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回复: 0

[心情点滴] 一年级的习惯培养,掉坑的家长有不少

[复制链接]
  • 打卡等级:已臻大成
  • 打卡总天数:411
发表于 2025-10-9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这几年,给一年级家长的建议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重视习惯培养
比如早起晨读、作业计时、每天固定阅读20分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听起来很简单,也很明确。
但现实是,很多家长在执行过程中都会遇到困惑:
抓了很久的习惯,但成绩总是上不去
明明按照要求每天都在培养习惯,但就是放不了手
“养成好习惯”这五个字,看似容易,真正落到执行上,家长总是又累又焦虑。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帮大家找到更平衡的思路。
先声明,孩子之间个体差异太大,没有标准答案,欢迎在文末和我们交流。
1.webp


为什么“低年级习惯比成绩更重要”这个观点会流行?这个说法的出发点其实是好的。
它本意是想帮家长降低焦虑,反对那种短视的功利教育。
它想提醒大家一年级的100分和90分,放到十几年的学习旅程里,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孩子从小养成拖拉、马虎、厌学的坏习惯,那影响可能是连锁性的。
但问题是,只谈习惯,不看成绩,终归有点理想化
现实中,一旦孩子考试成绩在班级中明显落后,哪怕他平时作业认真、书写工整,多数家长心里仍然难免“咯噔”一下。
2.webp


原因很简单,分数是一种最直观的反馈。
习惯是内隐的、长期的,而分数却明明白白摆在眼前,容易引发“孩子是不是跟不上了?”“以后会不会越来越吃力?”等焦虑。
所以,大多数中国家长其实要的不是习惯和成绩的二选一,而是习惯+成绩的双保险
但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关键在于:孩子的个体差异非常大。
有些孩子天生机敏、专注力强,稍加引导,就能习惯与成绩齐头并进,这类孩子的家长往往比较省心;
而有些孩子思维活跃、不喜欢约束,若强行套用标准化的习惯要求,反而会压制其天性;
还有一些孩子,受先天条件限制(如ADHD),注意力本就偏弱,此时若一味强调统一的习惯标准,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事实上,就算我们成年人也分“J人(计划型)”和“P人(随性型)”,孩子之间的气质类型、认知风格更是千差万别。
3.webp


这就导致在实际辅导中,常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形:
习惯好,但成绩不上去:孩子每天写作业很认真,但考试就是中等水平。

成绩好,但全靠家长盯:孩子分数还行,但几乎都是家长推着走。到了三四年级,家长一松手,成绩立刻下滑。
结合不同孩子的个性,我们建议可以试试下面的办法:
情况1:习惯好但成绩一般
这类孩子应该是比较听话且努力的,但可能在学习上欠缺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

一是让孩子自我回顾学习的内容,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方式整理;二是引导孩子多问“为什么”,尤其注意对错题的分析和整理。

情况2:成绩好但依赖家长

俗称家长管和不管完全两个样。

这类孩子能力是有的,但他要么不太清楚自己的学习目的,要么就是不太能掌握自己的学习,

建议逐步让孩子自己规划任务顺序,家长只在关键点提供帮助,逐步把学习这点事的责任落到他自己心中。

情况3:思维活跃、不爱约束

这类孩子要和他斗智斗勇,得用巧办法。

建议用短时专注+休息的方法来安排课后学习;如果他对学习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接受范围内允许个性化学习,用兴趣和挑战代替重复练习。

情况4:注意力较弱

这类孩子本身学习就会遇到困难,一定要多鼓励,少打压,给他自信心。

他们需要更多家长的陪伴和支持,试着和他一起把任务做拆解,分成一个个简单的小任务去执行,完成小任务即时表扬进步。

必要时寻求专业指导,慢慢锻炼专注力。


4.webp


低年级的一些“伪习惯”,可能是在挖坑。
这个观点,最早是从鱼圈一位教研老师那里听来的。
5.webp



作为一个教育参与度很高的家长,我是坚定的“低年级习惯论”信奉者。于是从一年级第一天起,我们就严格执行一整套时间安排表。

比如放学回家,第一件事铁打不动就是写作业。我当时想得很简单:不是都说坚持21天就能养成习惯吗?所以那一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现场盯着,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也确实不错,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一个“自律、有好习惯”的孩子。

但这里其实有个前提——这些所谓的习惯,都是在我亲自监督下维持的。

真正的问题出现在三年级下学期。因为工作原因,我没法再时刻守在身边,需要孩子自己回家安排时间。结果爷爷奶奶反馈说,他做作业特别拖拉,效率一下子掉了下来。

这点事让我们开始反思,我们需要的孩子低年级养成的习惯是哪一种呢?
6.webp


其实,有不少孩子的习惯,看起来很好,背后却是被动服从,而不是主动内化
一旦外部压力一撤,比如进入叛逆期、家长监督松动,这些所谓的好习惯就容易土崩瓦解。
1. 很多好习惯,其实全是家长安排的



不少家长会说:“我们家孩子习惯挺好的,每天按时写作业、每天看二十分钟书、书包也整理得整整齐齐。”



但真相是,这些习惯,全是家长规定的,孩子自己根本没有内化。他做的理由不是因为我想这样,而是爸妈要求这样做。



2. 为什么有的孩子到了高年级习惯容易崩?



比较现实的两个因素,就是学习难度增加和心理变化。



学习难度增加。三四年级开始,作业多、题目难,家长再也盯不过来了。孩子需要自己安排学习的时候,他就无所适从了。



心理反叛期。低年级时不管他愿不愿意,家长其实可以“强制”让孩子服从,但这种服从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被质疑和反抗。



因此,作为家长可以去回忆一下,孩子的习惯养成是否出自于内心的理解和坚持,如果有下面的情况,那么也许这些习惯只是表面,比如

离开家长就不行:作业要提醒才写,书包没人帮就乱。
不具备迁移性:对感兴趣的事可以专注,不感兴趣的事就过分敷衍
孩子没认同感:觉得是爸妈要求的,而不是自己的需要。

这样的习惯,短期看着光鲜,高年级就全塌了。
破解难题的根本,在于把习惯的“所有权”慢慢移交给孩子,引导孩子慢慢学会: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能为自己负责。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智慧的过程,初期肯定比直接下命令更费神。
但只有这样,那些看似细小的日常习惯,才会真正融入孩子的血脉,变成孩子内在的力量,支撑他一路走下去。
7.webp


那孩子需要养成好习惯吗?
答案是:当然要。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孩子养成的习惯,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而不是单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
我们再往深处去思考。
真正有价值的习惯,绝不是机械化完成一个个任务,比如每天抄写、背诵、默写,把作业做完就算学习,而是一套支撑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们在结合自己的养育实情上,有三条建议分享。
1. 整理书包——培养责任心
在鱼圈看来,有责任心是把一件事做好最基本的前提。
一年级的孩子可能还听不懂责任这个抽象概念,但他们可以通过“对自己的书包负责”切身感受到责任的含义。
整理书包不是简单收拾,而是一个“计划—执行—检查”的过程:
①先看课表,确认第二天需要哪些书
②再逐样放入书包
③最后检查是否遗漏

这一连串动作,会让孩子逐渐建立上学要自己准备的意识。
孩子刚开始上学时,可能会出现漏带书、忘写作业的情况。
可正是这些小小的后果,能让他体会到“自己没做到的事,就要自己承担后果”,这比家长事事提醒更有教育意义。
考虑到孩子的能力,家长可以起初配合孩子,设计一个检查表,帮助他掌握流程,同时体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2. 阅读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基础
和听力、视频等被动输入不同,阅读要求大脑主动参与,去理解书上的观点,消化概念,并进行思考。
自主学习的本质,就是在这种主动思考中不断推进。
另外,进入高年级后,孩子能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
如果没有阅读习惯,很容易被琐事和碎片信息占据,失去深度思考的空间。
而有阅读习惯的孩子,即便时间紧张,也能迅速进入专注状态,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完成自主学习,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3. 自主学习——终极目标
对一年级孩子说“你要学会自主学习”,显然有些超前,但这是我们希望孩子最终拥有的习惯目标。
自主学习并非完全独立完成作业,而是从小事做起,比如让孩子自己规划作业顺序,家长仅在必要时提醒和引导。
这样孩子逐渐学会自己管理时间、解决问题,这种能力比单纯题海训练更能支撑长期学习力。
操作方法:

  • 给孩子选择权:今天先写语文还是先写数学
  • 鼓励小目标:作业写完后读十页书
  • 自己检查作业:即使刚开始错漏百出,也要让孩子亲自体验检查和改正的过程

通过这些实践,孩子会慢慢理解,学习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是自己主动探索和成长的过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RSS|举报不良信息|精睿论坛 ( 鄂ICP备07005250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5 19:01 , Processed in 0.13408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