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的确,真正决定孩子飞多高的,不只是天赋,还藏在父母的影响里。
身边不少家长跟我吐槽过:
“奇怪了,我家和邻居家条件差不多,孩子补习班也报了同样的,老师也都是一个圈子的,怎么别人家孩子成绩蹭蹭往上涨,最后还成了所谓的‘学霸’,而自家娃却永远在倒数几名里挣扎?”
其实,日常生活中这样“同起跑,不同结局”的例子一抓一大把。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真实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每个学霸的背后往往都站着一对用心的父母。
他们可能并不会花里胡哨的育儿技巧,也没研究过厚厚的教育心理学书,但他们身上都有这3个特征,这是一种隐形的力量。
一、情绪稳定,像孩子的“定海神针”
心理学有个说法叫“情绪能量守恒”。什么意思?
就是家长的喜怒哀乐,孩子都会照单全收。
如果父母火气大、急躁易怒,孩子的大脑其实会偷偷浪费掉很多能量用来“对抗”焦虑,而不是解决题目。
真正厉害的父母不是给孩“锦衣玉食”,而是给孩子恰当的安全感。
网友@皮皮鲁嘻嘻说:“从小我妈妈就情绪稳定,我妈越淡定,我就越不想让她失望,所以努力不是为了应付她,而是因为我真的想变得更好。”
你看,父母的情绪就像房间里的空气,你若急躁,孩子就会窒息;
你若淡定,孩子才有余力发挥。
脑科学也印证了这一点:焦虑会抑制大脑前额叶皮层,那是掌管记忆、推理和逻辑的区域。
换句话说,父母越是火急火燎,孩子越是思维受限。能稳住心态的爸妈,才是真的给孩子赢在起点。
二、热爱学习,孩子自然“耳濡目染”
有调查显示:家长家里若有固定的读书氛围,孩子平均每天多花四十多分钟主动阅读。
别小看这点儿时间,日积月累就是差距。
我身边也有个典型例子。
邻居张叔平时是个普通公务员,但他有个习惯,每天晚上睡前都要看书,不管多忙,至少翻半小时。书架摆满了历史、心理学、甚至还有点编程书籍。
刚开始,女儿小西也没兴趣,只是好奇问:“爸爸你在看什么?”久而久之,她也会拿一本故事书跟着坐在客厅。后来,上了小学,小西竟然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经常跑去图书馆借书,还会在家庭聚会时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讲书里的知识点。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如果一位家长,工作之余最爱的是抱着手机刷短视频,一刷就停不下来。孩子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原来“这才是正常的休闲方式”。你让他去读书,他会觉得是负担,因为在他的世界观里,父母都不看书,学习怎么可能是件有趣的事?
父母如果每天进步一点点,孩子心里也会种下一颗热爱知识的种子。
教育说到底,不是喊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生活示范”。
三、有“松弛感”,让孩子轻松自如
许多家长认为的“陪伴”就是盯着孩子写作业。其实在孩子眼中,那种气氛比考试还压抑。
孩子心里想的不是题目,而是“妈妈是不是又要批评我了”。这样的监督,实则出力不讨好。
真正聪明的“学霸家长”,往往有自己的原则,他们认为:
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只负责最后签字确认;
时间安排、写作业的顺序、甚至什么时候休息,都让孩子自主决定。
刚开始孩子也有过拖延,可他们只是提醒,而不是责骂。慢慢的,孩子学会了自己规划时间,效率反而提高不少。
这种“松弛感”,既不是放羊式的撒手不管,也不是苛刻的军事化管控,而是一种适度的放手。
父母留出一部分空白,让孩子有试错和探索的余地。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更容易长出独立和自驱力。
毕竟,真正的动力不是被盯出来的,而是自己心底涌出来的。
辣妈语录:
真正的“学霸父母”,不一定是学历高、见识广的人,而是能有一些独特的“影响力”。
很多孩子并不是天资卓绝,而是恰好遇见了懂得“赋能”的父母。即便资质普通,只要在这样的环境里浸润,也能慢慢开花结果。
所以呀,别总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抱怨“为什么别人家孩子比我家强”。真正需要先调整的,其实是我们父母自己。
愿我们都能先修炼好自己,用稳定、热爱和松弛,陪伴孩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你说对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