弹出的程序,但在真实事故中,车企无法100%确保把手必然弹出。
与此同时,“形态各异”的隐藏式把手也可能影响救援效率。在这种背景下,更加严格的标准,也代表了在安全面前一切让路的大方向。

写在最后:
此次事故的具体原因以及更多细节仍待权威调查。网络上围绕“门把手”的讨论也提醒人们,看似细小的部件,足以影响整车安全以及事故后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门把手安全”正被纳入更明确的强制性规范框架。不过按惯例,强制标准通常不具备追溯性。基于安全与对用户负责的立场,车企在遵守新规的同时,仍有必要就存量车型的相关风险与社会关切作出及时的回应。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13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电车+电子锁,简直就是绝配,简直就是天衣无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13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哪款车,一定要具备砸烂车窗,可以从里面用机械拉手打开!安全排第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0
发表于 2025-10-13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半隐藏式,一点使不上力,就不能弄正常门把手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13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死的特死啦搞得隐藏式门把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自成一派
  • 打卡总天数:305
发表于 2025-10-14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等级:圆转纯熟
  • 打卡总天数:14
发表于 2025-10-14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个脑残设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5 02:28 , Processed in 0.18643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